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因参与而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伏”,引领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
  师:方程是我们这节课需要认识的新朋友。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画面演示:42÷2=21,8 x=20,20 30=50,5x=30)
  生1:这些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是等式,但像8 x=20、5x=3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生2: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是的,那8 x=20、5x=30这两个方程,你会解吗?
  生3:运用等式性质,第一题两边同时减去8,得x=12;第二题两边同时除以5,得x=6。
  师:x=12和x=6是不是正确的呢?验算一下。
  生4:把x的值代入到原方程检验,没有错!
  师:哦,运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求出它的值,像这样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新鲜、生动、有趣的生活中,探讨、解答真实的数学问题,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我在教学“方程的解法”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画面演示)①图书角原来有一些图书,借出56本后,还剩60本。图书角原有多少本图书?②妈妈买一件180元的上衣和一条牛仔裤,一共用去300元。这条牛仔裤多少元?教师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及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等来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解方程。
  三、引发冲突,明晰学生参与的方向
  数学的新旧知识往往联系紧密,教师如果能够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做文章,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就能很好地通过旧知带动形成新知。例如,教学“方程”时,我就借助旧知来比较突出新知的优势。
  师:同学们,请看这道题:(画面演示)今年小红12岁,比妈妈小25岁。妈妈今年多少岁?如果要列算式求出妈妈的岁数,怎么办?
  生1:小红的岁数 25岁=妈妈的岁数,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式列算式12 25=37(岁)。
  师:如果用方程解的话,设妈妈的岁数为x岁,可以写成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式?
  生2:妈妈的岁数-小红的岁数=25岁,列方程为x-12=25。
  生3:妈妈的岁数-25岁=小红的岁数,列方程为x-25=12。
  师:对,不同的等量关系,就列出不同的方程。
  生4:老师,我明白了: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师:是的,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式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而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分开的,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生5:老师,我发现,列算式的等量关系式比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式难找些。
  师:你说得很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思维顺畅、解题更方便,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多地运用这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的认知活动,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在学生的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自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老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老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尝试。即: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创作材料,如:麦秆、蓝印花布、种子、竹木等,表现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民俗风情、农村
写作模型把作文分为预写、写作与重写三个阶段,这和写作的认知过程是相契合的。因此,必须切实重视作文评讲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中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对评讲给予足够的关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对接?在此,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总目标、阶段目标。“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中的要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来让学生会说、乐说,帮孩子们的“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构筑平等关系,使学生敢说  “平等对话”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课堂上,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像亲人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教师把手藏到身边对学生说:“猜,老师手里有东西吗?”  学生猜:“有。”  老师出示“五星娃娃”,问:“想要吗?”    二、自主探究计算规律    (一)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是零  1 出示例1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看着老师的手势提个问题吗?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怎样列
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一、紧密联系生活与文本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构成文本的因素有四个:作品、作者、世界(自然、生活)、读者。文本,其实就是作者把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
一根细木棒,几个冰糖山楂,经手艺人这么一穿,变成了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冰糖葫芦。既引人注目又生津开胃,且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看到这令人馋涎欲滴的冰糖葫芦,简洁明快的制作手法,不由得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主线与板块。  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文字。语文水平其实就是感悟文字与表达语言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主要是偏重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而忽视了如何表达这个层面。在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让我欣喜的,是我的学生们并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在作文方面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取得的骄人成绩,都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探索作文教学新路的过程中,我不断被他们激发出灵感,在一步步前行时,我又及时反思、积淀。在作文天地里,我和学生们携手同行,在写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稚嫩的脚印……  一、闪光的钻石,点滴的生活——捡拾身边的“钻石”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布置了一篇
现在,我国许多地区使用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是苏教版的,其特点就是课文分类性较明显,如有的单元是安排人物的,有的单元是安排寓言故事的。在五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描写景物的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我国美丽景物的特点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的文章,词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学习起来却容易产生枯燥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
“啊,四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老师,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这么上,那该多好呀!”……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以上的感慨。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听着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心里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这堂多媒体语文课上得很成功,惭愧的是我没能尽可能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这些农村学生早日领略多媒体教学的无穷魅力。  由教学《雾凇》一课总结下来,我认为将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有以下五大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也可能形成差异。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