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全去重复人类发现知识的过程,但在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可以结合数学特有知识结果和知识系统,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情景再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精心准备。
  
  一、巧妙引入,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目的明确,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具体到在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应该从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二中)
   (责任编辑:孙霞)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时期,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是建设的重点。笔者结合主持课程改革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从“领导支持是前提、目标考核是动力、教学评价是导向、课改原则是保障、课改内容是核心、课改氛围是支撑”等六个方面来推动课程改革工作。  关键词:课程改革;目标考核;教学评价;课改原则;课改内容;课改氛围   作者简介:李付亮(1974-),男,湖南永兴人,湖南水利水电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