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并指出为确保电子政务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认真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为此需要从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宣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互联网 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
一、 电子政务
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在政府部门的使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行政事务的计算机化。“电子政务”(E—government)的概念由美国克林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电子政务得以迅猛发展。
电子政务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可以改革行政程序,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资源优势,使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得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可以满足社会对政府管理和服务透明度的需求,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管理和服务更加规范和透明。
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我国先后启动“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并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框架,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整体规划、整体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以上政府的网站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政府网站已经成为全面展现电子政务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
二、 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也称为 “信息鸿沟”、“数码鸿沟”或“电子鸿沟”等。我国学者胡鞍钢认为:“数字鸿沟”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同时也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在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服务对象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文化背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享用电子政务的“数字鸿沟”。
(一)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超千万的省(市)共有19个。但从互联网普及率来看,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异依然十分明显。根据互联网普及率高低,可以把全国各个省份划归三个不同的梯队。
第一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江苏、新疆、山西、山东、海南、重庆、陕西十四个省或直辖市。其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9.4%,上海和广东分别为64.5%和55.3%。
第二梯队: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湖北、吉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六个省和直辖市。
第三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西藏、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四川、安徽、云南、江西、贵州十一个省或直辖市。
这种分布情况充分表明,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仍较为严重,东部省市依然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为使我国互联网事业均衡发展,需要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力度,减少地区差异。
(二)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互联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网民普及率较低,还不到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甚至更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城市网民规模庞大,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到72.7%。同时,与2009年相比,网民城乡比例在2010年呈现出城镇增长、农村较少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广大农村人口很难享受到电子政府的服务,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十分明显。
图1 2009.12-2010.12我国网民城乡结构
(三) 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年龄、学历、职业等是影响人群上网的重要因素,也是划分“数字鸿沟”不同群体的指标。
1、年龄。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网民为10-49岁,共占到93.1%,老年人网民仅占到网民总数的1.9%,这表明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而有关的调查表明,青年群体数字化指数明显高于老年群体,低年龄段人群数字化水平明显较高,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依旧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表一2010年12月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分布
2、学历。
我国大部分网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共占到网民总数的58.8%(见表二);2010年,初中学历网民人群增加明显,占比从2009年的26.8%提升到32.8%,增加6个百分点。从表二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学以下网民比例仅占8.4%,这些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被排斥在信息经济的浪潮之外,低学历人群与其他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学历与群体数字化水平高度正相关,学历越高,数字化水平越高。
表二2010年12月中国网民学历水平分布
3、职业。
表三体现的是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职业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0.6%,农民工、工人、退休人员及其他人员分别排在倒数几位。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与白领是上网的主要人群,他们与其他人群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
表三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职业分布
三、如何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广大民众和社会,保证全体公民可以平等地享受到社会、政府信息化的成果,享受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高效果。因此,必须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确保电子政务建设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加强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以及广大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降低上网门槛,使全国各地区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还可以组织开发针对数字化低端群体的电脑等数字产品以及信息化自助终端服务设施。
(二)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宣传。
发展电子政务最好的方式是先建立一个简单易用的门户网站,之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添加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使公众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电子政务的点滴进步。于是,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公众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在宣传引导下去尝试逐步转变为自愿地使用,进而把网络作为自己喜爱的同政府打交道的渠道。同时,为提高电子政务的使用率,可以发展多样化的服务渠道,适当地照顾数字低端人群、“后期大众”和“落伍者”,以使电子政务的服务更加容易得到。
(三)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德国政府曾经提出 “全体上网”计划,该计划强调“学会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强民众的上网技能,另一方面不断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确保政府的一切公共服务都能够从网上获取。一些国家对电子政务采用了多种渠道的服务接入方式,如英国采用了互联网、手机、触摸屏、微机、数字电视、电话咨询中心等多种实现手段,尽可能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最大方便。此外,针对海外人士、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还对电子政务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提高电子政务的普及率。
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应当是社会民众需求的反映,应当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的要求。数字鸿沟的存在和扩大,使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受到了限制,部分民众享受不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数字鸿沟,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争取跨越数字鸿沟,建设方便、快捷、有效的电子政务。□
(作者: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公共行政)
参考文献:
[1]刘邦凡,王栋,侯秀芳.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9,3:61-63.
[2]王学宾,郑晓乐.中国数字鸿沟研究综述.情报杂志.2004,12:28-30.
[3]胡鞍钢.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中国社会科学.2002,3:34-38.
[4]金文朝.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检讨.学习与探索.2005,1:33-38.
