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季,入园焦虑问题又开始成为各个妈妈社交群的交流日常,关于这一点,我的角度有些与众不同。
在我看来,战胜入园焦虑,融入和喜爱一个新环境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这里的“人”,建立有“情感依附”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心和快乐——好朋友的存在,会从本质上改变宝宝在幼儿园的体验和感受。
“友情”对Sula的幼儿园生活的改变体现得尤为明显。她是个害羞慢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态度一开始是悲痛和抗拒的,当她真正产生出渴望去幼儿园的期待情绪,正是因为那个时候她交了一个好朋友。
有段时间,她总会眉飞色舞地谈论一个叫做“Eva”的小朋友,从那时起,她就明显地变得积极、早上想赶快去幼儿园了,因为想要和Eva一起玩。
但如果孩子害羞、不擅长社交,幼儿园又是爸妈无法用力的地方,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到孩子呢?
Suki刚入园时,我每天都会问老师她当天和哪个孩子有互动。如果有谁的名字被提及多次,我就会向老师索要家长的联系方式。收集了好几位家长的电话后,就干脆建了一个聊天群,不仅能分享讨论幼儿园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相约周末的聚会。
因为大家住得近,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一起聚,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公园。在有爸妈陪伴的情况下,还有点陌生的孩子们相处起来更容易放得开,爸妈们也可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性格、喜好,鼓励他们去社交,并在适当的时候指点给孩子社交的技巧。
家里的聚会最有效果,孩子们倾向于把“来过家里的小朋友”当作“特殊的朋友”对待。Suki最初的几段友谊就是在这样的社交聚会中形成的,而且一直维持到现在。幼儿园体验对我们全家来说都很美好,父母也成了亲密好友,一起度过无数周末,相互看着对方的孩子们长大,孩子的友情也是大人的友谊。
也许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便利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聚会,没关系,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友情。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去起到催化的作用。
每次接Sula回家时,我都能在对话中觉察出她对不同小朋友的态度,发现她提到Eva时常常表现出好感,但那时的Sula还处于不怎么与对方说话的阶段。
于是,我会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她几个“破冰技巧”:
午餐的时候,你可以坐在Eva的旁边,看看她吃的是什么。(接近)
你今天画完的画,可以给Eva看看,告诉她你画了什么。(引起对话)
你玩积木的时候,可以邀请Eva来玩。(邀请)
老师发给你的绘本,你可以分给Eva一本。(分享)
如果你看到Eva哭了,可以坐在她的旁边,陪她一会儿。(安慰)
Eva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去帮她,或者告诉老师来帮忙。(帮助)
如果你喜欢Eva的鞋子,可以过去告诉她,她的鞋子很好看。(夸赞)
这些最基本却有效的“破冰技巧”,孩子能尝试做到其中任何一步,都有可能点燃友情的火苗;如果从一个技巧中得到小伙伴的积极反馈,就会更有信心尝试下一个技巧。Sula和她的小伙伴Eva的友谊,就是从“夸赞”开始的:Sula先学会了说“我喜欢你的粉色裙子,我也有一件粉色的裙子”,如此这般几次之后,两个小女孩就开始一起玩了。
友情的开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友情和亲情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会有冲撞的”。无论是Suki还是Sula,都有一段时间,从幼儿园回家路上经常气鼓鼓地说:“他不是我的好朋友!”这句话对两三岁的孩子简直跟口头禅一样。可第二天一转眼,她们又会兴高采烈地宣布:“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爸妈需要告诉宝宝,即使是好朋友,也是会争吵会闹别扭的,帮助孩子从理性上了解“友情”的这个特征,这是一个“常态”。不然有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情感都押注在好朋友身上,被拒绝一下就感到世界崩塌了一样,无法接受。
如果宝宝和好朋友闹别扭了,鼓励宝宝学会说“对不起”。孩子们都固执,如果宝宝不愿意开口,可以提示用“小礼物”的方式。幼儿园不方便带小物品,我就会鼓励孩子把“画画”当作“和解的礼物”。我会说:“你这张画很好看,明天把它送给Eva吧,她一定很喜欢!”你会发现,比起道歉,孩子们更乐于把自己的画送出去。“送画”,也是一种“破冰”的方式。
如果是对方小朋友做错了事情,惹恼了自己的宝宝,就教给孩子学会“原谅”,帮助她设身处地去想象:“你有时候也会做这样的事啊!”
