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了普通高校应用英语专业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实际操作能力差等问题,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回顾了前人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后,本文以托收这一支付方式为例,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希望对提高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
【作者简介】吴书麟,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及“双师型”教师培养。
应用英语专业是普通高校专科层次的英语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外语类人才为主,所开设课程强调实用性,《国际结算》即是多数高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知识点丰富,实用性强,对理论知识的识记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要求都很高,并且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增加了学习难度。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不少学生反映教材难度大,课堂知识点多,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效果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首先,是英语语言能力的问题。和英语专业本科生相比,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薄弱,对理解《国际结算》教材中的大量长难句有一定困难,加之国际结算每个章节均包含大量专业术语,这使得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不易。
其次,外贸背景知识缺乏。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物流、保险、报关、银行业务、经济法等各方面基础知识,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国际结算》课程开设前大多没有学习过相关背景知识,导致其在理解教材,分析案例和实际操作上出现困难。
最后,专科层次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上相比本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都有一定差距,加上前两点原因,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更低,学习效果当然更差。
针对上述情况,作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已有不少学者从经贸类专业的视角研究了《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并提出了案例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等各种有效方法,但应用英语专业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更高,且学生外贸专业知识更加薄弱,因此应该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综合运用各类补充材料与教学手段,才能过达到最佳效果。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杨世生,方运纪(2010)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舶来品”,和中国外语教育现状有一定冲突。中国目前外语教育存在语言环境缺乏,学生外语基础和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必须将任务型教学法中国化才能适应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马平(2011)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她认为以往基础英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3P教学法:教师先讲解每篇课文词汇,再讲解句子,语法,分析课文,最后进行练习巩固相关语言点。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而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辅以教师点评,达到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她以基础英语课程中的某篇课文为例,设计了六个步骤的任务型教学法,并记录了实施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借鉴到英语专业其他课程教学。
李霞(2013)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主要用于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分为任务前(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和任务后(post-task)三个阶段。在任务前阶段教师通过布置查阅背景知識任务或补充相关知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任务中给学生下发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得到训练;任务后教师进行点评或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该研究者进一步以大学英语教材中某篇课文为例,详细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应用英语专业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上。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材理解困难,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等问题,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任务前),教师应布置查阅背景资料,专业术语,阅读并思考相关案例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第二阶段(任务中),教师继续布置各种形式的任务,如案例分析,流程讲解,合同中的长难句翻译,实训软件模拟流程操作等,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最大程度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第三阶段(任务后),教师将对学生课堂各环节表现进行点评,并对错误地方予以纠正,同时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此处以《进出口贸易结算》(双语版)(傅泳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为例,选取第二种支付方式——托收,具体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前阶段。该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必须非常重视。
任务一:在上课前布置术语查阅任务,将托收章节的重要专业术语的英文列出,做成文档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到这些术语在书中的位置,并通过课文中文版译文和查阅资料,找到所有术语的中文译文。该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初步阅读,起到预习作用,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速理解教师英文讲授中涉及到专业术语的词句,降低课堂学习难度。
任务二:布置阅读理解任务,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理解托收的定义和托收的三种分类(即期付款交单,远期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以及每种分类的操作流程,并能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介。 该任务能够进一步督促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还能够发现重难点知识并做记号,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
任务三:给与学生托收真实案例一例,要求学生初步阅读此案例,并从进口商角度思考如何预防托收中的诈骗行为。
该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任务中阶段。该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进一步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四:教师选择某些组的学生上台讲解托收的定义、分类,并根据学生讲解提出问题,如在讲解托收定义时,教师可以提问:
“What are the parties in col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Would you summarize the definition of collection in your own words with one sentence?”
