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茶社的市井春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鸣茶社在成都人民公园(即“少城公园”)内,自1920年代开始挂牌经营,近百年来风格不改,依旧是竹椅、矮桌、盖碗茶,而且是标准坝坝茶社。在高档茶楼、茶馆林立的今天,鹤鸣茶社是成都仅有的具有“川西民风古俗风味”的茶馆之一。
  
  在鹤鸣晒太阳、喝香片
  
  鹤鸣茶社位于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园内,旧名少城公园,园内的茶社在建园之初即有规划。到了1920年,少城公园东部开辟餐馆茶舍区,有静宁、桃花源等饭馆,浓荫、绿荫阁、永聚、鹤鸣、枕流等茶馆。鹤鸣茶社的创办人姓龚,大邑县人。在上世纪20年代租公园一块地皮修建了一座亭式厅堂茶厅,取名为“鹤鸣”。1940年,他把茶社租给熊绰云。
  鹤鸣茶社原没有横额,只有一个小吊牌挂在柱头上。1940年,书法家王稼桢题写了横额。熊绰云把题字雕刻成木牌挂在入口处。解放前,鹤鸣茶社与成都其他的茶馆一样,张贴着“休谈国是”的字条提醒茶客。国民党在茶馆酒肆遍布特务份子,谁要评论国是,当场就抓,而且轻者坐牢,重则杀头。茶馆老板最不愿发生这类事情。成都多数老年人都有饮早茶的习惯,所以鹤鸣茶社当时还为茶客提供早茶。来此喝茶的,有好些赫赫有名的老茶客,他们是品茶论质的行家。茶水进口立即品出茶出何地,并确定耐泡次数。
  


  今天,从祠堂街进成都人民公园正门,沿大道左拐前行数十步,便到了鹤鸣茶社。茶社里的民风古俗风味无限,园内景致也颇具情趣。旧式长廊,如帘青藤,如冠梧桐,还有廊下林中各色茶客……茶社一侧是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间碧水素面,湖面游船荡漾,湖畔小山蓊郁,杨柳依依。临湖品茗,滤走几分浊气,留下一身清香。
  走近茶社,才发现回廊下、院坝里、竹林丛中……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独具四川茶馆特色的竹背靠椅和闲坐着的茶客,在这里,最见川西坝坝茶社的“规模效应”。和成都别的坝坝茶社一样,鹤鸣茶社最拿手的茶是“香片”。旧时川西丘陵地区盛产茶,而凡有茶叶铺的街道,附近居民几乎都会栽种茉莉花。夏天,行至路上,阵阵香风扑鼻。在清朝之前,四川人亦爱喝绿茶。清朝时,唯满族酷爱喝花茶。成都因而多加工花茶,名谓“香片”。聚居成都的满族人不少,而上层人士爱好攀比,饮用花茶蔚然成风。
  坐在竹椅上,一边晒着成都少有的太阳,一边品一口花茶,顿觉满口余香。
  
  鹤鸣茶社的“六腊战争”
  
  少城公园原有六家茶社:鹤鸣、枕流、绿荫阁、永聚、射德会及文化茶园。虽然六家挤在一起,但各家茶客各有不同。“鹤鸣”以教师为主;“枕流”以学生为主;“永聚”为介绍青年男女结识之场所;“绿荫阁”以军政人员为主;“射德会”以体育国术为主;“浓荫”以棋客为主;文化茶园是游园走累了的人小憩之所。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鹤鸣的茶客大都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进可为官,退可为教”的公务人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公教人员常因主官的变动而得失其职位,公教人员的工作不稳定,因此常聚集在一起,互通信息,辗转介绍。鹤鸣茶社就是公教人员求职谋生的“交易市场”。每年农历六月和腊月假期中,公教人员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和就业的竞争,他们每日到鹤鸣茶社等候聘书。各校名曰优礼迎聘,实乃廉价而购。蓉人戏称此事为“六腊战争”。
  其时,国势不振,粥少僧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极为严重。“六腊战争”中,教师活动频繁,竞争激烈,无论胜败都不轻易退出火线。未接聘书者,想尽一切办法谋求一席之地,以便挣取生活费用。已接聘者,也作“狡兔三窟”之媒,力争聘书多多益善……
  岁月如烟。曾经令人心酸的“六腊战争”,今日回眸,竟是如此谑趣。
  
  恪守传统的盖碗茶艺
  
  


