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暴露诸多不足,亚洲各国意识到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但亚元区的建立面临重重困难。通过对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探讨在亚洲内分区域实现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最优货币合作;可行性
一、次贷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由雷曼兄弟倒闭而拉开序幕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从华尔街蔓延开来的金融灾难席卷全球,其传播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大,出乎世人之所料。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美联储的政策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分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首先,特里芬难题尚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原有的矛盾进行了分散化,保证了提供国际清偿力的稳定性,其实未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货币发行国在顺差国和逆差国之间选择的矛盾仍难以解决。
其次,美元本位货币地位造成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的失效,导致全球失衡日益加剧。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非国际货币国家为了防范风险和维持汇率目标不得不被动持有美元储备资产。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再次,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是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可以完全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行美元,为了获取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收益,美国有动机不断扩大货币发行,这是导致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原因。此外,没有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货币发行约束,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汇率就没有最基本的均衡价值基础,成为导致各国货币关系无序调整和波动的重要因素。
二、推行区域货币的趋势愈发明显,亚元区的建立面临多重困难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更加凸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包括了建立超主权货币,建立一个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和推行区域性单一货币的诸多设想。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区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元的成功启动和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亦有必要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趨势。
由于亚洲是目前全球经济多样性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日本居首,“四小龙”次之,东盟国家最弱,总量相差极为悬殊;从经济体制上讲,既有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又有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中国、越南、缅甸等,还有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各国经济国和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有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则不健全、不完善、相对单一。除日本、香港、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亚洲金融市场规模较小,没有统一的监管体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存在大量的坏帐和死帐。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增大了亚洲各国货币合作的难度。
因此,从现实条件来看,整个亚洲在构建最优货币区方面还欠缺许多重要条件。但在建立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较小的局部区域范围内的货币一体化尝试。经过初步细分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由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组成的“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的“东北亚经济圈”等。通过这三个“经济平台”的货币合作,探索出货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从而再将货币合作推向整个亚洲,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亚元区。
三、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蒙代尔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首次提出将世界经济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每个货币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对区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OCA)”理论。根据蒙代尔及其后学者对最优货币区成员国应具备条件的研究,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生产要素自由流动;(2)经济高度开放;(3)经济多元化;(4)通货膨胀偏好相似;(5)政策一体化;(6)金融一体化。本文将从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的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以及各国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两方面来考察三个子区域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区域内贸易结构
1.对外经济开放度。衡量对外经济开放度的传统方法是计算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随着跨国投融资规模的日益扩大,衡量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度还应充分考虑该国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本文采用“综合开放度”指标进行衡量,综合开放度=1/3×(国际贸易比率+对外和外来直接投资比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比率),据此计算的三个“经济平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2007年综合开放度如图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综合开放度水平较高,其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地区贸易、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中国、日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综合开放度较低。表中还显示,亚洲“ 四小龙”及东盟各国基本属于开放经济,对外开放度水平较高,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有必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2.生产要素流动性。在中华区内,由于共同受到的都是华夏文明的熏陶,在语言、文化方面完全没有障碍,中华区内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东盟各国大多处于经济起飞与发展阶段,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并且工会力量弱小,工资价格弹性高。各国处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往往对劳动力流动设置较多限制。各国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较多。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盟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很低。日本和韩国的劳动要素的流动性较之东盟区而言高一些,明显低于中华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虽然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各国之间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关键指标上仍存在较明显差异。
工资价格弹性:一般而言,工资价格弹性较高,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能力较强,区域货币合作就越容易实现。东亚地区的情况决定了该地区有较高的工资价格弹性。首先东亚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这在满足对劳动力巨大需求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其次东亚国家一般没有制订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等法规,工资水平基本由 劳动力供求决定;最后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相比十分弱小,失业保险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有利于“经济平台”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汇率合作。
表52007部分东亚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中华区,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可以考虑在该区域内进行货币和汇率的合作。在东盟区内,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工资价格弹性虽然都较高,这些特征符合了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但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方面,却相差很大,尚未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在日韩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是很大,对外开放程度亦很高,但区域内贸易水平,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也尚未具备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亚元区的成功建立,在东盟区内,只有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部分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减小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才能实现区域内很好的货币合作。日韩区亦需要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方能使构建亚元区的设想更向前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锡军,李悦,魏广远.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2]李小娟.亚洲货币合作前景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3]杨胜刚,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J].《财经科学》.2002(4)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最优货币合作;可行性
