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在技术领域与实践领域为科学发展、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文章从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入手浅析人文素质与提高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并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通过人文素质的加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大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33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学习人文知识过程中通过培养环境、教育环境将知识内化于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品格。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当今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更涵盖了科学方法的内在本质。
1目前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竞争。西方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起步较早,通过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革命浪潮,其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比较成熟。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便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此后的学者们也提出了各种认识世界的观点,例如,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学者们不断地探索着教育问题。中世纪托马斯也曾提出:“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个学术思想不受任何束缚的地方,是个能使所有的入学者获得所有的知识和掌握所有的学习工具的地方,而不管这个人的信仰、国籍和贫富如何……大学,指的是一个有关普遍事物知识的团体。”[1]而我国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并加快了创新科技的发展,以科技浪潮带动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出现了人文素质培养的边缘化,大学生出现了混乱、分裂、无价值思想的状况。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提出了“诗、书、礼、乐、艺、春秋”的教育模式,并一直重视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但伴随着各国联系的加强,外来思想不断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二战”后我国也效仿西方国家,将教育的重心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之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出现了“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无素质”的状况,科学技术发展虽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更包括内在品格的教育。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内在品格,有着良好的人文素质,才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会使科学技术寸步难行。
2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
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文素质重点在于人们如何做人,创新能力重点在于人们如何做事。无论是重视“做人”还是强调发展“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因此,两者必须共同发展,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人文素质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内在品质,有了正确的人文素质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中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品格的培养,也就是创新能力促进了人文素质发展。人文素质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科学能力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指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讲良好的品格,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贯穿于科学技术之中,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
3通过人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接受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人文教育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是一切成功现代化大学的基础”,这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北京清华大学是一座理工类院校,但其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并始终重视理工与人文互补、互动。建设了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并创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因此不能割裂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以人文素质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升校园文化软环境。校园文化软环境是指潜在的一种鼓舞和约束学生的力量。相对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来说,校园文化软环境是校风、校训等一种精神力量。我国高等院校都有着自己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笃行”等鼓舞着学生们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为何人文环境良好的高等院校是滋养创新性人才的沃土。在优育的人文环境上下功夫,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2]
第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是学生们得到知识的直接来源,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高等学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发展人文教育离不开的基础,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条件则是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要人文类教育与理工類教育并重,通过人文类教育培养学生们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又在于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穿插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三,将人文素质寓于创新能力之中。在“二战”后我国虽然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重视科技发展,但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起作用,所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教育学者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复兴。他们普遍认为消费主义以及工具理性化主义都与人文学术研究的“落魄”相关,更有的学生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知识,其他的都不是知识。[3]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必须将学术研究搞起来”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文素质的发展。国家更需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我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等一系列奖项,鼓励学生们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系列奖项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更是对其学术兴趣的培养,在学术研究中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的基地。创新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通过开设人文素质培养课来培养学生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知识传播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课堂发展方向,而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灌输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需要不断地探讨、总结。应用创新能力结合人文素质理念,充分指挥科技这把双刃剑,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科技才能所向披靡,才会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张萍,刘新海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5(6)
[2]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14-15
[3]王学礼,吴恒春,马飚黄学云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构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跟踪定位系统实施动态精准教育运行机制”(项目编号:L09ADJ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晓明(1976—),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国际法学;陶雪(199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大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33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学习人文知识过程中通过培养环境、教育环境将知识内化于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品格。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当今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更涵盖了科学方法的内在本质。
1目前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竞争。西方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起步较早,通过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革命浪潮,其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比较成熟。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便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此后的学者们也提出了各种认识世界的观点,例如,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学者们不断地探索着教育问题。中世纪托马斯也曾提出:“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个学术思想不受任何束缚的地方,是个能使所有的入学者获得所有的知识和掌握所有的学习工具的地方,而不管这个人的信仰、国籍和贫富如何……大学,指的是一个有关普遍事物知识的团体。”[1]而我国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并加快了创新科技的发展,以科技浪潮带动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出现了人文素质培养的边缘化,大学生出现了混乱、分裂、无价值思想的状况。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提出了“诗、书、礼、乐、艺、春秋”的教育模式,并一直重视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但伴随着各国联系的加强,外来思想不断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二战”后我国也效仿西方国家,将教育的重心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之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出现了“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无素质”的状况,科学技术发展虽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更包括内在品格的教育。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内在品格,有着良好的人文素质,才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会使科学技术寸步难行。
2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
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文素质重点在于人们如何做人,创新能力重点在于人们如何做事。无论是重视“做人”还是强调发展“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因此,两者必须共同发展,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人文素质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内在品质,有了正确的人文素质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中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品格的培养,也就是创新能力促进了人文素质发展。人文素质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科学能力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指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讲良好的品格,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贯穿于科学技术之中,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
3通过人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接受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人文教育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是一切成功现代化大学的基础”,这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北京清华大学是一座理工类院校,但其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并始终重视理工与人文互补、互动。建设了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并创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因此不能割裂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以人文素质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升校园文化软环境。校园文化软环境是指潜在的一种鼓舞和约束学生的力量。相对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来说,校园文化软环境是校风、校训等一种精神力量。我国高等院校都有着自己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笃行”等鼓舞着学生们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为何人文环境良好的高等院校是滋养创新性人才的沃土。在优育的人文环境上下功夫,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2]
第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是学生们得到知识的直接来源,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高等学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发展人文教育离不开的基础,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条件则是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要人文类教育与理工類教育并重,通过人文类教育培养学生们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又在于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穿插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三,将人文素质寓于创新能力之中。在“二战”后我国虽然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重视科技发展,但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起作用,所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教育学者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复兴。他们普遍认为消费主义以及工具理性化主义都与人文学术研究的“落魄”相关,更有的学生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知识,其他的都不是知识。[3]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必须将学术研究搞起来”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文素质的发展。国家更需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我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等一系列奖项,鼓励学生们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系列奖项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更是对其学术兴趣的培养,在学术研究中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的基地。创新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通过开设人文素质培养课来培养学生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知识传播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课堂发展方向,而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灌输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需要不断地探讨、总结。应用创新能力结合人文素质理念,充分指挥科技这把双刃剑,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科技才能所向披靡,才会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张萍,刘新海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5(6)
[2]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14-15
[3]王学礼,吴恒春,马飚黄学云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构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跟踪定位系统实施动态精准教育运行机制”(项目编号:L09ADJ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晓明(1976—),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国际法学;陶雪(199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