“Is collection the trader’s credit or banker’s credit, why? 等,以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托收的含义。
任务五: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托收的三种分类,以及各自的流程。在讲解中,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托收。
如学生在讲到即期付款交单的流程时,要求学生回忆汇付中的票汇流程,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种不同支付方式中汇票的出票人、受票人及收款人有何不同,找到托受中汇票收款人的身份,并得出汇付是顺汇而托收是逆汇的结论。这样既学习了托收知识,又复习了汇票和汇付的知识,一举两得。
任务六:布置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托收对进出口商的优点和风险。要求学生按即期付款交单、远期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三种方式分别分析其对进出口商的风险和优势,并和汇付中的预付货款以及赊销进行对比。之后分别请部分学生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不足并进行补充。该任务属于综合分析,要求学生对托收、汇付的分类及流程较为熟悉,能够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和綜合运用能力,为下一步的实际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3.任务后阶段。该阶段为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自己对当次课堂所讲授知识进行小结,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并向同桌进行回顾。此后,教师找出课前准备好的真实案例:承兑交单中卖方的诈骗行为,进行介绍。
任务七:真实案例讨论。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远比教材中提到的要复杂,也要大得多,在采用托收这种支付方式时,作为买方也一定要小心谨慎,即使在承兑交单这种看似完全无风险的情况下,也要防止卖方在合同条款中暗度陈仓,导致自己或自己的开证行遭受损失。
然后,教师找出任务前阶段提到的案例,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讨论,一部分学生设想自己是出口商,如果要进行诈骗,可以通过何种手段;另一部分学生设想自己是进口商或进口商的银行,要注意什么方面的问题才能够避免被骗。教师可以进行部分提示,告诉学生可以从汇票的角度进行思考。
接下来,教师公布案例结局,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本案例需要,复习汇票贴现的相关知识,把汇票的行为与托收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任务型教学法以各种任务贯穿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其中、与同学互动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收获较大;由于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相比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学习模式自然明显提升。特别是对普通高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因其英语基础薄弱,外贸专业知识缺乏,加上学习主动性较差,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效果无疑难以令人满意。只有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杨世生,方运纪.论任务型教学法的中国化[J].当代教育科学, 2010(20):61-62.
[2]马平.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J].外国语文, 2011(4):133-136.
[3]李霞.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56-58.
[4]傅泳主编.进出口贸易结算(双语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
【作者简介】吴书麟,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及“双师型”教师培养。
前言
应用英语专业是普通高校专科层次的英语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外语类人才为主,所开设课程强调实用性,《国际结算》即是多数高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知识点丰富,实用性强,对理论知识的识记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要求都很高,并且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增加了学习难度。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不少学生反映教材难度大,课堂知识点多,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效果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首先,是英语语言能力的问题。和英语专业本科生相比,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薄弱,对理解《国际结算》教材中的大量长难句有一定困难,加之国际结算每个章节均包含大量专业术语,这使得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不易。
其次,外贸背景知识缺乏。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物流、保险、报关、银行业务、经济法等各方面基础知识,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国际结算》课程开设前大多没有学习过相关背景知识,导致其在理解教材,分析案例和实际操作上出现困难。
最后,专科层次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上相比本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都有一定差距,加上前两点原因,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更低,学习效果当然更差。
针对上述情况,作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一、前人的研究
已有不少学者从经贸类专业的视角研究了《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并提出了案例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等各种有效方法,但应用英语专业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更高,且学生外贸专业知识更加薄弱,因此应该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综合运用各类补充材料与教学手段,才能过达到最佳效果。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杨世生,方运纪(2010)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是“舶来品”,和中国外语教育现状有一定冲突。中国目前外语教育存在语言环境缺乏,学生外语基础和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必须将任务型教学法中国化才能适应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马平(2011)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她认为以往基础英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3P教学法:教师先讲解每篇课文词汇,再讲解句子,语法,分析课文,最后进行练习巩固相关语言点。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而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辅以教师点评,达到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她以基础英语课程中的某篇课文为例,设计了六个步骤的任务型教学法,并记录了实施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借鉴到英语专业其他课程教学。
