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制度的两重路径依赖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flz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33-02
  四年前,时值《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阶段,和几位国内知名度极高的专家研讨时,大家都十分憧憬“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一美好未来。私下交流时,我问其中一位专家:“您觉得,十年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特别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课程教学层面上会有根本改观吗?”这位专家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说:“不会。”
   我没有深究这位专家“不会”的含义,也没有深究其观点背后的缘由,但我知道,他说的有道理,毕竟破局将是艰难而长期的事情,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是围绕教育自身进行的系统性变革,其长期性和艰巨性会超越常人的想象。其后,我一直在思考: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到底在哪里?
   从基本面来说,教学层面的信息化进程,至少涉及思想理念、经济基础、技术障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教师培训、办学规模和经费投入的逐步稳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基础设施方面,总体上会产生较为积极和快速的变化,相对而言,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会变得相当明显,而这两点,正是变革道路上的“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ce)的关键。
   传统媒体技术及交互方式的形成,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配备了新信息技术终端后,教师依旧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原来的一套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这一现象,很多人都能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但解释更为有力的还是技术路径依赖理论。旁证的事例为: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mm,这个标准的发展由来是这样的:两匹马的屁股宽度—罗马战车宽度—马车宽度—电车宽度—铁路轨道宽度,其内在原因是前一标准对后一标准在起点上进行了制约。
   这种“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阿瑟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这又会使人们相信它会更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
   相反,一种较之其他技术更为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迟到一步,没有吸引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中,难以自拔。深入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看到太多的路劲依赖痕迹。即使有志于信息化教学研究和探索的教师,也会因为内心深处和行为“惯性”的影响,自觉回避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往往只会出现在比赛或展示的现场。
   除了这种技术和心理上的路径依赖,影响信息化教学进程的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其变革的路径依赖也许更为突出。正如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一样,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一旦某一种管理制度约束下的教学行为范式走向某一方向,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继续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中。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来推动。
   职业院校教学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原因和社会变迁制度一样,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强烈影响:一是正式规则对教学制度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累积的;二是围绕正式规则之上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淀于历史过程中;三是与制度相关的学校管理结构及院校中的利益集团具有保持制度变迁持续下去的推动力。信息化治理方式要求现代职业院校改革相应的机构设置和利益分配格局,因为现存利益集团与现有制度是共存共荣的,而且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原有的管理制度保持原有的惯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续下去。
   也许,在两重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想快速而广泛地改变现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以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一种破冰之举。我们正在乐观地看到,至少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当然这种成效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应用本身,而且较为全面地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教学管理机制的调整方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始于1989年。1988年底,《江苏教育》编辑部在分析了当年的办刊情况和我省的教育发展现状之后,决定开展一项面向年轻作者的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一是锻炼教师,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培养作者,以适应教育刊物发展的需要。  自1989年至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在广大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促进我省师资队伍建
【摘 要】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学校现状,以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同培养、共享利益的“校企四共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着眼点,探讨校企深度合作下的实践和经验,促进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四共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汽车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4-0061-02  【作者简介】梅荣娣,江苏省常州刘
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在江苏已经扎实推进了一年多了,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项意义重大的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我们分头采访了三所职校,调研了所有试点校的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好做法、好经验。  1建湖中专机械专业二年级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堂,当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的专业老师进行机械操作的图片时,不由兴趣倍增。老师就在一边提问:“你们看看,这些操作方式,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
2009年以来,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以感恩责任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主线,广泛开展“说感恩责任话,唱感恩责任歌,行感恩责任事,树感恩责任心,做感恩责任人”活动,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提高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形成责任品格,培植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全面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五个打造彰显目标  通过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培植感恩责任文化,最终使学校德育工作
【摘 要】现代技工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奉行精英理念,培养社会精英,是技工职业教育践行者为民族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任。广东省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示范性建设学校,该校通过组建精英团队,选拔精英学生,搭建精英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并形成了以“国家级技能大师 以全国技术能手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 企业能工巧匠 精英学员”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技工精英;精英教
2014年1月15日,我省三个试点城市同时举行了统一命题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工作平稳顺利。1月18日,南通市采用网上阅卷,并按A、B、C、D等级制给予成绩评定,其中A级占20%(同分跟进)、B级占30%(同分跟进)、C级占45%(同分跟进)、D级占5%,达到C及以上等级视为合格。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是南通市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所职中,学校开设有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包括少部分对口单招班),生源
【摘 要】数字化教学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展示、存取、利用的教学形式。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 资源 计算机专业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呈现出以下特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部署13个省辖市分头进行当地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吻合度调研,并准备出台一个省域范围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指导意见。各市在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之后,呈交上来的研究报告中有一些实践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既然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那就很有必要对其加以思考、研究、探索,以期对上层行政决策和职校实际办学有所帮助,更好地推动职教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8
·主题论文·  导读:2013年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标准中贯穿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为中职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基本规范和内容,也指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颁布的积极回应,2014年11月7日—8日江苏省首届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的78名市赛优胜选手参加了最后的省赛。比赛包括笔试和
【摘要】针对高职学校的学生现状,分析高职学校教学中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并对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完善高职学校分层次教学理论体系、开展高职校分层次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职校;分层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52-02  【作者简介】1.王理华,江苏省金坛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