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硬件是老年,软件是壮年,服务是青年”的呐喊声中,热情高涨的本土IT服务企业,生存艰难;老成持重的IBM、HP也同样遭遇尴尬,中国区IT服务业务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全球业务。]
尽管调查机构预测了前景美好,“光明的前途”和“茫然的现状”却是中国IT服务最真实的写照。作为IT产业大国大国,中国IT服务充满着矛盾与艰辛:一方面,很多IT厂商和渠道商都宣称“转型”服务,另一方面,产业链刚具雏形,却已过度竞争。
“中国IT服务继续面临着‘空心化’的危险。”泰盛德科技公司总经理钱永臣博士说。中国的IT产业中,硬件和软件都缺少的是关键性技术;而在IT服务上,则缺乏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
在钱永臣看来,在中国IT服务圈里,“脑体倒挂”现象非常普遍:卖知识的(咨询服务)不如卖应用(软件集成)的,卖应用的不如卖劳动(硬件集成)的,卖劳动的不如卖方便(支持、运营和维修服务)的。
竞争无序
2005年底,湖南省某市教育系统有个200万的IT项目公开招标,呼啦啦地一下子来了十几家集成商,各家都热情洋溢地拿出了几万字的免费方案。最终,该局选择了价格最低的一家,200万的项目,变成了120万。
中了标的公司本以为能赚一笔,但在项目完成后却发现颗粒无收。据计算,项目共需5个月时间,5位员工的工资成本是22万元,硬件成本是78万元,出差、通讯费和灰色投入达20万元。“如果尾款收不回来,那就是赔本。”该项目负责人说,“好在教育局同意在3年内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维护费用。”
但是,同以往认为服务应该是免费的观念相比,中国用户的态度和意识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Unisys全球外包及技术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马越都认同,中国IT服务已经渡过了起步和萌芽阶段,进入一个成长阶段。
用户逐渐认可到IT服务的价值,服务由附属于硬件和软件产品的从属地位中逐渐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业务存在。而与此相对应的,IT服务市场总量有了惊人的增长,计世资讯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IT服务规模达到近600亿元人民币,并且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此外,报告也显示,IT企业将自己定位为用户的技术服务者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和潮流,除纯粹专注于硬件的供货商外,大部分IT供应商及其渠道,已经或者正在逐步从传统的产品提供商向专业化服务提供商转化。
“但是,这种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步入一个成熟阶段。”Unisys全球外包及技术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马越表示,“整个产业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处在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之中。”
“首先,同发达国家硬件、软件和服务三大业务势均力敌的格局相比,IT服务在中国IT市场中的份额还远远小于硬件和软件。”其次,据调查,从服务提供的内容来看,与发达国家IT咨询和IT外包很普遍的状况截然不同的是,IT咨询、IT外包和IT培训在我国IT市场的市场份额依然只有9.0%、14.3%和3.8%,而支持服务的市场份额为50.1%,集成服务的市场份额为22.8%。此外,国际厂商和本土厂商在IT服务市场上,同硬件和软件一样,也处于发展不均衡状态,市场的大头,掌握在IBM、HP等国际巨头手中,本土最大的IT服务商市场份额仅占到8%;而在咨询服务等高端市场,或者运维外包的高利润领域,本土厂商鲜有涉及;本土企业基本上聚焦在集成服务等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士分激烈。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徐颖、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则认为,IT服务的无序发展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一,IT服务的产品化特点不明显,无法十分清楚的计算出成本与收益;其二,用户在采购时,没有能力将需求提得特别清楚,也无力辨别不同的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在质量上有何区别;其三,中国IT服务市场缺少“细分”,行业标准缺失。“如果没有办法细分的话,就无法把服务做得很标准很专业,从而来规范买方和卖方的行为”,徐颖强调。
据业内人士透露,3年前,国家某部委曾做过一个几亿元的IT项目,略去咨询这一块,将资金按照子项目 的形式分给下属的几家单位。在实施完毕后,问题较多,企业的关键性数据之间形成孤岛,后来又不得不重新花上千万的资金找咨询公司做优化。
产业环境不完善
