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将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若干小组,可以是班级的自然小组,也可以是按数学教学的需要分成的小组,或是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定期或不定期的互换角色,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很自信,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四、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按照传统的数学教学,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作为学生来说,他们只有毫无怀疑的接受,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许多学习发展的机会。依据新课程理念,把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改为游戏形式:“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搭两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请你计算一下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不到两分钟,同学们陆续举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① [4 3(N-1)]根;②(3n 1)根;③[4n-(n-1)] 根;④[n n (n 1)] 根;……在学生搭建火柴棒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了更多的方法。不同基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新的发展。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明确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特点和趋势,切实行动起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能力,能适应新世纪,适应当前我国需要的人才,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3]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3]赵光千.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数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一、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将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若干小组,可以是班级的自然小组,也可以是按数学教学的需要分成的小组,或是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定期或不定期的互换角色,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很自信,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四、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按照传统的数学教学,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作为学生来说,他们只有毫无怀疑的接受,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许多学习发展的机会。依据新课程理念,把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改为游戏形式:“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搭两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请你计算一下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不到两分钟,同学们陆续举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① [4 3(N-1)]根;②(3n 1)根;③[4n-(n-1)] 根;④[n n (n 1)] 根;……在学生搭建火柴棒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了更多的方法。不同基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新的发展。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明确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特点和趋势,切实行动起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能力,能适应新世纪,适应当前我国需要的人才,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3]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3]赵光千.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数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