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孩子的童年缺失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代孩子应有尽有而又生活得苍白单调,表面上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事实上,每当他们期待像大自然的宠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每当他们提出来要玩耍、交友、练习生活技能、结识陌生人,就会被父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否决。孩子们早早失去了纯真自然的童年,成为幼稚和世故的混合体。
  这是著名教育学者孙云晓对中国正在成长的孩子流露的深深忧虑。他认为这一代的孩子是“空前富裕又空前贫乏”的一代,其中,富裕的是物质生活,贫乏的是童年的感触与感受。当代孩子的“童年缺失”反映了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与不到位,而这种缺失又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不晓缺乏,也就谈不上如何去正确教育。
  
  缺乏基本生活技能的孩子
  典型案例:
  幼儿园给每个春游的孩子发了鸡蛋、面包和桔子,结果发现不会剥桔子的孩子占三分之一,不会剥鸡蛋的孩子占三分之二,有孩子困惑地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家的桔子和鸡蛋都没有壳,幼儿园的却有壳呢?”
  
  专家解析:
  为什么孩子生活技能如此匮乏,仍摆出一副“理所应当”的神态?这与很多家长将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视作“浪费时间”密切相关。孩子的懒散、眼高手低、不惜物、不感恩、随手破坏他人(如清洁人员)的劳动成果而毫无内疚感,全是因为没有机会体验劳动的辛苦与美好,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精神造成的。而在生活上依赖家长的孩子,将来必定在学习和工作上依赖他人,所谓任性、傲慢、自私的习性,都是这样慢慢养成的。别以为这些生活技能的培养对孩子的学习和品格养成毫无助益,早有教育人士指出,影响孩子成长的非智力因素,如毅力、恒心、责任心等,都是在干家务活儿时锻炼出来的。
  
  缺乏自由玩耍空间的孩子
  典型案例:
  5岁的小眉弹完钢琴后,要求下楼玩一会儿,“乐乐他们在等我呢!”这样的要求多半会被妈妈否决,妈妈认为她出去玩泥沙捉虫子,“尽做些没出息的事”。“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在家下围棋,或者再看两遍英语口语的影碟。”
  
  专家解析: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了机关、工厂、部队的宿舍大院,住进了高层楼盘,加上父母们严格讲求孩子的知识灌输,孩子们可以丢沙包、跳皮筋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被一再挤压。事实上,孩子的自由玩耍就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伙伴亲密接触,在不经意间体验主动“发现”的过程,其观察力、号召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都会得到长足进步。父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的过程,正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日益被动化的过程。其实,只有玩得尽兴的孩子,学得才会主动和专注;老是被“圈”在家里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有一颗“怎么都玩不够、坐不住”的浮躁之心。
  
  缺乏童真的孩子
  典型案例:
  小杉是电视台一档“宝宝秀”节目的优胜者,从得奖那天起,妈妈就带着他四处“赶场子”亮相。小杉的特长是讲方言、唱情歌、朗诵手机段子。当演播厅里的观众被逗得前仰后合时,小杉妈妈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因此,当幼儿园老师突然通知小杉妈妈来处理“小杉强吻小女孩”事件时,小杉妈妈懵了:现在的宝宝竟如此早熟?
  
  专家解析:
  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却穿衣成人化、唱歌成人化、表达方式成人化,这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包括影视综艺节目、广告节目对孩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若父母对“儿童成人化”的过程不加过滤,而是觉得“有趣”大加鼓励,那么孩子容易成为“幼稚与世故”的混合体。过于老成持重或世故的孩子,缺少童年本应该有的天真、幼稚的体验与感受,超越了正常身心发育的阶段,将会使孩子长大后逃避责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孩子,不是生产“反季节”的水果,还是让孩子小时候活得像个孩子,大了活得像个成年人更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
  典型案例:
  小樱是幼儿园里的小“明星”,会弹古筝、讲故事,她以此沾沾自喜,傲慢。一次,妈妈对她提起卖水果的叔叔大热天住在铁皮棚里,连电风扇也没有,很是辛苦。小樱的回答让妈妈目瞪口呆:“谁让他没本事,只会卖水果!”还有一次,妈妈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捐钱,小樱竟硬拉着妈妈不让捐。
  
