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代孩子应有尽有而又生活得苍白单调,表面上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事实上,每当他们期待像大自然的宠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每当他们提出来要玩耍、交友、练习生活技能、结识陌生人,就会被父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否决。孩子们早早失去了纯真自然的童年,成为幼稚和世故的混合体。
这是著名教育学者孙云晓对中国正在成长的孩子流露的深深忧虑。他认为这一代的孩子是“空前富裕又空前贫乏”的一代,其中,富裕的是物质生活,贫乏的是童年的感触与感受。当代孩子的“童年缺失”反映了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与不到位,而这种缺失又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不晓缺乏,也就谈不上如何去正确教育。
缺乏基本生活技能的孩子
典型案例:
幼儿园给每个春游的孩子发了鸡蛋、面包和桔子,结果发现不会剥桔子的孩子占三分之一,不会剥鸡蛋的孩子占三分之二,有孩子困惑地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家的桔子和鸡蛋都没有壳,幼儿园的却有壳呢?”
专家解析:
为什么孩子生活技能如此匮乏,仍摆出一副“理所应当”的神态?这与很多家长将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视作“浪费时间”密切相关。孩子的懒散、眼高手低、不惜物、不感恩、随手破坏他人(如清洁人员)的劳动成果而毫无内疚感,全是因为没有机会体验劳动的辛苦与美好,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精神造成的。而在生活上依赖家长的孩子,将来必定在学习和工作上依赖他人,所谓任性、傲慢、自私的习性,都是这样慢慢养成的。别以为这些生活技能的培养对孩子的学习和品格养成毫无助益,早有教育人士指出,影响孩子成长的非智力因素,如毅力、恒心、责任心等,都是在干家务活儿时锻炼出来的。
缺乏自由玩耍空间的孩子
典型案例:
5岁的小眉弹完钢琴后,要求下楼玩一会儿,“乐乐他们在等我呢!”这样的要求多半会被妈妈否决,妈妈认为她出去玩泥沙捉虫子,“尽做些没出息的事”。“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在家下围棋,或者再看两遍英语口语的影碟。”
专家解析: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了机关、工厂、部队的宿舍大院,住进了高层楼盘,加上父母们严格讲求孩子的知识灌输,孩子们可以丢沙包、跳皮筋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被一再挤压。事实上,孩子的自由玩耍就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伙伴亲密接触,在不经意间体验主动“发现”的过程,其观察力、号召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都会得到长足进步。父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的过程,正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日益被动化的过程。其实,只有玩得尽兴的孩子,学得才会主动和专注;老是被“圈”在家里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有一颗“怎么都玩不够、坐不住”的浮躁之心。
缺乏童真的孩子
典型案例:
小杉是电视台一档“宝宝秀”节目的优胜者,从得奖那天起,妈妈就带着他四处“赶场子”亮相。小杉的特长是讲方言、唱情歌、朗诵手机段子。当演播厅里的观众被逗得前仰后合时,小杉妈妈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因此,当幼儿园老师突然通知小杉妈妈来处理“小杉强吻小女孩”事件时,小杉妈妈懵了:现在的宝宝竟如此早熟?
专家解析:
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却穿衣成人化、唱歌成人化、表达方式成人化,这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包括影视综艺节目、广告节目对孩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若父母对“儿童成人化”的过程不加过滤,而是觉得“有趣”大加鼓励,那么孩子容易成为“幼稚与世故”的混合体。过于老成持重或世故的孩子,缺少童年本应该有的天真、幼稚的体验与感受,超越了正常身心发育的阶段,将会使孩子长大后逃避责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孩子,不是生产“反季节”的水果,还是让孩子小时候活得像个孩子,大了活得像个成年人更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
典型案例:
小樱是幼儿园里的小“明星”,会弹古筝、讲故事,她以此沾沾自喜,傲慢。一次,妈妈对她提起卖水果的叔叔大热天住在铁皮棚里,连电风扇也没有,很是辛苦。小樱的回答让妈妈目瞪口呆:“谁让他没本事,只会卖水果!”还有一次,妈妈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捐钱,小樱竟硬拉着妈妈不让捐。
专家解析:
“宁可因富于同情心而吃亏,也不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世故失去同情心。”同情心是善的基础,缺乏对弱者的同情易使孩子陷入“强者膜拜”的怪圈,会形成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模式,养成无视规则与公平的唯利是图的心态。其实,这种所谓的“强者膜拜”,是冷漠、自私的培养基础,也会造成孩子骄横又脆弱的心态。“给他一枚硬币吧,你在地铁口听到的声音会更美妙。”“帮助弱者,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我们都能贡献一点爱与同情,还愁这个世界不够温暖吗”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子真经”,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教导孩子富于同情,也是优化孩子成长的大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父母都爱孩子,希望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友善,而若父母不去教育孩子友善地付出同情,这一愿望将很难实现。因为每一个人的态度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