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对教学活动起到定向、调控、测度等多项功能,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有效 教学目标 成功 前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123-01
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教师的行为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争确定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杜绝无效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绝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无效的教学目标随处可见。主要体现在:(1)行为主体错位,错把教师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2)行为条件缺失,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缺少产生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3)行为结果片面,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目标;(4)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当作教学目标等等。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等方面因素制约外,还在于教师们没有掌握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有效教学目标的策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功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但由于大家熟悉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是最高要求,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最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不存在“超纲”问题,加之新课程又提出了“三维目标”等新的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老师们来说,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自己任教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学难度、科学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其次,深刻理解教材。教材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工具,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媒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在版面设计上、内容呈现方式上和栏目设置上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核心内容、编写意图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上,如果教材的内容的确不能满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那么可以开发一些教学资源,不过也要注意与教材中选材的目标要求保持一致(毕竟人教版的教材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而不是盲目地依靠教辅资料。
第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落脚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首位,应关注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如何深刻。应把如何实现学生全面、最大限度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来关注。
第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考虑:选择哪些教具和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在处理哪些内容时可用选用多媒体电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等等。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
第五,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确定其他“二维”目标的基础,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同时又反作用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
第六,科学地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既应包含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要到达的结果,同时也应包含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去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结果的。因此,科学地将教学目标表述出来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予以高度重视。
下面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对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加以说明。
《课程标准》对“函数的概念”给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课标对学生体会和理解函数概念的实质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对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学生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复杂的计算和技巧性强的运算不作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把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和体会函数思想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教学重点)。而不应把求复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标教材”在本节首先给出用不同方式表示函数的三个函数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变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从而给出函数的概念。然后给出与函数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区间”、“函数相等”等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函数的概念。“课标教材”这样设计,其主要意图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概念,体现了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的重要思想,并充分体现了函数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了与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后面的“函数的表示”等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函数思想上,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建立函数模型以反映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关于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由于本节课所给实例(题干)的内容较多,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出三个实例,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用小黑板给出。但建议函数的概念、區间的概念、函数相等的概念、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方法等都要有规范的板书;函数的概念,建议教师在给出多个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而获得,然后师生再共同给出规范的函数定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有效 教学目标 成功 前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123-01
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教师的行为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争确定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杜绝无效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绝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无效的教学目标随处可见。主要体现在:(1)行为主体错位,错把教师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2)行为条件缺失,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缺少产生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3)行为结果片面,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目标;(4)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当作教学目标等等。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等方面因素制约外,还在于教师们没有掌握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有效教学目标的策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功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但由于大家熟悉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是最高要求,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最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不存在“超纲”问题,加之新课程又提出了“三维目标”等新的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老师们来说,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自己任教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学难度、科学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其次,深刻理解教材。教材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工具,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媒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在版面设计上、内容呈现方式上和栏目设置上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核心内容、编写意图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上,如果教材的内容的确不能满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那么可以开发一些教学资源,不过也要注意与教材中选材的目标要求保持一致(毕竟人教版的教材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而不是盲目地依靠教辅资料。
第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落脚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首位,应关注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如何深刻。应把如何实现学生全面、最大限度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来关注。
第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考虑:选择哪些教具和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在处理哪些内容时可用选用多媒体电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等等。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
第五,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确定其他“二维”目标的基础,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同时又反作用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
第六,科学地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既应包含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要到达的结果,同时也应包含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去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结果的。因此,科学地将教学目标表述出来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予以高度重视。
下面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对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加以说明。
《课程标准》对“函数的概念”给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课标对学生体会和理解函数概念的实质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对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学生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复杂的计算和技巧性强的运算不作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把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和体会函数思想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教学重点)。而不应把求复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标教材”在本节首先给出用不同方式表示函数的三个函数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变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从而给出函数的概念。然后给出与函数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区间”、“函数相等”等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函数的概念。“课标教材”这样设计,其主要意图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概念,体现了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的重要思想,并充分体现了函数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了与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后面的“函数的表示”等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函数思想上,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建立函数模型以反映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关于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由于本节课所给实例(题干)的内容较多,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出三个实例,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用小黑板给出。但建议函数的概念、區间的概念、函数相等的概念、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方法等都要有规范的板书;函数的概念,建议教师在给出多个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而获得,然后师生再共同给出规范的函数定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