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贫困问题是举世关注的社会性热点,中国作为脱贫攻坚的典范,在帮扶政策上有其社会主义特色。近年来,“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在社会兜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后续问题诸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福利依赖”等也随之出现。为此,今后可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重本土劳力的新创造;加强脱贫精神援助,树立“自助、自强”风尚;加强培训,增设农民新型社保制度等3个路径改善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7-0011-03
The Supply Poli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 and its Analysis
——Take Linxian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Yaohong
(Shanxi Institute of Energy,Ji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The anti-poverty problem is a social hot spot that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China,as a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has its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in helping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the "giving-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 supply policy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upport,but subsequent problems have emerged,such as in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welfare dependence" and so on. To this end,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new creation of indigenous labor should be emphasized. We will strengthen mental assista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oster a culture of "self-help and self-improvement". We will strengthen poverty alleviation assistance,set up three approaches to improve poverty in the region as a whole,and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s scheduled.
Key words:Giving;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Supply policy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必要任务。吕梁山区是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临县是吕梁山区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当前,临县的脱贫政策以“补助、补贴、奖补”为主要特点,以给予资金为主要形式,属于典型的“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
1 “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梳理
根据临县扶贫开发中心出台的《2018年脱贫政策解读》,可以看出,脱贫政策涉及面广,涵盖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实施“两业(产业和就业)并重”、“两生(生态与生计)共贏”、“两房(移民房和危房)同建”、“两基(基础教育与基本医疗)并举”等综合措施,实现“一策为主,多策跟进、协同发力”。从政策解读来看,临县的扶贫政策主要以保障式帮扶为主,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患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见表1)。
2 “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分析
2.1 “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实施的原因
2.1.1 自然地理因素 吕梁山区地貌大致分为中山区、丘陵区、平川区3种类型。临县属于丘陵山区地貌,海拔在900~1500m,黄土覆盖广,厚度大,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平地较少,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另外,临县气候呈现出“十年九旱”的特点,干旱、冰雹灾害较为常见。
2.1.2 社会经济因素 临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致贫原因有其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如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主要表现为:交通建设滞后,险路、危路多,防滑固坡设施缺乏;安全饮水率不达标,饮水设施不健全;卫生设施配置不全,医务人员缺乏;网络覆盖质量较差,通信质量连续性、稳定性不佳;农村文化、娱乐、健身设施缺乏等。二是农村劳动力缺乏,集体经济发展艰难。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常住村民大多为老、弱、病、残人口,缺乏项目带头人、技术指导员。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力量涣散,干部队伍素质不高。贫困村的农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下,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家族势力、宗派实力不同程度存在,很多村干部外出打工、经商,给基层组织治理带来严重影响。四是村风、村貌建设差,生活习惯懒散。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缺乏,村民采取垃圾随意堆放、焚烧等方式,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此外,村民多数饮食习惯不佳,没有早起习惯,表现为“一日两餐”(11时和4时左右2次进餐),勤劳风尚缺乏。 2.2 “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实施影响
2.2.1 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财政压力大 从临县的扶贫政策来看,扶貧形式以“补贴、补助、奖补、减免”等形式为主,实质是“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方式,以资金注入为主要方式。但是在扶贫资源配置过程中,也出现了“抢贫困帽子、贫困光荣”的不良现象,很多村民在识别贫苦户期间,争抢名额,“抢、等、靠、要”思想突出,导致贫困户精准识别期间,扶贫资源未真正落产到最需要的人身上,很多贫困户在得到扶贫资源福利时,没有考虑发展性需求,出现“坐等山空”现象。另外,政府扶贫资金的不断注入,也不同程度造成了财政压力,影响社会经济建设进程。
2.2.2 形成“福利依赖”,不利于激发“自助能力” “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扶贫路径,容易让受惠群众形成“福利依赖”,增加贫困户对扶贫资源的粘性,不会更多考虑如何将“给予型福利”转化成“发展性福利”,积极的思考如何脱贫,如何创造美好生活。为此,我们要最大限度激发“自助能力”,在利用好政府、企业、高校所提供的社会资源网络的同时,充分激发自身的能动性,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脱贫动力,避免“依赖”,主动创造。
3 增强内生动力的扶贫路径:“给予型”扶贫向发展性福利的转变
3.1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重本土劳力的新创造 临县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很大程度是因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和人才。基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信用综合评价,人才引进并常驻较为困难。为此,应该加强现有劳动力(截至2018年11月,约有15万人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占全县总人口的68%)的人力资本投资,充分利用临县的劳力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引导并指导当地居民在劳务输出、农技推广、休闲服务及开采利用矿产等方面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注重本土劳力的新创造。
3.2 加强脱贫精神援助,树立“自助、自强”风尚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降低贫困发生率,改善区域性贫困现状,是举县上下应有的统一意识和致富追求。反观临县各贫困村,少数村民“坐、等、靠、要”的思想突出,争抢贫困名额和福利矛盾加剧,以贫为生、以贫为荣风气恶劣。为此,今后应大力加强脱贫精神援助,增加医疗机构、心理辅导机构的定点帮扶单位成员,鼓励积极、正能量的志愿者深入贫困一线,开导贫困村户的不良思绪,加强精神援助,营造自助就业、自强兴业、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
3.3 加强培训,增设农民新型社保制度 今后应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创收来源。作为民生保障工程的关键——社保制度,也应充分考虑符合农民新型社保制度的出台和制定,统筹城乡社保,让农民也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4 结语
“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实质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帮扶,如补贴性农业的性质,而无法让深度贫困县的脱贫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扶贫工作要做到不仅“给”物质,也要“给”精神、动力、努力,政策端要从“救济式”到“开发式”进行转型,注重从内生动力增长出发,调动贫困村民“要富”的积极性,实现早日脱贫。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 (3):147-153.