幼儿对友情的“独占欲”非常常见,有的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好朋友和别人一起玩,有的孩子因为总是被好朋友缠着“霸占着”而苦恼。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了解到友情的本质是什么:友情不是独占的,你可以很多个好朋友,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有别的朋友。这些对于成人理所当然的道理,其实小孩子是不知道的,她有可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需要和她“说出来”,她才能更坚定这种立场。
Suki的第一个幼儿园好朋友是Otto,Sula的第一个好朋友是Eva,我记得她们刚开始建立友谊的时候,都有过这种“两个朋友的纠缠”时期,情绪起起伏伏,都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和对方相互的“占有”应该是多少。当她们都有了两三个以上的好朋友之后,幼儿园的生活就变得更稳定更愉快了。她们不会因为一个好朋友不理自己了,就感到孤独寂寞、情绪崩溃;也不会因为被一个好朋友“缠着”,就觉得自己“必须和他一起玩”。
当然,在幼儿园的社交环境中,并不光是友爱的一面,也时常=友的世界真的不容易啊!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虽然有可能处心积虑,但至少不会整天有肢体碰撞和语言伤害。
但是宝宝在幼儿园里,却每天都有可能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抢、吵架、打架、被冷落等等连成人都难以接受的冲突,难怪他们在幼儿园的情绪那么起伏。设身处地想想:谁要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来抢我的电脑,还咬了我的胳膊,我这把年纪也不敢保证不会崩溃大哭啊。
所以,教給孩子有哪些权利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帮助她坚定自己的立场,就十分必要了:
你先拿到的玩具,你有权利先玩,别的小朋友要排队轮流,不可以抢。但你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在排队等待,你要玩一会儿就给对方机会,这是尊重;
属于个人你的物品,你有权拥有它们和保护它们,你不一定非要分享,没有人可以逼你分享。不过,分享可以帮你交到朋友;
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做了冒犯你的事,你可以大声说:“不,谢谢!我不喜欢!”
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牢记这三个步骤:大声抗议;赶快跑开;告诉老师。
这些方法Suki和Sula都早已熟记,老远就能听到姐妹俩抗议的大嗓门儿,从气势上就已经压倒了对方。所以,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越不敢抗议的孩子,越容易多次受到欺负。
关于在幼儿园如何社交,以上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珍贵的好朋友,点亮童年的特别时光。
在我看来,战胜入园焦虑,融入和喜爱一个新环境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这里的“人”,建立有“情感依附”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心和快乐——好朋友的存在,会从本质上改变宝宝在幼儿园的体验和感受。
“友情”对Sula的幼儿园生活的改变体现得尤为明显。她是个害羞慢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态度一开始是悲痛和抗拒的,当她真正产生出渴望去幼儿园的期待情绪,正是因为那个时候她交了一个好朋友。
有段时间,她总会眉飞色舞地谈论一个叫做“Eva”的小朋友,从那时起,她就明显地变得积极、早上想赶快去幼儿园了,因为想要和Eva一起玩。
但如果孩子害羞、不擅长社交,幼儿园又是爸妈无法用力的地方,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到孩子呢?
开始的开始,工夫总在园外
Suki刚入园时,我每天都会问老师她当天和哪个孩子有互动。如果有谁的名字被提及多次,我就会向老师索要家长的联系方式。收集了好几位家长的电话后,就干脆建了一个聊天群,不仅能分享讨论幼儿园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相约周末的聚会。
因为大家住得近,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一起聚,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公园。在有爸妈陪伴的情况下,还有点陌生的孩子们相处起来更容易放得开,爸妈们也可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性格、喜好,鼓励他们去社交,并在适当的时候指点给孩子社交的技巧。
家里的聚会最有效果,孩子们倾向于把“来过家里的小朋友”当作“特殊的朋友”对待。Suki最初的几段友谊就是在这样的社交聚会中形成的,而且一直维持到现在。幼儿园体验对我们全家来说都很美好,父母也成了亲密好友,一起度过无数周末,相互看着对方的孩子们长大,孩子的友情也是大人的友谊。
神奇的“破冰”技巧
也许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便利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聚会,没关系,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友情。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去起到催化的作用。
