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为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问题式、探究式”的显著特征,具有开放性强、空间大的特点。所以上好科学课,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大胆地放开手脚,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開放中提升、在发展中成长,让科学课更科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一、在“开放”中提升,满足学生课堂学习需要
1.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教学中要抓住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把握好每一个观察点,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有效地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例如: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木头、陶瓷、金属、玻璃与塑料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但学生对其性能、特点、作用等方面并不是很了解,课前就要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在哪些地方能看到这些材料并发现它们的应用。
实践证明,学生课前经过有目的的观察了解,对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课堂上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有针对性地观察,才能灵活掌握课本上抽象的知识,深化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2.放开学生的双手 ,做课堂的主人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所以小学科学的课堂就应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做的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大胆操作和尝试,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玩镜子》一课,孩子们带来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镜子(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课堂上教师就不用作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探索各种镜子的奥秘,在自己的操作中破解秘密、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收获知识,你会发现这种形式比教师泛泛地讲解效果好得多。我们只要放开学生的双手,给予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他们就能探究出事物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
3.挖掘课程资源空间,做真实的科学人
科学课堂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现有的材料、条件,去生成一个真实的科学课堂,而不是刻意地去设定一个实验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研究、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做中学”。记得美国兰本达教授说过:我们不是为了纯粹的爱好而让孩子们去向实际存在的事物学习或是去收集各式各样的实例,而是希望让孩子们经过多年的教育学会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与他们生活的社会相适应,使他们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二、在活动中探究,让学生在发展中收获成功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的发现找出问题。作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教师要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握好探究问题的“度”,要及时调控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不能水过地皮湿,也不能深不可测,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生本人提出、可以是小组合作产生、可以是教材现有、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提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把问题集中、范围缩小,使其便于探究,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有趣而又新奇的各种研究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充分汇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诠释现象把握本质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实验活动,活动中获取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小组内对数据资料进行整合、汇集,进行分析论证,以对整个探究活动作出一个结论。一要通过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二要通过实验,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和表格中。三要通过教师、教材、其他途径和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以便对自己的实验成果加以验证。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同他人合作、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3.畅所欲言表达收获,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己动手亲自探究,得出实验数据和资料,用事实来证明一切。这时学生本身已在无意中将自然或实验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理解。教师在这时要适时组织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班级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学生只要将他们的探究结果和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了。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帮助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实验,以便解决问题,为学生研究新问题提供机会。同时教师要注意收放有度,不要出现深究不放、过深、过广,而达到学生无法理解的程度。我们要时刻牢记: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真知,指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
猜想 发现 提问 实验 发现 否定 再提问 再实验……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贯彻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所以科学教师的思维就不能局限于一格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给学生创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爱上科学,做一个真正的快乐的科学探究者。
一、在“开放”中提升,满足学生课堂学习需要
1.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教学中要抓住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把握好每一个观察点,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有效地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例如: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木头、陶瓷、金属、玻璃与塑料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但学生对其性能、特点、作用等方面并不是很了解,课前就要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在哪些地方能看到这些材料并发现它们的应用。
实践证明,学生课前经过有目的的观察了解,对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课堂上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有针对性地观察,才能灵活掌握课本上抽象的知识,深化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2.放开学生的双手 ,做课堂的主人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所以小学科学的课堂就应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做的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大胆操作和尝试,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玩镜子》一课,孩子们带来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镜子(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课堂上教师就不用作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探索各种镜子的奥秘,在自己的操作中破解秘密、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收获知识,你会发现这种形式比教师泛泛地讲解效果好得多。我们只要放开学生的双手,给予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他们就能探究出事物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
3.挖掘课程资源空间,做真实的科学人
科学课堂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现有的材料、条件,去生成一个真实的科学课堂,而不是刻意地去设定一个实验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研究、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做中学”。记得美国兰本达教授说过:我们不是为了纯粹的爱好而让孩子们去向实际存在的事物学习或是去收集各式各样的实例,而是希望让孩子们经过多年的教育学会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与他们生活的社会相适应,使他们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二、在活动中探究,让学生在发展中收获成功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的发现找出问题。作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教师要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握好探究问题的“度”,要及时调控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不能水过地皮湿,也不能深不可测,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生本人提出、可以是小组合作产生、可以是教材现有、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提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把问题集中、范围缩小,使其便于探究,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有趣而又新奇的各种研究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充分汇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诠释现象把握本质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实验活动,活动中获取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小组内对数据资料进行整合、汇集,进行分析论证,以对整个探究活动作出一个结论。一要通过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二要通过实验,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和表格中。三要通过教师、教材、其他途径和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以便对自己的实验成果加以验证。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同他人合作、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3.畅所欲言表达收获,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己动手亲自探究,得出实验数据和资料,用事实来证明一切。这时学生本身已在无意中将自然或实验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理解。教师在这时要适时组织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班级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学生只要将他们的探究结果和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了。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帮助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实验,以便解决问题,为学生研究新问题提供机会。同时教师要注意收放有度,不要出现深究不放、过深、过广,而达到学生无法理解的程度。我们要时刻牢记: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真知,指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
猜想 发现 提问 实验 发现 否定 再提问 再实验……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贯彻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所以科学教师的思维就不能局限于一格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给学生创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爱上科学,做一个真正的快乐的科学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