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第一人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yu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条被子”,这个感天动地却尘封半个世纪的故事,后来能够家喻户晓,得益于原经济日报社记者、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的“重走长征路”。在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的368个日日夜夜里,罗开富经报社批准,沿着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成为继红军之后,完全按照原路、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的第一人。
  “干人”的“长征”情结
   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安岗称罗开富为“真正的干人”(“干人”,旧时贵州一带对穷人的称呼)。之所以派他进行“长征”采访,看中的就是他“干人”的优点:能吃苦,对人民有强烈的情感。
   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双林农村的罗开富,小时候家里穷,一路走来,与“苦累”为伴。1979年,他作为战地记者,曾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采访。后在昆明任驻站记者的罗开富,内心总有一个“长征”情结,难以放下。
   1982年9月,《经济日报》在北京召开记者会,罗开富在会上正式提出“重走长征路”的建议,“我在赣云贵川修过铁路,长征沿途地区经济建设变化大,但更多还是穷苦落后的状态,曾经帮过红军的老百姓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应该去看一看。”
   实地采访长征,罗开富不是第一人。
   1982年,美国记者汉森走长征路,刚走了几个县,就因脚破腿肿无法坚持。
   1984年,《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作者,美国《纽约时报》前副总编索尔兹伯里携夫人踏上長征路,乘车、坐滑车,走了两个月,依旧没有走完全程。同时期,还有很多到访长征路的外国记者,都见难而退了。
   所有信息,都激发了罗开富的激情和好胜心。
   此时,刚刚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听说罗开富有“徒步采访长征”的想法,非常兴奋,立即批准了“建议”,并对罗开富提出了“六个必须”:一、全程每一米路都必须是徒步,绝不弄虚作假;二、必须按长征的同一时间进行;三、必须走原路,要有向导签字;四、必须每天写一篇见报文章;五、小伤小病必须坚持走,坚持写,大伤大病实在走不动再换人; 六、在当年中央红军战士休整的路段里,必须设法采访红二、四方面军的路线并写出报道。
   1984年10月16日傍晚,43岁的罗开富与50年前的红军在“同一时刻”跨过江西于都河,开启了自己的重走长征路。
   从于都出发,第三天,写完稿子,罗开富发现脚上的血泡和袜子粘连在一起,脱不下来,剪掉袜子,碎片依然粘在血肉上。
   天亮前,于都祁禄山村民肖锡美找来医生给他的伤口消毒,在脚上包了3只大口罩,老乡们送来连夜赶编的大草鞋。鼓励声中,罗开富继续上路。
   在贵州黎平高洋寨雪山冰凌路段,行走了65天的罗开富,连人带铁皮照相机摔下悬崖,左腿骨折。是侗族老人用铁钳帮他拔出刺进锁骨的相机碎片,擦了药酒,包上草药。罗开富拄着村民送的铁拐杖继续前进。这根陪他走完长征路的铁拐杖,最后硬是生生磨短了几厘米。
   当年红军长征所走的原路,多是迂回在山间背向,少人经过的险径。50年后再走,罗开富依然能体会红军在敌军围追堵截下的一路艰辛。一路上,罗开富数次遇险,当地老百姓和向导又数次把他救起。
   1985年5月29日,经历八个月的行走抵达泸定时, 148斤的罗开富只剩下98斤,全身多处受伤,加之旧疾复发,报社试着问“是否换人”,罗开富坚定地答,“如果有记者要接替我,那也一定是背着我的骨灰走到吴起镇的。”
  全程写下300多篇报道
   一路上,罗开富走得很艰难,拖着疲乏之身采访,沿途百姓的真实生活都流淌在他饱含激情的文稿中,有欢欣,更有忧虑。
   他写《有粮有猪有竹子,缺钱缺肉缺筷子》《收取五花八门费,苦了卖猪售粮人》《信息隔山外,毛竹烂山里》;他写《富裕农民有远见,请教师,办学堂,瓮安教育经费缺,少桌凳、多危房》《采访落水,更知群众过河难,计划造桥,寒暑两易未落实》。
   他全程写下300多篇报道,在《经济日报》头版连载。这一创举,轰动中国,也名声在外。
   1985年10月19日,罗开富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顺利回到北京。一路上,先后大约有2800多名向导、陪同,400多名医护人员帮他完成了这次“壮举”。
   罗开富说:“我一个人的长征就有这么多人在帮我,回想当年的红军将士,却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完成了长征。一路走来,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渺小、党的伟大、人民的伟大。”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6.21)
其他文献
5月13日晚,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党华莉的博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行。在完成毕业音乐会、博士论文答辩及后续一系列工作后,她将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位以应届生身份获得小提琴演奏专业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   26岁的党华莉是惟一包揽中国两大音乐奖项——“文华奖”和“金钟奖”桂冠的小提琴家。在优秀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之外,她还是一个两岁可爱女孩的妈妈。   党华莉的学琴之路有过许多个“第一
