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这一要求符合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分析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作了一些粗浅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实践中学习,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一、设计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氛围的创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既可以促进对阅读材料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表层要素,强调的是导入的自然、情境的切合、氛围的和谐。如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时,就这样设计导入:大家一定还记得你第一次写字的情景,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今天,我们不妨翻开自己的作业本看看,看看有多少红圈圈,当然不可能都是红圈圈。我们在听之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设想,邓小平爷爷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的红圈圈。这样既导入了新课,也提出了思考点,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课文相关的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借助多媒体,把音、形、义、背景等相关的内容一一呈现,或者通过光电等手段构建出一个动画般的情节。这样做非常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几句话、几幅画、几个问题等传统手段进行创建,以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究。
二、设计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课文的文眼为切入点引导学习,学生乐学、勤学。以课文再学习为生长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延伸、拓展、创新,这不只是对学生新学知识的检查,而是让学生在收集查找,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结合文本特点,紧抓重点、难点、疑点,文眼,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思考题,让学生谈阅读收获,来了解其探究的效果,从而调整教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如教学说明性文章或结构比较鲜明的文章时宜采用,这样学生自学探究既比较轻松,又可呈现不同的文本内容,避免了硬性灌输,整齐划一,按部就班的机械、僵化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综合应用,由知识向能力转变、意识向精神培养。如教学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后,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师要予以具体引导,让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地展开。但在活动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按人员分工和活动计划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收集、整理,了解语言文字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深层质疑探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学生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就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四、开展探究教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运用已经获取的知识技能,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性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行探究问题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探究性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无疑”到“生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初探发现问题→阅读理解教材→印证發现结果→再求深入发现。例如:在《云雀的心愿》中,主要描写了小云雀和它的妈妈在外面飞翔时,看到贫瘠的沙漠、被咆哮的洪水冲垮和淹没的河堤与村庄时所想的。故事层次清楚,语言丰富。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中,领略云雀的心情,最终理解云雀的心愿,并从中受到启迪呢?如果以常见的教学设计,采取直叙的讲述,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云雀的心愿”只停留在认识上,而达不到真正理解的实效。而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林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3)
[2] 吴小林.关于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J].学生之友,2011(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实践中学习,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一、设计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氛围的创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既可以促进对阅读材料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表层要素,强调的是导入的自然、情境的切合、氛围的和谐。如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时,就这样设计导入:大家一定还记得你第一次写字的情景,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今天,我们不妨翻开自己的作业本看看,看看有多少红圈圈,当然不可能都是红圈圈。我们在听之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设想,邓小平爷爷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的红圈圈。这样既导入了新课,也提出了思考点,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课文相关的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借助多媒体,把音、形、义、背景等相关的内容一一呈现,或者通过光电等手段构建出一个动画般的情节。这样做非常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几句话、几幅画、几个问题等传统手段进行创建,以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究。
二、设计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课文的文眼为切入点引导学习,学生乐学、勤学。以课文再学习为生长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延伸、拓展、创新,这不只是对学生新学知识的检查,而是让学生在收集查找,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结合文本特点,紧抓重点、难点、疑点,文眼,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思考题,让学生谈阅读收获,来了解其探究的效果,从而调整教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如教学说明性文章或结构比较鲜明的文章时宜采用,这样学生自学探究既比较轻松,又可呈现不同的文本内容,避免了硬性灌输,整齐划一,按部就班的机械、僵化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综合应用,由知识向能力转变、意识向精神培养。如教学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后,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师要予以具体引导,让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地展开。但在活动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按人员分工和活动计划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收集、整理,了解语言文字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深层质疑探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学生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就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四、开展探究教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运用已经获取的知识技能,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性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行探究问题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探究性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无疑”到“生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初探发现问题→阅读理解教材→印证發现结果→再求深入发现。例如:在《云雀的心愿》中,主要描写了小云雀和它的妈妈在外面飞翔时,看到贫瘠的沙漠、被咆哮的洪水冲垮和淹没的河堤与村庄时所想的。故事层次清楚,语言丰富。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中,领略云雀的心情,最终理解云雀的心愿,并从中受到启迪呢?如果以常见的教学设计,采取直叙的讲述,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云雀的心愿”只停留在认识上,而达不到真正理解的实效。而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林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3)
[2] 吴小林.关于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J].学生之友,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