“国家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都创造过比较好的政策扶植氛围,而针对IT服务业,相关的政策扶持几乎是一片空白。”钱永臣表示,一些体制因素在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譬如前面所提到的立项机制和财务制度,就直接限制了咨询服务业在中国政府市场的发展。
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徐颖认为,IT服务产业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IT服务相关标准的制定还不健全,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对混乱的市场进行规范。”
针对第一个问题,李纲认为,由国家的相关部门牵头推广一些行业的指导性建议,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据徐颖介绍,国信办在两年前发布的“灾难备份白皮书”就对整个行业有很清晰的指导作用,该白皮书推出了7个层次标准的定义,对什么样的用户服务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均有详细具体的建议,所以这两年灾难备份的服务市场不但很红火,并井然有序。而招标法的缺陷、反垄断法的缺席、IT管理政策的缺失是IT服务产业政策环境的三大短板。
据了解,前几年业内通行的最低价招投标的方式已经慢慢倾向均价竞标,但是,由于招标法对进入到投标中的企业资质没有任何限制,招标中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专家往往是技术专家而非行业专家,招标原则不好掌握,从而可能导致出现专家“黑哨”现象。而反垄断法的缺席,使得原厂商在招标过程中有可能过度操纵话语权。用户购买服务往往要求原厂授权的机制,这就让外资IT巨头卡住IT服务商的脖子,譬如中国本土最大的IT服务商神州数码,即使本身就是某些IT巨头的代理商,但在项目招标也需要这些IT巨头的重新授权,而IT巨头们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做局操控入标的IT服务商。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徐颖则认为,本土IT服务商应该切实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先进的国际公司形成优势互补,一起做大IT服务这个市场,在市场的整体增长中寻求增长。
未来,有两类本土IT服务商会过得很好:一是在某一个行业里面特别有经验,能给用户带来稳定的价值的厂商,它能使用户避免更多的风险,也能引进更好的经验;二是那些在某些平台上的技术跟别人不同,能非常贴近用户的业务需求的客户,它能给给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
“对于本土IT服务商来说,判断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有理由让客户一定买你的集成和服务,”徐颖说。(青果)
尽管调查机构预测了前景美好,“光明的前途”和“茫然的现状”却是中国IT服务最真实的写照。作为IT产业大国大国,中国IT服务充满着矛盾与艰辛:一方面,很多IT厂商和渠道商都宣称“转型”服务,另一方面,产业链刚具雏形,却已过度竞争。
“中国IT服务继续面临着‘空心化’的危险。”泰盛德科技公司总经理钱永臣博士说。中国的IT产业中,硬件和软件都缺少的是关键性技术;而在IT服务上,则缺乏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
在钱永臣看来,在中国IT服务圈里,“脑体倒挂”现象非常普遍:卖知识的(咨询服务)不如卖应用(软件集成)的,卖应用的不如卖劳动(硬件集成)的,卖劳动的不如卖方便(支持、运营和维修服务)的。
竞争无序
2005年底,湖南省某市教育系统有个200万的IT项目公开招标,呼啦啦地一下子来了十几家集成商,各家都热情洋溢地拿出了几万字的免费方案。最终,该局选择了价格最低的一家,200万的项目,变成了120万。
中了标的公司本以为能赚一笔,但在项目完成后却发现颗粒无收。据计算,项目共需5个月时间,5位员工的工资成本是22万元,硬件成本是78万元,出差、通讯费和灰色投入达20万元。“如果尾款收不回来,那就是赔本。”该项目负责人说,“好在教育局同意在3年内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维护费用。”
但是,同以往认为服务应该是免费的观念相比,中国用户的态度和意识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Unisys全球外包及技术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马越都认同,中国IT服务已经渡过了起步和萌芽阶段,进入一个成长阶段。
用户逐渐认可到IT服务的价值,服务由附属于硬件和软件产品的从属地位中逐渐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业务存在。而与此相对应的,IT服务市场总量有了惊人的增长,计世资讯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IT服务规模达到近600亿元人民币,并且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此外,报告也显示,IT企业将自己定位为用户的技术服务者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和潮流,除纯粹专注于硬件的供货商外,大部分IT供应商及其渠道,已经或者正在逐步从传统的产品提供商向专业化服务提供商转化。
