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又称自我调节,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目标,选择、监控、评价结果的过程.自主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关注的兴趣,倡导主动参与,注重培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自主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
为此,本人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探究性是自主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说明了掌握科学的自主能力,进行探究性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新奇神秘的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一些有趣的问题提出疑问,让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研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能力.
二、自主追求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自主
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自主地追求目标.如何培养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地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教师可以帮助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等,让学生记录自己一日三餐的用量,种类,喝水的多少,坚持一个学期,从中分析自己的膳食是否平衡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教师可以帮助组建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科学的策略和方式是提高自主能力的根本保证
现代论认为,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对象,而且是探究知识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
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自己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式调动学生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化学的学科兴趣,激发自主能力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学生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的热情
“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批判性地吸收科学的精华.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
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开展自主的欲望
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学生联想、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
为此,本人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探究性是自主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说明了掌握科学的自主能力,进行探究性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新奇神秘的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一些有趣的问题提出疑问,让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研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能力.
二、自主追求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自主
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自主地追求目标.如何培养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地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教师可以帮助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等,让学生记录自己一日三餐的用量,种类,喝水的多少,坚持一个学期,从中分析自己的膳食是否平衡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教师可以帮助组建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科学的策略和方式是提高自主能力的根本保证
现代论认为,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对象,而且是探究知识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
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自己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式调动学生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化学的学科兴趣,激发自主能力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学生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的热情
“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批判性地吸收科学的精华.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
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开展自主的欲望
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学生联想、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