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工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大学校园,是在构建社会主义的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认真去思考,如何建设好和谐校园。在此本人就建设和谐大学校园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关键词】和谐大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69-02
1 正确认识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文 秘 家 园。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2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
2.1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所在
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即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他们的价值,考虑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求得自身的发展。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即以师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必须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在高校,以人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把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以人为本也是以人才为本。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预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导向,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导向,从学校实际和学科专业情况出发,探索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逐步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2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围绕人才培养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当代青年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兴衰成败。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高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2.3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彰显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它不仅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总结和积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科学合理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在所选择的学科专业领域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一所高校如果办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就难以建设好自己的重点学科,甚至可能丧失学校原有的优势与特色。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在坚持统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以学校现有情况为依托,针对学科专业之间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资源和不同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构建方式,着力发展学科专业特色,使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出来,从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4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贯穿全员共建
和谐校园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对师生需求的反应,为此,要树立和谐校园全员共建的意识,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广大师生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自觉地把个人的日常行为与学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并在师生人人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和巩固师生与学校之间的认同关系,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广大师生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广大师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各项事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动力,学校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做到“两手抓”,和谐校园建设不仅是硬环境的建设,更应当包括软环境的建设
硬环境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目的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设施与条件。高校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目的是提供浓厚的学术文化环境,营造健康成才的氛围。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学习和弘扬具有我校特色的“三种精神”,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大力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严格学生教育管理,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通过持之以恒的校风建设,在校园树立热爱祖国、决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只有坚持“两手抓”,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和谐校园。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理想是人生的设计师。追求铸就拓荒者的辉煌。只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一定会把建设和谐校园的美好追求,逐步变成光辉的现实。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我们长期的任务。我们应注重营造氛围,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落实,着眼于解决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抓不懈,用自己的真诚、爱心和奉献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是一個目标,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到目标的和谐,追求的和谐,文化的和谐,舆论氛围的和谐,制度的和谐。
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认真去思考,如何建设好和谐校园。在此本人就建设和谐大学校园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关键词】和谐大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69-02
1 正确认识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文 秘 家 园。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2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
2.1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所在
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即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他们的价值,考虑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求得自身的发展。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即以师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必须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在高校,以人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把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以人为本也是以人才为本。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预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导向,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导向,从学校实际和学科专业情况出发,探索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逐步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2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围绕人才培养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当代青年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兴衰成败。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高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2.3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彰显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它不仅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总结和积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科学合理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在所选择的学科专业领域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一所高校如果办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就难以建设好自己的重点学科,甚至可能丧失学校原有的优势与特色。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在坚持统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以学校现有情况为依托,针对学科专业之间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资源和不同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构建方式,着力发展学科专业特色,使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出来,从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4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贯穿全员共建
和谐校园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对师生需求的反应,为此,要树立和谐校园全员共建的意识,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广大师生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自觉地把个人的日常行为与学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并在师生人人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和巩固师生与学校之间的认同关系,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广大师生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广大师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各项事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动力,学校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做到“两手抓”,和谐校园建设不仅是硬环境的建设,更应当包括软环境的建设
硬环境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目的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设施与条件。高校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目的是提供浓厚的学术文化环境,营造健康成才的氛围。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学习和弘扬具有我校特色的“三种精神”,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大力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严格学生教育管理,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通过持之以恒的校风建设,在校园树立热爱祖国、决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只有坚持“两手抓”,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和谐校园。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理想是人生的设计师。追求铸就拓荒者的辉煌。只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一定会把建设和谐校园的美好追求,逐步变成光辉的现实。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我们长期的任务。我们应注重营造氛围,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落实,着眼于解决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抓不懈,用自己的真诚、爱心和奉献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是一個目标,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到目标的和谐,追求的和谐,文化的和谐,舆论氛围的和谐,制度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