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33-02
四年前,时值《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阶段,和几位国内知名度极高的专家研讨时,大家都十分憧憬“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一美好未来。私下交流时,我问其中一位专家:“您觉得,十年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特别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课程教学层面上会有根本改观吗?”这位专家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说:“不会。”
我没有深究这位专家“不会”的含义,也没有深究其观点背后的缘由,但我知道,他说的有道理,毕竟破局将是艰难而长期的事情,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是围绕教育自身进行的系统性变革,其长期性和艰巨性会超越常人的想象。其后,我一直在思考: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到底在哪里?
从基本面来说,教学层面的信息化进程,至少涉及思想理念、经济基础、技术障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教师培训、办学规模和经费投入的逐步稳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基础设施方面,总体上会产生较为积极和快速的变化,相对而言,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会变得相当明显,而这两点,正是变革道路上的“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ce)的关键。
传统媒体技术及交互方式的形成,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配备了新信息技术终端后,教师依旧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原来的一套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这一现象,很多人都能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但解释更为有力的还是技术路径依赖理论。旁证的事例为: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mm,这个标准的发展由来是这样的:两匹马的屁股宽度—罗马战车宽度—马车宽度—电车宽度—铁路轨道宽度,其内在原因是前一标准对后一标准在起点上进行了制约。
这种“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阿瑟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这又会使人们相信它会更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
相反,一种较之其他技术更为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迟到一步,没有吸引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中,难以自拔。深入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看到太多的路劲依赖痕迹。即使有志于信息化教学研究和探索的教师,也会因为内心深处和行为“惯性”的影响,自觉回避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往往只会出现在比赛或展示的现场。
除了这种技术和心理上的路径依赖,影响信息化教学进程的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其变革的路径依赖也许更为突出。正如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一样,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一旦某一种管理制度约束下的教学行为范式走向某一方向,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继续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中。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来推动。
职业院校教学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原因和社会变迁制度一样,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强烈影响:一是正式规则对教学制度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累积的;二是围绕正式规则之上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淀于历史过程中;三是与制度相关的学校管理结构及院校中的利益集团具有保持制度变迁持续下去的推动力。信息化治理方式要求现代职业院校改革相应的机构设置和利益分配格局,因为现存利益集团与现有制度是共存共荣的,而且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原有的管理制度保持原有的惯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续下去。
也许,在两重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想快速而广泛地改变现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以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一种破冰之举。我们正在乐观地看到,至少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当然这种成效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应用本身,而且较为全面地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教学管理机制的调整方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33-02
四年前,时值《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阶段,和几位国内知名度极高的专家研讨时,大家都十分憧憬“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一美好未来。私下交流时,我问其中一位专家:“您觉得,十年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特别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课程教学层面上会有根本改观吗?”这位专家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说:“不会。”
我没有深究这位专家“不会”的含义,也没有深究其观点背后的缘由,但我知道,他说的有道理,毕竟破局将是艰难而长期的事情,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是围绕教育自身进行的系统性变革,其长期性和艰巨性会超越常人的想象。其后,我一直在思考: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到底在哪里?
从基本面来说,教学层面的信息化进程,至少涉及思想理念、经济基础、技术障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教师培训、办学规模和经费投入的逐步稳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基础设施方面,总体上会产生较为积极和快速的变化,相对而言,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会变得相当明显,而这两点,正是变革道路上的“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ce)的关键。
传统媒体技术及交互方式的形成,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配备了新信息技术终端后,教师依旧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原来的一套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这一现象,很多人都能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但解释更为有力的还是技术路径依赖理论。旁证的事例为: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mm,这个标准的发展由来是这样的:两匹马的屁股宽度—罗马战车宽度—马车宽度—电车宽度—铁路轨道宽度,其内在原因是前一标准对后一标准在起点上进行了制约。
这种“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阿瑟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这又会使人们相信它会更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
相反,一种较之其他技术更为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迟到一步,没有吸引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中,难以自拔。深入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看到太多的路劲依赖痕迹。即使有志于信息化教学研究和探索的教师,也会因为内心深处和行为“惯性”的影响,自觉回避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往往只会出现在比赛或展示的现场。
除了这种技术和心理上的路径依赖,影响信息化教学进程的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其变革的路径依赖也许更为突出。正如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一样,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一旦某一种管理制度约束下的教学行为范式走向某一方向,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继续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中。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来推动。
职业院校教学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原因和社会变迁制度一样,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强烈影响:一是正式规则对教学制度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累积的;二是围绕正式规则之上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淀于历史过程中;三是与制度相关的学校管理结构及院校中的利益集团具有保持制度变迁持续下去的推动力。信息化治理方式要求现代职业院校改革相应的机构设置和利益分配格局,因为现存利益集团与现有制度是共存共荣的,而且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原有的管理制度保持原有的惯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续下去。
也许,在两重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想快速而广泛地改变现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以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一种破冰之举。我们正在乐观地看到,至少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当然这种成效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应用本身,而且较为全面地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教学管理机制的调整方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