每次接Sula回家时,我都能在对话中觉察出她对不同小朋友的态度,发现她提到Eva时常常表现出好感,但那时的Sula还处于不怎么与对方说话的阶段。
于是,我会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她几个“破冰技巧”:
午餐的时候,你可以坐在Eva的旁边,看看她吃的是什么。(接近)
你今天画完的画,可以给Eva看看,告诉她你画了什么。(引起对话)
你玩积木的时候,可以邀请Eva来玩。(邀请)
老师发给你的绘本,你可以分给Eva一本。(分享)
如果你看到Eva哭了,可以坐在她的旁边,陪她一会儿。(安慰)
Eva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去帮她,或者告诉老师来帮忙。(帮助)
如果你喜欢Eva的鞋子,可以过去告诉她,她的鞋子很好看。(夸赞)
这些最基本却有效的“破冰技巧”,孩子能尝试做到其中任何一步,都有可能点燃友情的火苗;如果从一个技巧中得到小伙伴的积极反馈,就会更有信心尝试下一个技巧。Sula和她的小伙伴Eva的友谊,就是从“夸赞”开始的:Sula先学会了说“我喜欢你的粉色裙子,我也有一件粉色的裙子”,如此这般几次之后,两个小女孩就开始一起玩了。
友情的开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友情天然不稳定
友情和亲情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会有冲撞的”。无论是Suki还是Sula,都有一段时间,从幼儿园回家路上经常气鼓鼓地说:“他不是我的好朋友!”这句话对两三岁的孩子简直跟口头禅一样。可第二天一转眼,她们又会兴高采烈地宣布:“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爸妈需要告诉宝宝,即使是好朋友,也是会争吵会闹别扭的,帮助孩子从理性上了解“友情”的这个特征,这是一个“常态”。不然有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情感都押注在好朋友身上,被拒绝一下就感到世界崩塌了一样,无法接受。
如果宝宝和好朋友闹别扭了,鼓励宝宝学会说“对不起”。孩子们都固执,如果宝宝不愿意开口,可以提示用“小礼物”的方式。幼儿园不方便带小物品,我就会鼓励孩子把“画画”当作“和解的礼物”。我会说:“你这张画很好看,明天把它送给Eva吧,她一定很喜欢!”你会发现,比起道歉,孩子们更乐于把自己的画送出去。“送画”,也是一种“破冰”的方式。
如果是对方小朋友做错了事情,惹恼了自己的宝宝,就教给孩子学会“原谅”,帮助她设身处地去想象:“你有时候也会做这样的事啊!”
独占不是好友情
幼儿对友情的“独占欲”非常常见,有的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好朋友和别人一起玩,有的孩子因为总是被好朋友缠着“霸占着”而苦恼。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了解到友情的本质是什么:友情不是独占的,你可以很多个好朋友,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有别的朋友。这些对于成人理所当然的道理,其实小孩子是不知道的,她有可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需要和她“说出来”,她才能更坚定这种立场。
Suki的第一个幼儿园好朋友是Otto,Sula的第一个好朋友是Eva,我记得她们刚开始建立友谊的时候,都有过这种“两个朋友的纠缠”时期,情绪起起伏伏,都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和对方相互的“占有”应该是多少。当她们都有了两三个以上的好朋友之后,幼儿园的生活就变得更稳定更愉快了。她们不会因为一个好朋友不理自己了,就感到孤独寂寞、情绪崩溃;也不会因为被一个好朋友“缠着”,就觉得自己“必须和他一起玩”。
幼儿园也有丛林
当然,在幼儿园的社交环境中,并不光是友爱的一面,也时常=友的世界真的不容易啊!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虽然有可能处心积虑,但至少不会整天有肢体碰撞和语言伤害。
但是宝宝在幼儿园里,却每天都有可能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抢、吵架、打架、被冷落等等连成人都难以接受的冲突,难怪他们在幼儿园的情绪那么起伏。设身处地想想:谁要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来抢我的电脑,还咬了我的胳膊,我这把年纪也不敢保证不会崩溃大哭啊。
所以,教給孩子有哪些权利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帮助她坚定自己的立场,就十分必要了:
你先拿到的玩具,你有权利先玩,别的小朋友要排队轮流,不可以抢。但你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在排队等待,你要玩一会儿就给对方机会,这是尊重;
属于个人你的物品,你有权拥有它们和保护它们,你不一定非要分享,没有人可以逼你分享。不过,分享可以帮你交到朋友;
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做了冒犯你的事,你可以大声说:“不,谢谢!我不喜欢!”
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牢记这三个步骤:大声抗议;赶快跑开;告诉老师。
这些方法Suki和Sula都早已熟记,老远就能听到姐妹俩抗议的大嗓门儿,从气势上就已经压倒了对方。所以,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越不敢抗议的孩子,越容易多次受到欺负。
关于在幼儿园如何社交,以上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珍贵的好朋友,点亮童年的特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