“但是,这种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步入一个成熟阶段。”Unisys全球外包及技术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马越表示,“整个产业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处在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之中。”
“首先,同发达国家硬件、软件和服务三大业务势均力敌的格局相比,IT服务在中国IT市场中的份额还远远小于硬件和软件。”其次,据调查,从服务提供的内容来看,与发达国家IT咨询和IT外包很普遍的状况截然不同的是,IT咨询、IT外包和IT培训在我国IT市场的市场份额依然只有9.0%、14.3%和3.8%,而支持服务的市场份额为50.1%,集成服务的市场份额为22.8%。此外,国际厂商和本土厂商在IT服务市场上,同硬件和软件一样,也处于发展不均衡状态,市场的大头,掌握在IBM、HP等国际巨头手中,本土最大的IT服务商市场份额仅占到8%;而在咨询服务等高端市场,或者运维外包的高利润领域,本土厂商鲜有涉及;本土企业基本上聚焦在集成服务等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士分激烈。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徐颖、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则认为,IT服务的无序发展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一,IT服务的产品化特点不明显,无法十分清楚的计算出成本与收益;其二,用户在采购时,没有能力将需求提得特别清楚,也无力辨别不同的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在质量上有何区别;其三,中国IT服务市场缺少“细分”,行业标准缺失。“如果没有办法细分的话,就无法把服务做得很标准很专业,从而来规范买方和卖方的行为”,徐颖强调。
据业内人士透露,3年前,国家某部委曾做过一个几亿元的IT项目,略去咨询这一块,将资金按照子项目 的形式分给下属的几家单位。在实施完毕后,问题较多,企业的关键性数据之间形成孤岛,后来又不得不重新花上千万的资金找咨询公司做优化。
产业环境不完善
“国家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都创造过比较好的政策扶植氛围,而针对IT服务业,相关的政策扶持几乎是一片空白。”钱永臣表示,一些体制因素在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譬如前面所提到的立项机制和财务制度,就直接限制了咨询服务业在中国政府市场的发展。
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徐颖认为,IT服务产业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IT服务相关标准的制定还不健全,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对混乱的市场进行规范。”
针对第一个问题,李纲认为,由国家的相关部门牵头推广一些行业的指导性建议,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据徐颖介绍,国信办在两年前发布的“灾难备份白皮书”就对整个行业有很清晰的指导作用,该白皮书推出了7个层次标准的定义,对什么样的用户服务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均有详细具体的建议,所以这两年灾难备份的服务市场不但很红火,并井然有序。而招标法的缺陷、反垄断法的缺席、IT管理政策的缺失是IT服务产业政策环境的三大短板。
据了解,前几年业内通行的最低价招投标的方式已经慢慢倾向均价竞标,但是,由于招标法对进入到投标中的企业资质没有任何限制,招标中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专家往往是技术专家而非行业专家,招标原则不好掌握,从而可能导致出现专家“黑哨”现象。而反垄断法的缺席,使得原厂商在招标过程中有可能过度操纵话语权。用户购买服务往往要求原厂授权的机制,这就让外资IT巨头卡住IT服务商的脖子,譬如中国本土最大的IT服务商神州数码,即使本身就是某些IT巨头的代理商,但在项目招标也需要这些IT巨头的重新授权,而IT巨头们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做局操控入标的IT服务商。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徐颖则认为,本土IT服务商应该切实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先进的国际公司形成优势互补,一起做大IT服务这个市场,在市场的整体增长中寻求增长。
未来,有两类本土IT服务商会过得很好:一是在某一个行业里面特别有经验,能给用户带来稳定的价值的厂商,它能使用户避免更多的风险,也能引进更好的经验;二是那些在某些平台上的技术跟别人不同,能非常贴近用户的业务需求的客户,它能给给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
“对于本土IT服务商来说,判断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有理由让客户一定买你的集成和服务,”徐颖说。(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