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城》是一部举世闻名的旷世之作,其经典程度有目共睹,被各国语言翻译成很多版本。本文要赏析的是美国凯利女士的英译版。《围城》中的妙喻和言外之意是最值得读者品味和赏析的,同时也是译文的亮点之处。本文就第一章的对话中出现的言外之意的地方进行译文的赏析,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分别对应言外之意的三种翻译方法。通过英译本的欣赏和分析,来看一下言外之意的对等翻译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关键词:《围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10-01
一、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言外之意都得到了保留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言含蓄而隽永,言外之意则是文学语言这一特性的极好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保留与原文一致的语言形式来传达说话人暗含的言外之意,就能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能达到与原文的相对对等。在《围城》英译本里, 译者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娴熟的翻译手法对原文中的言外之意进行了处理,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也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的隐含意义。
例:“小方,你倒没生病?哦,我明白了!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Little Fang, you didn’t get sick? Oh, I get it! Miss Pao’s beauty is such a feast to the e ye, and you got your fill just looking at her and didn’t have to eat.”
鲍小姐与方鸿渐约会后闹肚子,大家见桌上没鲍小姐,便向方鸿渐打趣要人。这是大家七嘴八舌的打趣中的其中一句。秀色可餐是中国的一句成语,形容秀美异常,在这里形容鲍小姐姿色美丽诱人,同时取其字面意思,美丽的可以当饭吃,得到精神上的饱足。言外之意呼之欲出:鲍小姐那么漂亮,方先生只顾看她就可以饱了,哪里还需吃东西,当然不会吃坏肚子了。充分体现出大家对此事的讽刺和嘲弄。译者将“秀色可餐”译为Miss Pao’s beauty is such a feast to the eye. 可谓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充分达到了原文言外之意的效果。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英文中与秀色可餐对应的有一词:Gynophagia,字面意思是食用女人,简称秀色。但是这个词涉及烹煮和食用女性的幻想,只是借用了成语“秀色可餐”字面的直观意思,而与该成语的含意没有直接关系。
二、言外之意得到保留, 但对语言形式作了改变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意义上完全一对一的对等是非常困难的。言外之意本身就是字面意义与真实意图的不一致, 要想达到这种完全对等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译者可以着重于保留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而语言则可以换用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式。这样,译文的表达就会更为地道,意义更为清楚,行文更为流畅,从而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大致相同。
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使三年前结婚,则此番吾家破费不赀矣”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If you had married three years earlier, this would have cost us a large sum of money.”
此句是在方鴻渐的未婚妻病逝以后,其父亲在信中对他说的话。言外之意是幸好三年前没有跟周女士结婚,否则现在要破费很多钱。中国的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在英译本中,这句俗语变成了英文的常用语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以意译的方式成功传达了原文的言外之意。
三、放弃表达字面意义的语言形式, 补足或直接说出言外之意
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可能原文里需要曲折表达的某些含意在译入语里完全可以直说出来,这时译者为了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会对那些不必要用隐含方式表达的意图采取放弃字面意义的方式, 而直接说出原文的真实意图,或是在翻译完原文的隐含意图之后,再补充说明真实意图。
例:鸿渐回身,看见苏小姐装扮得袅袅婷婷,不知道什么鬼指示自己说:“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
He turned around and saw Miss Su dressed with elegance and charm. Without knowing what possessed him, he said, “I’d like to keep you company, but I’m afraid I haven’t the good fortune or the qualification!”
这是在鲍小姐被未婚夫接下船后,苏小姐主动来找方鸿渐搭讪,方鸿渐受宠若惊说的一番话。“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没资格啊”,这是中文里常用到的以自谦自我贬低的方式表达言外之意:我是非常愿意陪伴你的,只要你不介意。而在英文里很少有这样的语言方式。因此在译文里,译者直接说出原文的真实意图:I’d like to keep you company. 这样翻译更能使译文的读者体会到原文的言外之意。而“不知道什么鬼指示自己”译为without knowing what possessed him,将原文的“什么鬼”舍去,而用what代替。也是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习惯。
四、结束语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传递,“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标。言外之意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对这些言外之意的处理也应该按照对等原则进行灵活的处理。本文对《围城》英译本中对言外之意不同翻译方法的处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语言形式与言外之意都能够对等地在译文中得到传达当然最好,但由于文化、语言等的差异, 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牺牲一些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即字面意义的对等,而在译文中对原文的语言形式加以适当的改动,或是遵照译入语的习惯而放弃一些语言形式,主要着重于原文言外之意的传达。意义的对等传递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梅. 文学翻译新视野.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卢玉卿. 文学中的科学翻译与艺术翻译——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钱钟书. 围城.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王平. 文学翻译审美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围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10-01
一、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言外之意都得到了保留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言含蓄而隽永,言外之意则是文学语言这一特性的极好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保留与原文一致的语言形式来传达说话人暗含的言外之意,就能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能达到与原文的相对对等。在《围城》英译本里, 译者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娴熟的翻译手法对原文中的言外之意进行了处理,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也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的隐含意义。
例:“小方,你倒没生病?哦,我明白了!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Little Fang, you didn’t get sick? Oh, I get it! Miss Pao’s beauty is such a feast to the e ye, and you got your fill just looking at her and didn’t have to eat.”
