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今年2月16日,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发表《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布朗认为: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超级强国。布朗称,中国许多产品的消费一个接一个地超过美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石油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消费均已超过美国。中国肥料消费是美国的2倍;在电视、冰箱与手机使用方面,中国均遥遥领先美国。在主要消费产品方面,中国仅在汽车消费方面逊于美国。而在个人电脑使用方面,中国取代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抬高了商品及海运等的国际价格。中国消费的增长可能会对美国造成打击,因为两国间已出现巨额贸易赤字,同时美国也非常依赖中国资金,购买其快速增长的国债。
本世纪能否成为中国世纪,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高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中国的牧场、耕地、水源和森林都已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有可能极大地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不应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成长中的经济超级大国,正在书写着世界经济历史。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消费国,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
针对该项报告和布朗的言论,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审慎对待。
正面意见认为,报告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副主任曹勇认为,从“谁来养活中国”到“第一消费大国”提法的变化,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全球农产品供过于求,中国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全世界农产品出口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指出,该报告对我国的市场容量进行了肯定,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有利于树立我国市场大国的国际形象。
但报告在很多方面夸大其词,所引用的数据经不住推敲,容易演变为“中国威胁论”。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盖保德认为,在中美之间进行绝对数量的比较毫无意义,因为它过于简单化。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说,布朗的报告可能会为其鼓吹“中国威胁论”提供新弹药。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高辉清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朱文晖都指出,中国外贸“大进大出”的特点,决定了大量钢铁、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并非被中国人自己消耗,“而是被全世界消耗了”。也有学者指出,报告用各种数据将中国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实际上是在为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谈判中施加压力提供理论根据。
(三)
我们认为,应辨证看待报告内容和结论,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重视。但总的来看,中国是第一消费大国的有关结论和论述并不准确,过分夸大了中国经济的消费量,有待我们加以澄清。
从数量上看,中国许多产品的消费确实位居世界第一。从生产资料消耗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锡、锌、铂、钢材及铁矿石消费国。从消费品看,中国的小麦、棉花、自行车、电冰箱、手机、电视等消费也居世界首位。
从生活消费看,我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最终消费不到美国的1/10,人均消费只及美国的1/50。从最终消费率看,美国约83%,中国55%。2004年,美国的消费高达9.6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8800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10。2003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七,但最终消费率比发达国家普遍低20个百分点左右,所以最终消费的世界排名至少在七名之外。
以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计,中国人均消费只有美国的1.9%,即使按世行的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不到美国的1/10。中国人均年粮食消费不到美国1/3,人均肉类消费只有美国的39%。因此,中国消费超过美国是一个错误判断。
从生产资料看,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迅速增长:既有重化工业化加速导致资源需求增加的合理成份,也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资源浪费的不合理成份。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在人均GDP1000—5000美元的阶段,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高增长、随后下降的过程。此外,中美能源使用结构的不同,相关数据不具可比性。如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而美国的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我国耗煤高于美国是正常的。而且,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仍然只有美国的1/14,人均石油消费只有美国的9%,人均电力消费也只有美国的1/10。
中国的许多资源消费属于中间消耗,通过出口将其他国家的消耗转嫁到了我国头上。我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量一半以上。在国际统计中,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基础原料消耗都记在中国名下,但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并没有在中国消费,而是通过出口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公民消费。
今年2月16日,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发表《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布朗认为: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超级强国。布朗称,中国许多产品的消费一个接一个地超过美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石油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消费均已超过美国。中国肥料消费是美国的2倍;在电视、冰箱与手机使用方面,中国均遥遥领先美国。在主要消费产品方面,中国仅在汽车消费方面逊于美国。而在个人电脑使用方面,中国取代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抬高了商品及海运等的国际价格。中国消费的增长可能会对美国造成打击,因为两国间已出现巨额贸易赤字,同时美国也非常依赖中国资金,购买其快速增长的国债。
本世纪能否成为中国世纪,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高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中国的牧场、耕地、水源和森林都已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有可能极大地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不应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成长中的经济超级大国,正在书写着世界经济历史。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消费国,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
针对该项报告和布朗的言论,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审慎对待。
正面意见认为,报告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副主任曹勇认为,从“谁来养活中国”到“第一消费大国”提法的变化,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全球农产品供过于求,中国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全世界农产品出口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指出,该报告对我国的市场容量进行了肯定,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有利于树立我国市场大国的国际形象。
但报告在很多方面夸大其词,所引用的数据经不住推敲,容易演变为“中国威胁论”。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盖保德认为,在中美之间进行绝对数量的比较毫无意义,因为它过于简单化。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说,布朗的报告可能会为其鼓吹“中国威胁论”提供新弹药。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高辉清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朱文晖都指出,中国外贸“大进大出”的特点,决定了大量钢铁、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并非被中国人自己消耗,“而是被全世界消耗了”。也有学者指出,报告用各种数据将中国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实际上是在为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谈判中施加压力提供理论根据。
(三)
我们认为,应辨证看待报告内容和结论,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重视。但总的来看,中国是第一消费大国的有关结论和论述并不准确,过分夸大了中国经济的消费量,有待我们加以澄清。
从数量上看,中国许多产品的消费确实位居世界第一。从生产资料消耗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锡、锌、铂、钢材及铁矿石消费国。从消费品看,中国的小麦、棉花、自行车、电冰箱、手机、电视等消费也居世界首位。
从生活消费看,我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最终消费不到美国的1/10,人均消费只及美国的1/50。从最终消费率看,美国约83%,中国55%。2004年,美国的消费高达9.6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8800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10。2003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七,但最终消费率比发达国家普遍低20个百分点左右,所以最终消费的世界排名至少在七名之外。
以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计,中国人均消费只有美国的1.9%,即使按世行的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不到美国的1/10。中国人均年粮食消费不到美国1/3,人均肉类消费只有美国的39%。因此,中国消费超过美国是一个错误判断。
从生产资料看,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迅速增长:既有重化工业化加速导致资源需求增加的合理成份,也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资源浪费的不合理成份。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在人均GDP1000—5000美元的阶段,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高增长、随后下降的过程。此外,中美能源使用结构的不同,相关数据不具可比性。如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而美国的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我国耗煤高于美国是正常的。而且,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仍然只有美国的1/14,人均石油消费只有美国的9%,人均电力消费也只有美国的1/10。
中国的许多资源消费属于中间消耗,通过出口将其他国家的消耗转嫁到了我国头上。我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量一半以上。在国际统计中,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基础原料消耗都记在中国名下,但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并没有在中国消费,而是通过出口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公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