  成都茶馆中,掺茶倒水的技术是最为绝妙的艺术之一,掌握这门技术的俗称“茶博士”,解放前,“华华茶馆”、“正娱花园”和“鹤鸣茶社”等大茶馆都有掺茶高手。如今,好些茶馆茶社的“茶博士”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服务员在每桌放一开水瓶,既省事又省心。只有鹤鸣茶社始终恪守老成都茶馆的传统——早茶和盖碗茶艺。
  鹤鸣茶社从清晨就热闹起来,遛鸟的老人将鸟笼挂上林间树上,捧一杯茶,听鸟语啾啾,神清气爽。有些老人则将茶碗置于桌上,自个儿在林间道旁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直到额角渗出细汗,才捧起碗大啜几口。上午,一些闲客聚来,有的看书,有的搓麻将。待到午后,这儿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茶博士”在桌椅间穿梭,表演着独具川西特色的盖碗茶艺。“茶博士”吴登方的盖碗茶艺更是鹤鸣茶社的金字招牌。
  如今,鹤鸣茶社的盖碗茶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长嘴铜壶茶艺包括“问茶三式”、“茶缘十三式”、“龙凤二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朝圣五十五式”、“圣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等十一组。其中的一些绝技被作为表演性茶艺,喝坝坝茶时已无缘欣赏了。如果想欣赏,得付费进雅间私赏。
  尽管如此,鹤鸣茶社对于许多成都人来说,仍然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在那些闲暇的周末,不管是想晒太阳,还是想图一方清静,成都老茶客们都会去鹤鸣茶社坐坐,看穿梭于茶社的市井百态,享临湖竹林间的清幽,“度得半日闲,悟得一身轻”。
其他文献
2012年,老同事刘卫民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海西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不太精确。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
期刊
紫砂以素心素面、质朴文静而著称,各种装饰技法的运用则使紫砂器物呈现特有的肌理而极具美感。绞泥就是紫砂制作中的一种特殊工艺,它要求制壶者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  绞泥工艺,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条按设计要求叠放镶嵌,再切成多色泥片,按打身筒做壶的程序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砂壶,形成色调对比强烈的不规则的线条,恰
期刊
中国的女子千百年来如茶一般地奉献自己的美丽与智慧,她们秀外慧中,贤淑耐劳。她们如同茶一般坚韧地生长在高山深林之中,清香满袖。  三月,繁花似锦,是最有生机的时刻,也是女性的节日。在这样的一个芬香与精致的时间里,让我们感受那些如清茶一般的女性所带来的温和及爱、优雅与美。  当中国的茶事越来越深入于民间,当人们越来越懂得茶的清寂与温和的本质,茶界里有更多姿的色彩。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柔弱却坚定的身影,有她
期刊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如同涓涓细流绵延了数千年。自古以来,与茶有关的一切就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以书画的形式记录在书卷中,后人鉴赏这些书画作品时,也总能从浓墨淡彩中闻出淡淡的茶香。  试想赏画品茗,这是何等惬意的事情!最近,三和名茶特意推出了一款“盛世茗典”纪念茶,茶品和画品相得益彰,可谓茶人茶画茶心的完美结合。    专家鉴茶    茗典与珍著的结合  此款极品铁观音选取自
期刊
在潮州,凤凰单丛茶是一种几乎被神话了的名茶,大部分潮州人只喝凤凰茶,而所有的凤凰茶,必定是以来自凤凰山上乌岽村的为上品。  凤凰山,乌岽村,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洞天福地?以前山岭险阻,这个终年云雾缭绕的山村,常人难得一近,充满神秘感,而今天则大路通衢,给了我们这些寻茶人一个一亲芳泽的机会。2006年10月的一个晴日,从潮州古城开始,我们寻着单丛茶香而去……    古城拾遗    探访凤凰山茶乡,切
期刊
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书画文化与茶文化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既各具特色,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那么,书画与茶各自的魅力何在?它们有哪些相通之处?又何以结缘?从中给我们带来哪些感悟?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4位在书画领域颇负盛名的书画家,请他们就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明析,引领我们步入一个绚丽多彩的书画茶缘世界。    范华——斗室茶天地    人物素描  范华,中国美协会员,西安中
期刊
水,乃生命之源,亦是茶之基质。谈茶就要论水。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曹雪芹作为一位资深的茶道中人,在《红楼梦》中所写的煎茶用水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雨水煎茶  《红楼梦》写煎茶用雨水的有两处。  第41回,贾母一行人
期刊
说到茶饼或茶砖,一般人脑子里马上想到的就是普洱茶。几百年前一个马背上的意外,让普洱茶成为了茶饼的代名词,也让许多见多了纤瘦的绿茶,喝惯了颗粒状铁观音的茶客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茶叶可以做成饼状或砖头状,原来喝茶需要一片片掰下来冲泡。  普洱茶的兴起,把许多茶客的目光吸引到了这种特殊的茶形身上,紧压茶一时成为众多茶客关注的对象。其实除了普洱茶,全国各地都有生产紧压茶,黑茶中的千两茶、茯砖等都是做成茶饼、
期刊
这两年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开始更注重茶的保健功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说:“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分,茶叶中多数具备。对于茶抗癌、防衰老以及提高人体生理活性的机理也都基本研究清楚。所以,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就目前而言,绿茶、铁观音、普洱茶在国内可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除了茶叶多数都具备的保健功能外,究竟这三种在国内最火的茶在保健功能
期刊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这份难以割舍的因缘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显得尤为殊胜。    大红袍传说起源地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