期刊
近日,在广州打工的湖南大叔段文飞扛9袋米的情景被工友拍下,随即走红网络。51岁的他,到广东打工33年,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当爸爸26年。有人说他“扛的不是米,是一个家”。每個负重而乐观前行的爸爸背后,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摘自《南方都市报》6.20)
期刊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隆重庆祝党走过的30年奋斗之路,回忆党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在全国掀起学习、宣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第一次高潮。  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撰写的纪念文章6月以后开始在《人民日报》和《学习》杂志等报刊上陆续发表,  在中共建党30周年庆祝活动上,特别是在“文本庆祝”这一形式上,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最为重要的大文章。  1951年新年伊始,毛泽东就布置胡
期刊
根据国家卫健委6月20日通报的数据,中国新冠疫苗接种量19日突破10亿剂,达10.10489亿剂次,成为全球首个接种10亿剂新冠疫苗的国家。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表示,“中国达成这一里程碑,不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也为全球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  月底前达40%接种率无悬念   今年3月27日,中国疫苗接种量超过1亿剂次,此后疫苗接种开始不断加速,屡屡创下纪录。5月28日,国内疫苗
期刊
我老家本族有个五大爷,年轻时是个包工头,给人家盖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我老家的兩座院落,就是他老人家的杰作。   那日,与五大爷闲聊,我夸他真了不起,盖了那么多房子。五大爷笑笑:“其实盖房子也没啥,只要打好地基,垒到房子所需的最高处,铺好苇箔、红瓦;再由最高返回最低,把墙面涂抹粉刷平整,抹好地面,铺好地瓷砖,就算完活儿。一句话,也就是从最低到最高,再从最高到最低的过程。当然,从最低到最高,也就完成了不
期刊
北宋元丰二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没有实权,被人监视不说,一家人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生活费吃紧,不得不开源节流。根据当地市面上柴米菜蔬的价格,他规定一家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150钱。他想了个法子,每个月初一,他取出4500钱,分成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挑下一份来,而后便将叉子藏起来;当日花销若有结余,则另存在一個大竹筒里,用于买酒
期刊
西班牙塞戈维亚引水渠在西班牙非常有名,这条人工水道修建于公元109年的罗马帝国时代。1900多年以来,塞戈维亚人的生活用水一直依赖这条引水渠。   然而,到了近代,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塞戈维亚引水渠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一个伟大的奇迹,应该被保护起来,留给子孙后代。有人附议道:塞戈维亚引水渠已经用了上千年了,它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这条建议得到了很多人响应。于是,塞戈维亚人动手铺设了一条新的铁皮水
期刊
在当今世界,伴随着失学失业青年数量的增加,“家里蹲”群体(学界又称“尼特族”)不断壮大,早在20多年前就成为困扰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难题,并有全球性蔓延的趋势。   当前,“尼特族”现象在国内已出现苗头,折射出一些领域社会矛盾突出、大众心理防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于这一苗头性问题,社会要予以正视,综合施策,帮助“尼特族”激发奋斗精神,回归职场,融入社会,摘掉“尼特”帽。  “尼特族”背后
期刊
“5·20”“5·21”“5·27”,仅5月下旬,就有三个与爱有关的“谐音节日”。而进入6月,商家大玩“谐音梗”,血拼“6·16”“6·18”,以各種花式促销吸引消费。   近年来,众多商家借谐音打造了很多“数字节日”,衍生出了“谐音节日经济”。在火热“谐音节日”的衬托下,传统节日却显得相对平淡,值得深思。   “谐音节日”是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创新过节形式,匹配当代年轻人
期刊
最早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德尔塔来势汹汹,已蔓延至全球80余国,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变异。   当地时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德尔塔毒株正在成为全球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除印度外,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德尔塔毒株感染人数都在不断攀升。不过,现有疫苗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效。   德尔塔毒株或成英美两国主導毒株。美国商业内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