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降排水施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深基坑施工的成功与否。同时由于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局部地质变异性大、局部流砂或涌水等現象,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合郑州地铁某深
基坑具体工程,阐述了基坑降水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设计;减压井
中图分类号: 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地铁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在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降水技术的难度非常大。深基坑降水是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措施,降水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会影响基坑工程本身,对周边环境也可能产生严重干扰和影响。因此对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非常必要。
一、工程概况
本站所处场地属黄河冲洪积平原,场地起伏不大,地形较平缓。地面高程88.115-88.565 m。工程详勘所揭露的地下水水位埋藏变化较小,初见水位埋深为3.7-5.5 m(本次勘察野外作业期间为弱降水期),标高为82.99-84.55 m;稳定水位埋深为4.3-5.8 m,标高为82.57-83.95 m。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每年6-9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而在冬季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地下水年变幅2.0 m,3-5年较高水位3.0m.各土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渗透系数值见表1。因道路两侧设有50m宽绿化带,车站布置与道路西侧绿化带内,本站站后设交叉渡线和故障车停车线,车站总长467.3 m,车站标准段宽19.1 m最大宽24.5 m(轨排井处);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3.0 m,底板埋深约16.3 m。车站主体为地下二层双跨闭合箱形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土。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形式。标准段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23.2 m、嵌固深度8.8 m,桩外侧采用单排三轴搅拌桩作止水帷幕,长约29 m。三轴搅拌桩插入粉质薪土相对隔水层不少十2.3 m。
二、降水设计
为减少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降低抽水费用,同时一结合前期设计的经验,确定在车站围护桩外侧施作咬合三轴搅拌桩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采取坑内降水、坑外止水的方式进行降水施土,以减小降水井出水量,缩小降水施土影响范围。降水作业应将基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1m。
基坑降水常用的方法有明沟排水和井点降水两种,其中井点降水常用方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自渗井点等,各井点使用范围见表2。
根据本车站地质条件、施土环境、水位降深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深井管井降水为主(基坑开挖施土前)、集水井明排为辅(基坑开挖施土期间)的方法。
综合考虑基坑的开挖深度、降水区域内地下水水力坡度、降水后水面距离基坑底部的高度、降水期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过滤管和沉砂管的长度等,井点管埋设深度取26m。井管采用无砂滤水管,滤管长度20m,顶部以下6m以外为滤管部分,滤管部分全部采用密目网包裹。井管下入后立即在井管外侧填入滤料。滤料采用粗砂或豆石,需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含泥量(包括含石粉)≤3%,粒径1-5 mm。滤填充至车站含水层以上3-5 m填充至孔口时一改用土回填,回填高度不小于1m。为防止雨污水、泥砂或异物落入井中,井管要高出地面300 mm,并加盖或捆绑防水雨布临时一保护。
三、降水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降水施土
本站基坑于7月17日开始降水作业;8月27日,开挖至地面下11m时,见明水,立即停止开挖,外侧地下水位下降约2m,由十施土止水帷幕过程中南端西侧墙处出现施土冷缝,该处基坑侧壁存在渗漏水情况,同时一降水井存在出水量偏小、水跃值偏大等问题;9月20日,决定在基坑南端试挖10m长,以判断基坑涌水涌砂及强降水安全开挖的可能性。9月26日,南端基坑内开挖至地表下13m位置时一出现涌水、涌砂现象,立即停挖,并对突涌点反压回填。
2、施土监测
南端基坑基本开挖至基坑底部,基坑周边水位呈北端水位下降(9.05m)明显大十南端水位下降(3.85m);地表沉降累计最大为9.24mm,位于基坑南端西侧;建筑物沉降最大为6.01mm,位于基坑南端头的建筑物上;桩体变形累计最大为15.31mm,位十基坑南端盾构井的西侧;支撑轴力最大为753.05 kN(第二层),位于基坑南端盾构井西侧的斜撑;桩顶水平位移最大为7mm沉降最大为7mm,位于南端盾构井段。从监测结果上看:桩体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相对较大,桩体变形为警戒值的60%,其它监测项目为警戒值的20%-50%。
四、基坑降水困难的原因分析
1、降水井渗透性差
具体原因包括降水井井壁材料选择不当、滤料的材料选择不当、洗井(成井的关键在十洗井,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基坑降水的效果)不规范等;同时一也存在降水井运行过程中,地层中的细颗粒被水流带到井壁附近,导致降水井渗透困难、水跃值大;因此对十粘粒含量较多的砂层,建议井管降水优先选用绕丝管降水井。
2、止水帷幕出现较大变形,导致失效
