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伏”,引领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
师:方程是我们这节课需要认识的新朋友。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画面演示:42÷2=21,8 x=20,20 30=50,5x=30)
生1:这些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是等式,但像8 x=20、5x=3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生2: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是的,那8 x=20、5x=30这两个方程,你会解吗?
生3:运用等式性质,第一题两边同时减去8,得x=12;第二题两边同时除以5,得x=6。
师:x=12和x=6是不是正确的呢?验算一下。
生4:把x的值代入到原方程检验,没有错!
师:哦,运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求出它的值,像这样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新鲜、生动、有趣的生活中,探讨、解答真实的数学问题,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我在教学“方程的解法”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画面演示)①图书角原来有一些图书,借出56本后,还剩60本。图书角原有多少本图书?②妈妈买一件180元的上衣和一条牛仔裤,一共用去300元。这条牛仔裤多少元?教师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及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等来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解方程。
三、引发冲突,明晰学生参与的方向
数学的新旧知识往往联系紧密,教师如果能够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做文章,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就能很好地通过旧知带动形成新知。例如,教学“方程”时,我就借助旧知来比较突出新知的优势。
师:同学们,请看这道题:(画面演示)今年小红12岁,比妈妈小25岁。妈妈今年多少岁?如果要列算式求出妈妈的岁数,怎么办?
生1:小红的岁数 25岁=妈妈的岁数,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式列算式12 25=37(岁)。
师:如果用方程解的话,设妈妈的岁数为x岁,可以写成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式?
生2:妈妈的岁数-小红的岁数=25岁,列方程为x-12=25。
生3:妈妈的岁数-25岁=小红的岁数,列方程为x-25=12。
师:对,不同的等量关系,就列出不同的方程。
生4:老师,我明白了: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师:是的,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式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而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分开的,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生5:老师,我发现,列算式的等量关系式比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式难找些。
师:你说得很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思维顺畅、解题更方便,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多地运用这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的认知活动,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在学生的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自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责编杜华)
一、步步设“伏”,引领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
师:方程是我们这节课需要认识的新朋友。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画面演示:42÷2=21,8 x=20,20 30=50,5x=30)
生1:这些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是等式,但像8 x=20、5x=3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生2: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是的,那8 x=20、5x=30这两个方程,你会解吗?
生3:运用等式性质,第一题两边同时减去8,得x=12;第二题两边同时除以5,得x=6。
师:x=12和x=6是不是正确的呢?验算一下。
生4:把x的值代入到原方程检验,没有错!
师:哦,运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求出它的值,像这样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新鲜、生动、有趣的生活中,探讨、解答真实的数学问题,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我在教学“方程的解法”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画面演示)①图书角原来有一些图书,借出56本后,还剩60本。图书角原有多少本图书?②妈妈买一件180元的上衣和一条牛仔裤,一共用去300元。这条牛仔裤多少元?教师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及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等来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解方程。
三、引发冲突,明晰学生参与的方向
数学的新旧知识往往联系紧密,教师如果能够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做文章,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就能很好地通过旧知带动形成新知。例如,教学“方程”时,我就借助旧知来比较突出新知的优势。
师:同学们,请看这道题:(画面演示)今年小红12岁,比妈妈小25岁。妈妈今年多少岁?如果要列算式求出妈妈的岁数,怎么办?
生1:小红的岁数 25岁=妈妈的岁数,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式列算式12 25=37(岁)。
师:如果用方程解的话,设妈妈的岁数为x岁,可以写成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式?
生2:妈妈的岁数-小红的岁数=25岁,列方程为x-12=25。
生3:妈妈的岁数-25岁=小红的岁数,列方程为x-25=12。
师:对,不同的等量关系,就列出不同的方程。
生4:老师,我明白了: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师:是的,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式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而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分开的,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生5:老师,我发现,列算式的等量关系式比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式难找些。
师:你说得很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思维顺畅、解题更方便,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多地运用这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的认知活动,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在学生的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自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