李霞(2013)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主要用于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分为任务前(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和任务后(post-task)三个阶段。在任务前阶段教师通过布置查阅背景知識任务或补充相关知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任务中给学生下发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得到训练;任务后教师进行点评或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该研究者进一步以大学英语教材中某篇课文为例,详细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应用英语专业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上。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材理解困难,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等问题,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任务前),教师应布置查阅背景资料,专业术语,阅读并思考相关案例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第二阶段(任务中),教师继续布置各种形式的任务,如案例分析,流程讲解,合同中的长难句翻译,实训软件模拟流程操作等,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最大程度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第三阶段(任务后),教师将对学生课堂各环节表现进行点评,并对错误地方予以纠正,同时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此处以《进出口贸易结算》(双语版)(傅泳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为例,选取第二种支付方式——托收,具体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前阶段。该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必须非常重视。
任务一:在上课前布置术语查阅任务,将托收章节的重要专业术语的英文列出,做成文档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到这些术语在书中的位置,并通过课文中文版译文和查阅资料,找到所有术语的中文译文。该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初步阅读,起到预习作用,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速理解教师英文讲授中涉及到专业术语的词句,降低课堂学习难度。
任务二:布置阅读理解任务,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理解托收的定义和托收的三种分类(即期付款交单,远期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以及每种分类的操作流程,并能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介。 该任务能够进一步督促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还能够发现重难点知识并做记号,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
任务三:给与学生托收真实案例一例,要求学生初步阅读此案例,并从进口商角度思考如何预防托收中的诈骗行为。
该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任务中阶段。该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进一步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四:教师选择某些组的学生上台讲解托收的定义、分类,并根据学生讲解提出问题,如在讲解托收定义时,教师可以提问:
“What are the parties in col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Would you summarize the definition of collection in your own words with one sentence?”
“Is collection the trader’s credit or banker’s credit, why? 等,以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托收的含义。
任务五: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托收的三种分类,以及各自的流程。在讲解中,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托收。
如学生在讲到即期付款交单的流程时,要求学生回忆汇付中的票汇流程,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种不同支付方式中汇票的出票人、受票人及收款人有何不同,找到托受中汇票收款人的身份,并得出汇付是顺汇而托收是逆汇的结论。这样既学习了托收知识,又复习了汇票和汇付的知识,一举两得。
任务六:布置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托收对进出口商的优点和风险。要求学生按即期付款交单、远期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三种方式分别分析其对进出口商的风险和优势,并和汇付中的预付货款以及赊销进行对比。之后分别请部分学生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不足并进行补充。该任务属于综合分析,要求学生对托收、汇付的分类及流程较为熟悉,能够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和綜合运用能力,为下一步的实际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3.任务后阶段。该阶段为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自己对当次课堂所讲授知识进行小结,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并向同桌进行回顾。此后,教师找出课前准备好的真实案例:承兑交单中卖方的诈骗行为,进行介绍。
任务七:真实案例讨论。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远比教材中提到的要复杂,也要大得多,在采用托收这种支付方式时,作为买方也一定要小心谨慎,即使在承兑交单这种看似完全无风险的情况下,也要防止卖方在合同条款中暗度陈仓,导致自己或自己的开证行遭受损失。
然后,教师找出任务前阶段提到的案例,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讨论,一部分学生设想自己是出口商,如果要进行诈骗,可以通过何种手段;另一部分学生设想自己是进口商或进口商的银行,要注意什么方面的问题才能够避免被骗。教师可以进行部分提示,告诉学生可以从汇票的角度进行思考。
接下来,教师公布案例结局,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本案例需要,复习汇票贴现的相关知识,把汇票的行为与托收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总结
任务型教学法以各种任务贯穿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其中、与同学互动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收获较大;由于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相比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学习模式自然明显提升。特别是对普通高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因其英语基础薄弱,外贸专业知识缺乏,加上学习主动性较差,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效果无疑难以令人满意。只有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应用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杨世生,方运纪.论任务型教学法的中国化[J].当代教育科学, 2010(20):61-62.
[2]马平.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J].外国语文, 2011(4):133-136.
[3]李霞.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56-58.
[4]傅泳主编.进出口贸易结算(双语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