主要是基坑开挖后,由十基坑变形,止水帷幕随之变形,可能出现裂缝,从而导致止水帷幕失效。尤其是当施土冷缝未能有效处理时一,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侧壁的渗漏水也会带走土体中的细颗粒,导致该处的围护结构变形增大,从而导致较长范围内的止水帷幕出现裂缝。基坑南端西侧墙处的堵漏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五、可采取的措施分析
1、加强对止水帷幕施土冷缝的处理
因本站砂层较厚、局部地段标贯值较大,对十施土中出现的断桩冷缝,应确保二次下沉深度至少达到断桩冷缝处以下1m以上,同时在冷缝以下部位,应加大喷浆数量和喷浆时间进行补强。对十因咬合冷缝导致止水帷幕不能封闭的地段,应在止水帷幕外侧施土高压旋喷桩,旋喷桩的深度应与搅拌桩深度一致,同时厚度应大十搅拌桩的咬合厚度。
2、加强对侧壁渗漏水处的处理
本站基坑范围内砂层较厚,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出现渗漏水时,需及时封堵。若封堵不及时,渗漏水会带走砂层中的细颗粒,使得基坑变形增大,从而引起较大范围内的止水帷幕产生较大的变形或裂缝,使得封堵难度增加。首先可选择采用压浆的措施进行封堵处理,同时可采用基坑内壁挂钢筋网、喷速凝抗渗水泥;当采用压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时,应进行及时回填,同时在基坑外侧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低压补强,补强过程中应加强对围护桩的变形的监测,待高喷桩达到强度后,再进行该段的开挖。
3、降水维护与动态监测
降水工程施工结束后,是较长时间降水运行阶段,维护与动态观测是此阶段的工作重点,降水运行期间,做好各井的水位观测工作;现场实行24 h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质量记录,做到准确齐全;对降水运行的记录,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动态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
结束语
地铁车站大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不仅施工干扰较大,还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深基坑降水是地铁车站施工的关键环节,施工时应该安排专人进行质量监督,并派专人对施工完成的降水井进行运行维护,如果发现任何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应及时采用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地铁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黄木田,地铁车站深地基坑降水施工实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3:58~60.
[2].赵智龙,某工程井点降水及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3,39,(27):56~57.
[3].孙德志,梁方,浅谈地铁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J].城市建筑,2013,7:142~143.
[4]李钟:《深基坑支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岩土工程界》,20012年01期
基坑具体工程,阐述了基坑降水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设计;减压井
中图分类号: 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地铁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在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降水技术的难度非常大。深基坑降水是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措施,降水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会影响基坑工程本身,对周边环境也可能产生严重干扰和影响。因此对地铁车站深基坑降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非常必要。
一、工程概况
本站所处场地属黄河冲洪积平原,场地起伏不大,地形较平缓。地面高程88.115-88.565 m。工程详勘所揭露的地下水水位埋藏变化较小,初见水位埋深为3.7-5.5 m(本次勘察野外作业期间为弱降水期),标高为82.99-84.55 m;稳定水位埋深为4.3-5.8 m,标高为82.57-83.95 m。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每年6-9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而在冬季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地下水年变幅2.0 m,3-5年较高水位3.0m.各土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渗透系数值见表1。因道路两侧设有50m宽绿化带,车站布置与道路西侧绿化带内,本站站后设交叉渡线和故障车停车线,车站总长467.3 m,车站标准段宽19.1 m最大宽24.5 m(轨排井处);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3.0 m,底板埋深约16.3 m。车站主体为地下二层双跨闭合箱形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土。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形式。标准段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23.2 m、嵌固深度8.8 m,桩外侧采用单排三轴搅拌桩作止水帷幕,长约29 m。三轴搅拌桩插入粉质薪土相对隔水层不少十2.3 m。
二、降水设计
为减少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降低抽水费用,同时一结合前期设计的经验,确定在车站围护桩外侧施作咬合三轴搅拌桩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采取坑内降水、坑外止水的方式进行降水施土,以减小降水井出水量,缩小降水施土影响范围。降水作业应将基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1m。
