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重视议论性散文的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以说,议论性散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作文散文化已成为中学生作文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考场优秀作文将是同时具备较强的思想性与文学性的议论性散文,高考作文训练要重视议论性散文的训练。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趣味性和怡人的书卷气,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二、语言的形象性
  
  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表达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语言的功夫,展示自己的文采。
  
  四、结构的灵活性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结构灵活,能散得开,能收得拢,跌宕起伏,绝对不至于陷入呆板的结构形式之中,能体现灵活自由的思维特点。
  
  五、强烈的抒情性
  
  抒情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在议论性散文中,也必须重视抒情。在以理服人的时候,还要以情感人。强烈的抒情性是议论性散文的突出特点。议论性散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情理交融。
  议论性散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以说理为目的的文章。写作时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做到情理交融。它在说理上具有如下特点:
  1、拟写意蕴丰富的语句来说理。
  议论性散文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怡人的书卷气,厚重耐读,这种文章更易于打动读者,为读者所欣赏。它往往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两个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语句以前后呼应、点明题旨,以使文章更加厚重,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这样的语句,有“一处点亮,全文生辉”的妙用。如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一文的结尾两段:“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作者在叙述完稽康、庄子、项羽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之后,再用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提出自己的看法,既照应了全文,又升华了主题,具有极大的张力。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说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对偶、反复、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文采飞扬,特别是巧妙引用古诗文名句、歌词等,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使文章富含哲理,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哲理性,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给文章带来强烈的抒情色彩,实现了真正的情理交融,很好地体现了文学性的特点。如2007年高考江西考生《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一文这样写到:语文,是观察人生百态、抚慰心灵的鸡汤。语文中有太多的愁,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语文中有太多的无奈,正如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语文中有太多的情,正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引用诗词歌赋,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散发着深远的意蕴,飞扬的文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选用合理的句式进行说理
  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句式,能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摇曳生姿。如2007年新疆高考优秀作文《魂兮,归来》中这样写到:“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收获爱,付出爱,生命才有价值。魂兮,归来吧,归来爱的浪潮中,共同托起一轮爱的月亮。”“爱的魂,高贵而神圣。学会对别人的爱,无私无求,让爱魂永驻!这个时代缺少真正的爱人者。魂兮,归来吧,归来爱的原野。”这两段文字长短结合、整散相间,灵活自如地运用了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句式,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
  4、巧用事例进行说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运用事例构成排比句,是很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是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确也是有讲究的。如2002年河南一位考生在《生命的高度》中这样演绎排比:简·爱放弃了自卑,选择了幸福;卡秋莎放弃了堕落,选择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放弃了自傲,选择了苔丝;斐迪南放弃了富贵,选择了爱情;保尔放弃了苟全,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这段文字说理与举例同时进行,选例典型,内容充实而不芜杂,语言简洁,很有说服力。
  以上方法可在作文中综合运用,以求将问题说得更为深入浅出。
  
  王经军,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其他文献
我长期从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常浏览有关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文章,对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感到由衷的欣喜。但也揪心的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表面繁荣之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并引发社会、学校种种担扰。这些来自农村的中小学生厌倦作文,害怕作文,其作文能力和水平之低令人汗颜,实在不敢恭维。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生很
作文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主要根据。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初中作文教学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一线语文老师。    一.关于命题    作文的题型有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等,其中命题作文占相当比例。话题作文因范围过于宽泛,最近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命题作文仍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写”应该包括学生的写字教学及书写能力的提高。“字如其人”,字写得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素质,这样说也未必过分。那么,到底怎么提高学生的书  写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重要性。写字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要把字写好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提高写字教学的认识。  一是要从爱国主义的角度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网络、图书馆与文本充分对话。  1.观察生活中的“斑纹”并用文字记录  2.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并下载自然界各类奇妙的斑纹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3.搜寻作者周晓枫的相关资料(个人资料和作品资料),重点阅读其散文作品《魔镜》。    教学过程    一.初读知大意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  1.文字记录下的生活中的斑纹  2.学
孙宁,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长期主持教学教研工作。为安陆市十佳教育工作者、安陆市政协委员、孝感市劳动模范、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参与编写《语文·双精学典》,并担任副主编。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  1942年创立的湖北省安陆一中,是湖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中学之一。其前身为安陆县初级中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逐步发展壮大,校址
语文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为提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效性,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一、教师培训的思考    1、课例研究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常用形式  事实已经证明,教师们对占据了培训大部分时间的讲座不感兴趣,认为讲座只能帮助了解课标精神,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帮助不大,使得老师接受了培训之后
“诗言志。”李白的诗歌既有抒发感慨,寄托深远,对封建秩序和豪权贵戚不满的佳作,又有善于描写山河的壮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文字。大量的诗歌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了诗人不同的心态,表达出诗人的不同的“心”意。    一、慈父心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有浪漫洒脱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李白更有一颗慈父的心肠。天宝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权贵的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历
“感人心者在乎真”,叶圣陶先生说:“想要写作,真是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无数事实也证明,凡受欢迎的、流传久远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可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们在开展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抒发真情实感呢?    一
一篇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除了立意深远、内容丰富、情感饱满、结构严谨等常规要求外,还需要在用词准确的前提下,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的意思。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也是长期以来,优秀作文的重要依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做了明确要求,讲究作文语言的艺术性,成了高中学生训练的当务之急。于是,几年前,我开始了“美文写作教学
想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 “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心理学上认为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是非常神奇的。    一.借助想象和作者进行沟通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