[2]赵晓峰.精准扶贫政策的分级落实机制及其基层实践困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34-43.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7-0011-03
The Supply Poli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 and its Analysis
——Take Linxian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Yaohong
(Shanxi Institute of Energy,Ji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The anti-poverty problem is a social hot spot that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China,as a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has its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in helping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the "giving-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 supply policy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upport,but subsequent problems have emerged,such as in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welfare dependence" and so on. To this end,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new creation of indigenous labor should be emphasized. We will strengthen mental assista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oster a culture of "self-help and self-improvement". We will strengthen poverty alleviation assistance,set up three approaches to improve poverty in the region as a whole,and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s scheduled.
Key words:Giving;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Supply policy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必要任务。吕梁山区是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临县是吕梁山区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当前,临县的脱贫政策以“补助、补贴、奖补”为主要特点,以给予资金为主要形式,属于典型的“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
1 “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梳理
根据临县扶贫开发中心出台的《2018年脱贫政策解读》,可以看出,脱贫政策涉及面广,涵盖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实施“两业(产业和就业)并重”、“两生(生态与生计)共贏”、“两房(移民房和危房)同建”、“两基(基础教育与基本医疗)并举”等综合措施,实现“一策为主,多策跟进、协同发力”。从政策解读来看,临县的扶贫政策主要以保障式帮扶为主,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患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见表1)。
2 “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分析
2.1 “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实施的原因
2.1.1 自然地理因素 吕梁山区地貌大致分为中山区、丘陵区、平川区3种类型。临县属于丘陵山区地貌,海拔在900~1500m,黄土覆盖广,厚度大,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平地较少,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另外,临县气候呈现出“十年九旱”的特点,干旱、冰雹灾害较为常见。
2.1.2 社会经济因素 临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致贫原因有其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如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主要表现为:交通建设滞后,险路、危路多,防滑固坡设施缺乏;安全饮水率不达标,饮水设施不健全;卫生设施配置不全,医务人员缺乏;网络覆盖质量较差,通信质量连续性、稳定性不佳;农村文化、娱乐、健身设施缺乏等。二是农村劳动力缺乏,集体经济发展艰难。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常住村民大多为老、弱、病、残人口,缺乏项目带头人、技术指导员。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力量涣散,干部队伍素质不高。贫困村的农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下,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家族势力、宗派实力不同程度存在,很多村干部外出打工、经商,给基层组织治理带来严重影响。四是村风、村貌建设差,生活习惯懒散。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缺乏,村民采取垃圾随意堆放、焚烧等方式,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此外,村民多数饮食习惯不佳,没有早起习惯,表现为“一日两餐”(11时和4时左右2次进餐),勤劳风尚缺乏。 2.2 “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实施影响
2.2.1 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财政压力大 从临县的扶贫政策来看,扶貧形式以“补贴、补助、奖补、减免”等形式为主,实质是“给予型”的扶贫资源供给方式,以资金注入为主要方式。但是在扶贫资源配置过程中,也出现了“抢贫困帽子、贫困光荣”的不良现象,很多村民在识别贫苦户期间,争抢名额,“抢、等、靠、要”思想突出,导致贫困户精准识别期间,扶贫资源未真正落产到最需要的人身上,很多贫困户在得到扶贫资源福利时,没有考虑发展性需求,出现“坐等山空”现象。另外,政府扶贫资金的不断注入,也不同程度造成了财政压力,影响社会经济建设进程。
2.2.2 形成“福利依赖”,不利于激发“自助能力” “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扶贫路径,容易让受惠群众形成“福利依赖”,增加贫困户对扶贫资源的粘性,不会更多考虑如何将“给予型福利”转化成“发展性福利”,积极的思考如何脱贫,如何创造美好生活。为此,我们要最大限度激发“自助能力”,在利用好政府、企业、高校所提供的社会资源网络的同时,充分激发自身的能动性,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脱贫动力,避免“依赖”,主动创造。
3 增强内生动力的扶贫路径:“给予型”扶贫向发展性福利的转变
3.1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重本土劳力的新创造 临县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很大程度是因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和人才。基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信用综合评价,人才引进并常驻较为困难。为此,应该加强现有劳动力(截至2018年11月,约有15万人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占全县总人口的68%)的人力资本投资,充分利用临县的劳力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引导并指导当地居民在劳务输出、农技推广、休闲服务及开采利用矿产等方面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注重本土劳力的新创造。
3.2 加强脱贫精神援助,树立“自助、自强”风尚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降低贫困发生率,改善区域性贫困现状,是举县上下应有的统一意识和致富追求。反观临县各贫困村,少数村民“坐、等、靠、要”的思想突出,争抢贫困名额和福利矛盾加剧,以贫为生、以贫为荣风气恶劣。为此,今后应大力加强脱贫精神援助,增加医疗机构、心理辅导机构的定点帮扶单位成员,鼓励积极、正能量的志愿者深入贫困一线,开导贫困村户的不良思绪,加强精神援助,营造自助就业、自强兴业、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
3.3 加强培训,增设农民新型社保制度 今后应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创收来源。作为民生保障工程的关键——社保制度,也应充分考虑符合农民新型社保制度的出台和制定,统筹城乡社保,让农民也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4 结语
“给予型”扶贫资源供给政策实质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帮扶,如补贴性农业的性质,而无法让深度贫困县的脱贫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扶贫工作要做到不仅“给”物质,也要“给”精神、动力、努力,政策端要从“救济式”到“开发式”进行转型,注重从内生动力增长出发,调动贫困村民“要富”的积极性,实现早日脱贫。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 (3):147-153.
[2]赵晓峰.精准扶贫政策的分级落实机制及其基层实践困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34-4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