  专家解析:
  “宁可因富于同情心而吃亏,也不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世故失去同情心。”同情心是善的基础,缺乏对弱者的同情易使孩子陷入“强者膜拜”的怪圈,会形成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模式,养成无视规则与公平的唯利是图的心态。其实,这种所谓的“强者膜拜”,是冷漠、自私的培养基础,也会造成孩子骄横又脆弱的心态。“给他一枚硬币吧,你在地铁口听到的声音会更美妙。”“帮助弱者,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我们都能贡献一点爱与同情,还愁这个世界不够温暖吗”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子真经”,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教导孩子富于同情,也是优化孩子成长的大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父母都爱孩子,希望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友善,而若父母不去教育孩子友善地付出同情,这一愿望将很难实现。因为每一个人的态度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大环境。
其他文献
“挫折教育”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培养其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从小体验过越多失败,长大以后抗击失败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发容易成功。”遗憾的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看来,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毫无根据,十分荒谬。  挫折教育过度,只会伤害孩子  生活的挫折无处不在。跑步没有小兰快,算数没有小红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这些不开心的事
“出了什么事,妈妈?”3个小家伙一个接着一个走进卧室,穿过黑暗来到我的床侧。电话铃声和我的哭泣声在黎明时分把他们从沉睡中惊醒了。  “妈妈现在非常伤心,”他们的爸爸替我回答,“妈妈伤心是因为你们的贝斯汀外祖父今天凌晨去世了。”  3个孩子爬到我的床上,开始用手抚摸我,试图安慰我痛苦的心灵。而在我看来,他们那么小,还根本不可能理解我的痛苦。  孩子们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了解他们的外祖父。700英里的距
如果你在家和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种交易关系,那你还指望他们长大后跟你多亲密?  我家蛮蛮从小属于闹腾型,同样一件事得花数倍于别家孩子的时间讲道理。  但有一段时间,闺蜜突然发现蛮蛮异常“听话”,好奇地问我使了什么招。其实,我只给蛮蛮做了一张积分奖励表,记录每天各种好的表现和加分情况;累计积分可以换取乐高玩具。    就这么简单!  那段时间甚至包括“灯黑没叫爸爸”“一个人上楼”都记录加分,蛮蛮热情高
“妈妈,爸爸打我!”  我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儿子跑来告状。  “为什么打你啊?”爸爸肯定不是真的打他,我头也没回地问。  “他不让我看他的书。”儿子抽抽搭搭起来,委屈得不行。我放下手下的活,转过身,蹲下来,轻声边安慰边询问缘由:“宝贝不哭,先告诉我是怎么回事,爸爸为什么不让你看书呢?”  这时,爸爸走出来为自己辩护:“我刚拿过来想看看,他就过来抢。这是我的书。我想看,他抢是不对的!”  “
即便是社交能力最出色的孩子,也会经常性地遇到这5种人际关系难题。  女儿Sadie上小学预备班的时候,我曾经问她喜欢和哪个朋友一起玩。她不止一次地回答我说:“没人和我玩。”  我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其他孩子在游乐场愉快地玩耍,我5岁的小女儿寂寞地一个人踢着地上的小石头。  这样的情形让我难过,所以,我安排了好几次儿童聚会,并且试着帮助女儿打破她和同龄人之间的那层“坚冰”。二年级以后,我惊喜地发现
地图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知识点,Map Skill融合了方向、坐标、角度等多重概念。  近段时间,憨憨从学校里带回的作业都是关于地图的内容。他说,最近老师在训练他们的Map Skill(地图技能)。  我笑了,不就是看地图吗?能有啥好训练的!可把他的作业检查一遍后我发现,美国学校对“看地图”真的非常重视——在美国教学系统里,Map Skill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属于Math(数学)和Social S
  
在英国,每个郡都有管辖下的乡村公园,这是英国典型家庭(有2~3个孩子,外加狗狗)生活的一部分,能够很便利地接触自然,享受乡土气息,更重要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孩子们学习大自然中的事物创造了机会。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里的自然课,课程通过实地观察,用启发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认识自然,并动手创造自然中的事物。  我家双胞胎奥利和查理最喜欢的一个课程叫作Natural Tots,这个课程是专为1.5~3岁的孩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将胜于只给予物质的满足。在美国,幼儿园第一天会让孩子带一张备忘录给自己的父母,以孩子的口吻提醒为人父母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溺爱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只是在试探你。  ◎习惯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分辨它。  ◎纠错 如果能够,请别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你私下的提醒,会让我更加注
小长假结束的最后一天傍晚,我细细碎碎地清点小远隔天入园要带的东西:“长袖开衫一件,短袖T恤两件……”  “妈妈,好了吗?”蹲在一旁的小远忍不住问。    “长裤两条,汗巾两条,吃饭的罩衣……嗯,差不多了,你可以放进书包……”  一抬头,发现小远已经一跃而起,抱着衣裤一溜烟跑了。“嘿,你就那么期待回幼儿园?”  小远有点不好意思:“妈妈,我想刘老师了。”  会生气的刘老师  那個刘老师我知道,年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