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日,我女儿、啦啦、楠楠先在啦啦家玩,过后转移到我们家。回来时,女儿抱了个玩具小兔子欢天喜地地说,是啦啦送给她的。
三个孩子在客厅玩耍,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到房间叫道:“啦啦说要把小兔子拿回去。”
“那就还给她吧。”妻子轻描淡写。
“可我喜欢,而且她答应送给我的。”女儿显得很不情愿。
“喜欢也没办法,那是人家的。”妻子答。
女儿又回客厅了,我以为事情就这样了。几分钟后,我出来时猛然发现,啦啦哭丧着脸站在电视机旁。于是赶紧问是怎么回事,女儿和楠楠说,啦啦想把小兔子要回去。
显然女儿拒绝了归还小兔子。没想到孩子们的问题这么复杂,我竟没当回事!
啦啦为这事哭泣,其表现让我有些失望,三个小朋友中,数她年龄最大。
不管如何,看来孩子们的谈判陷入僵局,该我出马了。我明白,我只能作为一个调解者出现,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我也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们。
我首先劝说女儿把小兔子还给啦啦,理由是既然人家是白送的,不是我们花钱买的,那么人家要回去也合理。女儿仍然不乐意,但还是讲理的。如果我一定要求她这样做,让她同情一下哭泣的啦啦,她也会答应的。可我也不想太难为孩子,她真的喜欢这个玩具,而且人家确实答应过赠送给她,女儿并没有错。
我提出第二个方案:让啦啦选择一样女儿的玩具或书作为交换。女儿同意了,我叫她们协商,但女儿却要我去传话。人家刚刚闹矛盾,开始搭话总有些尴尬。所以,我传了话。啦啦摇头拒绝。
这样,我给出第三个方案:借小兔子给女儿玩几天。女儿也同意了,啦啦呢?至少没有摇头反对。看来可行,于是我提出期限——一个星期,让啦啦去考虑。沉默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啦啦,你先前为什么要答应送小兔子呢?”
她支吾了一阵,说:“那是开玩笑的。”
这个解释马上引来女儿的反驳:“你刚才可没有说。”又说,“我明明都拿来了。”
好歹她们又继续对话了,面对女儿的质问,啦啦再次陷入沉默。女儿开始央求她:“就借我玩几天嘛,好不好?”
又沉默了一分钟,啦啦表态了,说:“最多借你三个星期。”——这已经超过我的预想。
一场纠纷以当事人自愿和解告终,很快,三个孩子又一起做游戏了。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有争端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相反,我觉得,利用成年人的生活经验,适当引导他们通过协商解决争端,更有助于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懂得协商和让步,学会尊重别人。
三个孩子在客厅玩耍,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到房间叫道:“啦啦说要把小兔子拿回去。”
“那就还给她吧。”妻子轻描淡写。
“可我喜欢,而且她答应送给我的。”女儿显得很不情愿。
“喜欢也没办法,那是人家的。”妻子答。
女儿又回客厅了,我以为事情就这样了。几分钟后,我出来时猛然发现,啦啦哭丧着脸站在电视机旁。于是赶紧问是怎么回事,女儿和楠楠说,啦啦想把小兔子要回去。
显然女儿拒绝了归还小兔子。没想到孩子们的问题这么复杂,我竟没当回事!
啦啦为这事哭泣,其表现让我有些失望,三个小朋友中,数她年龄最大。
不管如何,看来孩子们的谈判陷入僵局,该我出马了。我明白,我只能作为一个调解者出现,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我也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们。
我首先劝说女儿把小兔子还给啦啦,理由是既然人家是白送的,不是我们花钱买的,那么人家要回去也合理。女儿仍然不乐意,但还是讲理的。如果我一定要求她这样做,让她同情一下哭泣的啦啦,她也会答应的。可我也不想太难为孩子,她真的喜欢这个玩具,而且人家确实答应过赠送给她,女儿并没有错。
我提出第二个方案:让啦啦选择一样女儿的玩具或书作为交换。女儿同意了,我叫她们协商,但女儿却要我去传话。人家刚刚闹矛盾,开始搭话总有些尴尬。所以,我传了话。啦啦摇头拒绝。
这样,我给出第三个方案:借小兔子给女儿玩几天。女儿也同意了,啦啦呢?至少没有摇头反对。看来可行,于是我提出期限——一个星期,让啦啦去考虑。沉默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啦啦,你先前为什么要答应送小兔子呢?”
她支吾了一阵,说:“那是开玩笑的。”
这个解释马上引来女儿的反驳:“你刚才可没有说。”又说,“我明明都拿来了。”
好歹她们又继续对话了,面对女儿的质问,啦啦再次陷入沉默。女儿开始央求她:“就借我玩几天嘛,好不好?”
又沉默了一分钟,啦啦表态了,说:“最多借你三个星期。”——这已经超过我的预想。
一场纠纷以当事人自愿和解告终,很快,三个孩子又一起做游戏了。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有争端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相反,我觉得,利用成年人的生活经验,适当引导他们通过协商解决争端,更有助于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懂得协商和让步,学会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