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如何实施学生个体化的评价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性。教师对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教师积极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性。教师对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实施个性化的学生评价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一直是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只是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规格的“标准件”,试图通过考试来择优,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激励学生进取。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是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能一刀切,以一次性书面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成个性评价,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考试最大限度的为每个学生服务,而不只是“甄别”和“选拔”小部分“尖子生”。
  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评价学生,关注他们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使其一步一步地做得更好。
  2.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评价形式的手段。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评价形式的手段。
  实施新课程,我们还需要实行学生、伙伴、教师、家长,四位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评价
  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从学生课堂内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在课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的给予激励性评价,对聪明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当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比较困难的问题或有创新的时候,再给予适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要他能答出简单的问题或肯举手回答问题就应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对于中等学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即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例如:回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简单用口头语评价说“真棒”、“不错”予以肯定就可以了。而对学困生,则可以多鼓励几句或用体态语实物来评价,爱抚地摸摸头,由衷地鼓掌,让全班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赠送小红星、小红花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去的信心,张扬了个性。
  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由评价者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采取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可以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气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学生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
  对不同学生的作业,可采取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好学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给予“你真棒”画笑脸等批语,而对学困生,如果稍有进步,也可破格评为“优”,同时,借助批语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如:“你有了一些进步。老师真高兴”,“你越来越棒了”这样富有感情色彩的批语,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
  5.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实施新课程,评价内容方法应有多样化,可以适时评价,形式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给学生做出中肯的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学生的评价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争取“更好”,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迫求。
  收稿日期:2013-11-30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已逐渐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领域,特别是在中职电子类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学一体化理念,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在谈及电子技能实训教学采用工学一体化方法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当前,我们许多老师都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产生了许
期刊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从我们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识很模糊,甚至一无所知,教师对学习策略问题也关注不多。我们知道,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
期刊
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人人们求知欲望的原动力。动机是促使人们积极行动的主要因素。兴趣提高,动机越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长,思维也就越深刻,越持久。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1.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
期刊
【摘 要】基础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多种能力。“创新教学”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与过去的课程行为系统结构相比,新的课程行为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通过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技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1.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
期刊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开放的课堂教学着力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发展空间,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它对塑造生动和谐发展的学生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逐步树立起“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开放数学的观念。  《数学
期刊
【摘 要】让边远、贫困的彝族山区的幼儿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每一个彝族山区幼儿的权利,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广大彝族边远山区的幼儿教师应乘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正确领会和理解《纲要》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水平,用全新的、科学的教育观搞好教学工作,作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关键词】更新观念;终身学习;反思教学;家园合作
期刊
【摘 要】为提高双语班英语教学质量,根据我所教的双语班的情况有待于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强调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扩展英语教学的时空;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认真进行质量监控、积极推进评价改革;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民族类英语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具备其它学科教师应有的知识,更应该是课改的领头人,要有
期刊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