[5]姚国章.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借鉴.科技与经济.2004,4:48-5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第27次).20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互联网 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
一、 电子政务
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在政府部门的使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行政事务的计算机化。“电子政务”(E—government)的概念由美国克林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电子政务得以迅猛发展。
电子政务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可以改革行政程序,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资源优势,使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得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可以满足社会对政府管理和服务透明度的需求,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管理和服务更加规范和透明。
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我国先后启动“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并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框架,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整体规划、整体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以上政府的网站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政府网站已经成为全面展现电子政务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
二、 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也称为 “信息鸿沟”、“数码鸿沟”或“电子鸿沟”等。我国学者胡鞍钢认为:“数字鸿沟”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同时也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在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服务对象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文化背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享用电子政务的“数字鸿沟”。
(一)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超千万的省(市)共有19个。但从互联网普及率来看,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异依然十分明显。根据互联网普及率高低,可以把全国各个省份划归三个不同的梯队。
第一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江苏、新疆、山西、山东、海南、重庆、陕西十四个省或直辖市。其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9.4%,上海和广东分别为64.5%和55.3%。
第二梯队: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湖北、吉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六个省和直辖市。
第三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西藏、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四川、安徽、云南、江西、贵州十一个省或直辖市。
这种分布情况充分表明,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仍较为严重,东部省市依然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为使我国互联网事业均衡发展,需要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力度,减少地区差异。
(二)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农村与城市相比,互联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网民普及率较低,还不到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甚至更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城市网民规模庞大,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到72.7%。同时,与2009年相比,网民城乡比例在2010年呈现出城镇增长、农村较少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广大农村人口很难享受到电子政府的服务,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十分明显。
图1 2009.12-2010.12我国网民城乡结构
(三) 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年龄、学历、职业等是影响人群上网的重要因素,也是划分“数字鸿沟”不同群体的指标。
1、年龄。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网民为10-49岁,共占到93.1%,老年人网民仅占到网民总数的1.9%,这表明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而有关的调查表明,青年群体数字化指数明显高于老年群体,低年龄段人群数字化水平明显较高,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依旧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表一2010年12月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分布
2、学历。
我国大部分网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共占到网民总数的58.8%(见表二);2010年,初中学历网民人群增加明显,占比从2009年的26.8%提升到32.8%,增加6个百分点。从表二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学以下网民比例仅占8.4%,这些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被排斥在信息经济的浪潮之外,低学历人群与其他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学历与群体数字化水平高度正相关,学历越高,数字化水平越高。
表二2010年12月中国网民学历水平分布
3、职业。
表三体现的是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职业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0.6%,农民工、工人、退休人员及其他人员分别排在倒数几位。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与白领是上网的主要人群,他们与其他人群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
表三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职业分布
三、如何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广大民众和社会,保证全体公民可以平等地享受到社会、政府信息化的成果,享受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高效果。因此,必须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确保电子政务建设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加强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以及广大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降低上网门槛,使全国各地区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还可以组织开发针对数字化低端群体的电脑等数字产品以及信息化自助终端服务设施。
(二)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宣传。
发展电子政务最好的方式是先建立一个简单易用的门户网站,之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添加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使公众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电子政务的点滴进步。于是,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公众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在宣传引导下去尝试逐步转变为自愿地使用,进而把网络作为自己喜爱的同政府打交道的渠道。同时,为提高电子政务的使用率,可以发展多样化的服务渠道,适当地照顾数字低端人群、“后期大众”和“落伍者”,以使电子政务的服务更加容易得到。
(三)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德国政府曾经提出 “全体上网”计划,该计划强调“学会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强民众的上网技能,另一方面不断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确保政府的一切公共服务都能够从网上获取。一些国家对电子政务采用了多种渠道的服务接入方式,如英国采用了互联网、手机、触摸屏、微机、数字电视、电话咨询中心等多种实现手段,尽可能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最大方便。此外,针对海外人士、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还对电子政务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提高电子政务的普及率。
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应当是社会民众需求的反映,应当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的要求。数字鸿沟的存在和扩大,使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受到了限制,部分民众享受不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数字鸿沟,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争取跨越数字鸿沟,建设方便、快捷、有效的电子政务。□
(作者: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公共行政)
参考文献:
[1]刘邦凡,王栋,侯秀芳.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9,3:61-63.
[2]王学宾,郑晓乐.中国数字鸿沟研究综述.情报杂志.2004,12:28-30.
[3]胡鞍钢.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中国社会科学.2002,3:34-38.
[4]金文朝.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检讨.学习与探索.2005,1:33-38.
[5]姚国章.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借鉴.科技与经济.2004,4:48-5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第27次).20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