鲍小姐与方鸿渐约会后闹肚子,大家见桌上没鲍小姐,便向方鸿渐打趣要人。这是大家七嘴八舌的打趣中的其中一句。秀色可餐是中国的一句成语,形容秀美异常,在这里形容鲍小姐姿色美丽诱人,同时取其字面意思,美丽的可以当饭吃,得到精神上的饱足。言外之意呼之欲出:鲍小姐那么漂亮,方先生只顾看她就可以饱了,哪里还需吃东西,当然不会吃坏肚子了。充分体现出大家对此事的讽刺和嘲弄。译者将“秀色可餐”译为Miss Pao’s beauty is such a feast to the eye. 可谓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充分达到了原文言外之意的效果。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英文中与秀色可餐对应的有一词:Gynophagia,字面意思是食用女人,简称秀色。但是这个词涉及烹煮和食用女性的幻想,只是借用了成语“秀色可餐”字面的直观意思,而与该成语的含意没有直接关系。
二、言外之意得到保留, 但对语言形式作了改变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意义上完全一对一的对等是非常困难的。言外之意本身就是字面意义与真实意图的不一致, 要想达到这种完全对等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译者可以着重于保留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而语言则可以换用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式。这样,译文的表达就会更为地道,意义更为清楚,行文更为流畅,从而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大致相同。
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使三年前结婚,则此番吾家破费不赀矣”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If you had married three years earlier, this would have cost us a large sum of money.”
此句是在方鴻渐的未婚妻病逝以后,其父亲在信中对他说的话。言外之意是幸好三年前没有跟周女士结婚,否则现在要破费很多钱。中国的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在英译本中,这句俗语变成了英文的常用语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以意译的方式成功传达了原文的言外之意。
三、放弃表达字面意义的语言形式, 补足或直接说出言外之意
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可能原文里需要曲折表达的某些含意在译入语里完全可以直说出来,这时译者为了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会对那些不必要用隐含方式表达的意图采取放弃字面意义的方式, 而直接说出原文的真实意图,或是在翻译完原文的隐含意图之后,再补充说明真实意图。
例:鸿渐回身,看见苏小姐装扮得袅袅婷婷,不知道什么鬼指示自己说:“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
He turned around and saw Miss Su dressed with elegance and charm. Without knowing what possessed him, he said, “I’d like to keep you company, but I’m afraid I haven’t the good fortune or the qualification!”
这是在鲍小姐被未婚夫接下船后,苏小姐主动来找方鸿渐搭讪,方鸿渐受宠若惊说的一番话。“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没资格啊”,这是中文里常用到的以自谦自我贬低的方式表达言外之意:我是非常愿意陪伴你的,只要你不介意。而在英文里很少有这样的语言方式。因此在译文里,译者直接说出原文的真实意图:I’d like to keep you company. 这样翻译更能使译文的读者体会到原文的言外之意。而“不知道什么鬼指示自己”译为without knowing what possessed him,将原文的“什么鬼”舍去,而用what代替。也是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习惯。
四、结束语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传递,“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标。言外之意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对这些言外之意的处理也应该按照对等原则进行灵活的处理。本文对《围城》英译本中对言外之意不同翻译方法的处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语言形式与言外之意都能够对等地在译文中得到传达当然最好,但由于文化、语言等的差异, 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牺牲一些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即字面意义的对等,而在译文中对原文的语言形式加以适当的改动,或是遵照译入语的习惯而放弃一些语言形式,主要着重于原文言外之意的传达。意义的对等传递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梅. 文学翻译新视野.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卢玉卿. 文学中的科学翻译与艺术翻译——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钱钟书. 围城.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王平. 文学翻译审美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