基坑降水常用的方法有明沟排水和井点降水两种,其中井点降水常用方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自渗井点等,各井点使用范围见表2。
根据本车站地质条件、施土环境、水位降深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深井管井降水为主(基坑开挖施土前)、集水井明排为辅(基坑开挖施土期间)的方法。
综合考虑基坑的开挖深度、降水区域内地下水水力坡度、降水后水面距离基坑底部的高度、降水期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过滤管和沉砂管的长度等,井点管埋设深度取26m。井管采用无砂滤水管,滤管长度20m,顶部以下6m以外为滤管部分,滤管部分全部采用密目网包裹。井管下入后立即在井管外侧填入滤料。滤料采用粗砂或豆石,需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含泥量(包括含石粉)≤3%,粒径1-5 mm。滤填充至车站含水层以上3-5 m填充至孔口时一改用土回填,回填高度不小于1m。为防止雨污水、泥砂或异物落入井中,井管要高出地面300 mm,并加盖或捆绑防水雨布临时一保护。
三、降水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降水施土
本站基坑于7月17日开始降水作业;8月27日,开挖至地面下11m时,见明水,立即停止开挖,外侧地下水位下降约2m,由十施土止水帷幕过程中南端西侧墙处出现施土冷缝,该处基坑侧壁存在渗漏水情况,同时一降水井存在出水量偏小、水跃值偏大等问题;9月20日,决定在基坑南端试挖10m长,以判断基坑涌水涌砂及强降水安全开挖的可能性。9月26日,南端基坑内开挖至地表下13m位置时一出现涌水、涌砂现象,立即停挖,并对突涌点反压回填。
2、施土监测
南端基坑基本开挖至基坑底部,基坑周边水位呈北端水位下降(9.05m)明显大十南端水位下降(3.85m);地表沉降累计最大为9.24mm,位于基坑南端西侧;建筑物沉降最大为6.01mm,位于基坑南端头的建筑物上;桩体变形累计最大为15.31mm,位十基坑南端盾构井的西侧;支撑轴力最大为753.05 kN(第二层),位于基坑南端盾构井西侧的斜撑;桩顶水平位移最大为7mm沉降最大为7mm,位于南端盾构井段。从监测结果上看:桩体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相对较大,桩体变形为警戒值的60%,其它监测项目为警戒值的20%-50%。
四、基坑降水困难的原因分析
1、降水井渗透性差
具体原因包括降水井井壁材料选择不当、滤料的材料选择不当、洗井(成井的关键在十洗井,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基坑降水的效果)不规范等;同时一也存在降水井运行过程中,地层中的细颗粒被水流带到井壁附近,导致降水井渗透困难、水跃值大;因此对十粘粒含量较多的砂层,建议井管降水优先选用绕丝管降水井。
2、止水帷幕出现较大变形,导致失效
主要是基坑开挖后,由十基坑变形,止水帷幕随之变形,可能出现裂缝,从而导致止水帷幕失效。尤其是当施土冷缝未能有效处理时一,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侧壁的渗漏水也会带走土体中的细颗粒,导致该处的围护结构变形增大,从而导致较长范围内的止水帷幕出现裂缝。基坑南端西侧墙处的堵漏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五、可采取的措施分析
1、加强对止水帷幕施土冷缝的处理
因本站砂层较厚、局部地段标贯值较大,对十施土中出现的断桩冷缝,应确保二次下沉深度至少达到断桩冷缝处以下1m以上,同时在冷缝以下部位,应加大喷浆数量和喷浆时间进行补强。对十因咬合冷缝导致止水帷幕不能封闭的地段,应在止水帷幕外侧施土高压旋喷桩,旋喷桩的深度应与搅拌桩深度一致,同时厚度应大十搅拌桩的咬合厚度。
2、加强对侧壁渗漏水处的处理
本站基坑范围内砂层较厚,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出现渗漏水时,需及时封堵。若封堵不及时,渗漏水会带走砂层中的细颗粒,使得基坑变形增大,从而引起较大范围内的止水帷幕产生较大的变形或裂缝,使得封堵难度增加。首先可选择采用压浆的措施进行封堵处理,同时可采用基坑内壁挂钢筋网、喷速凝抗渗水泥;当采用压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时,应进行及时回填,同时在基坑外侧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低压补强,补强过程中应加强对围护桩的变形的监测,待高喷桩达到强度后,再进行该段的开挖。
3、降水维护与动态监测
降水工程施工结束后,是较长时间降水运行阶段,维护与动态观测是此阶段的工作重点,降水运行期间,做好各井的水位观测工作;现场实行24 h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质量记录,做到准确齐全;对降水运行的记录,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动态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
结束语
地铁车站大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不仅施工干扰较大,还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深基坑降水是地铁车站施工的关键环节,施工时应该安排专人进行质量监督,并派专人对施工完成的降水井进行运行维护,如果发现任何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应及时采用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地铁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黄木田,地铁车站深地基坑降水施工实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3:58~60.
[2].赵智龙,某工程井点降水及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3,39,(27):56~57.
[3].孙德志,梁方,浅谈地铁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J].城市建筑,2013,7:142~143.
[4]李钟:《深基坑支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岩土工程界》,20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