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性。教师对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性。教师对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实施个性化的学生评价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一直是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只是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规格的“标准件”,试图通过考试来择优,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激励学生进取。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是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能一刀切,以一次性书面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成个性评价,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考试最大限度的为每个学生服务,而不只是“甄别”和“选拔”小部分“尖子生”。
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评价学生,关注他们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使其一步一步地做得更好。
2.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评价形式的手段。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评价形式的手段。
实施新课程,我们还需要实行学生、伙伴、教师、家长,四位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评价
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从学生课堂内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在课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的给予激励性评价,对聪明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当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比较困难的问题或有创新的时候,再给予适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要他能答出简单的问题或肯举手回答问题就应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对于中等学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即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例如:回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简单用口头语评价说“真棒”、“不错”予以肯定就可以了。而对学困生,则可以多鼓励几句或用体态语实物来评价,爱抚地摸摸头,由衷地鼓掌,让全班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赠送小红星、小红花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去的信心,张扬了个性。
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由评价者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采取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可以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气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学生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
对不同学生的作业,可采取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好学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给予“你真棒”画笑脸等批语,而对学困生,如果稍有进步,也可破格评为“优”,同时,借助批语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如:“你有了一些进步。老师真高兴”,“你越来越棒了”这样富有感情色彩的批语,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
5.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实施新课程,评价内容方法应有多样化,可以适时评价,形式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给学生做出中肯的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学生的评价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争取“更好”,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迫求。
收稿日期:2013-11-3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性。教师对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实施个性化的学生评价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一直是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只是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规格的“标准件”,试图通过考试来择优,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激励学生进取。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是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能一刀切,以一次性书面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成个性评价,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考试最大限度的为每个学生服务,而不只是“甄别”和“选拔”小部分“尖子生”。
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评价学生,关注他们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使其一步一步地做得更好。
2.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评价形式的手段。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评价形式的手段。
实施新课程,我们还需要实行学生、伙伴、教师、家长,四位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评价
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从学生课堂内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在课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的给予激励性评价,对聪明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当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比较困难的问题或有创新的时候,再给予适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要他能答出简单的问题或肯举手回答问题就应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对于中等学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即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例如:回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简单用口头语评价说“真棒”、“不错”予以肯定就可以了。而对学困生,则可以多鼓励几句或用体态语实物来评价,爱抚地摸摸头,由衷地鼓掌,让全班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赠送小红星、小红花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去的信心,张扬了个性。
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由评价者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采取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可以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气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学生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
对不同学生的作业,可采取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好学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给予“你真棒”画笑脸等批语,而对学困生,如果稍有进步,也可破格评为“优”,同时,借助批语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如:“你有了一些进步。老师真高兴”,“你越来越棒了”这样富有感情色彩的批语,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
5.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实施新课程,评价内容方法应有多样化,可以适时评价,形式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给学生做出中肯的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学生的评价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争取“更好”,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迫求。
收稿日期: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