一、次贷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由雷曼兄弟倒闭而拉开序幕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从华尔街蔓延开来的金融灾难席卷全球,其传播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大,出乎世人之所料。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美联储的政策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分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首先,特里芬难题尚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原有的矛盾进行了分散化,保证了提供国际清偿力的稳定性,其实未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货币发行国在顺差国和逆差国之间选择的矛盾仍难以解决。
其次,美元本位货币地位造成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的失效,导致全球失衡日益加剧。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非国际货币国家为了防范风险和维持汇率目标不得不被动持有美元储备资产。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再次,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是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可以完全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行美元,为了获取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收益,美国有动机不断扩大货币发行,这是导致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原因。此外,没有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货币发行约束,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汇率就没有最基本的均衡价值基础,成为导致各国货币关系无序调整和波动的重要因素。
二、推行区域货币的趋势愈发明显,亚元区的建立面临多重困难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更加凸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包括了建立超主权货币,建立一个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和推行区域性单一货币的诸多设想。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区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元的成功启动和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亦有必要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趨势。
由于亚洲是目前全球经济多样性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日本居首,“四小龙”次之,东盟国家最弱,总量相差极为悬殊;从经济体制上讲,既有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又有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中国、越南、缅甸等,还有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各国经济国和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有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则不健全、不完善、相对单一。除日本、香港、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亚洲金融市场规模较小,没有统一的监管体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存在大量的坏帐和死帐。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增大了亚洲各国货币合作的难度。
因此,从现实条件来看,整个亚洲在构建最优货币区方面还欠缺许多重要条件。但在建立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较小的局部区域范围内的货币一体化尝试。经过初步细分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由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组成的“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的“东北亚经济圈”等。通过这三个“经济平台”的货币合作,探索出货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从而再将货币合作推向整个亚洲,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亚元区。
三、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蒙代尔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首次提出将世界经济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每个货币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对区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OCA)”理论。根据蒙代尔及其后学者对最优货币区成员国应具备条件的研究,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生产要素自由流动;(2)经济高度开放;(3)经济多元化;(4)通货膨胀偏好相似;(5)政策一体化;(6)金融一体化。本文将从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的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以及各国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两方面来考察三个子区域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区域内贸易结构
1.对外经济开放度。衡量对外经济开放度的传统方法是计算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随着跨国投融资规模的日益扩大,衡量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度还应充分考虑该国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本文采用“综合开放度”指标进行衡量,综合开放度=1/3×(国际贸易比率+对外和外来直接投资比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比率),据此计算的三个“经济平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2007年综合开放度如图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综合开放度水平较高,其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地区贸易、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中国、日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综合开放度较低。表中还显示,亚洲“ 四小龙”及东盟各国基本属于开放经济,对外开放度水平较高,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有必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2.生产要素流动性。在中华区内,由于共同受到的都是华夏文明的熏陶,在语言、文化方面完全没有障碍,中华区内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东盟各国大多处于经济起飞与发展阶段,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并且工会力量弱小,工资价格弹性高。各国处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往往对劳动力流动设置较多限制。各国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较多。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盟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很低。日本和韩国的劳动要素的流动性较之东盟区而言高一些,明显低于中华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虽然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各国之间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关键指标上仍存在较明显差异。
工资价格弹性:一般而言,工资价格弹性较高,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能力较强,区域货币合作就越容易实现。东亚地区的情况决定了该地区有较高的工资价格弹性。首先东亚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这在满足对劳动力巨大需求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其次东亚国家一般没有制订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等法规,工资水平基本由 劳动力供求决定;最后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相比十分弱小,失业保险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有利于“经济平台”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汇率合作。
表52007部分东亚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中华区,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可以考虑在该区域内进行货币和汇率的合作。在东盟区内,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工资价格弹性虽然都较高,这些特征符合了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但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方面,却相差很大,尚未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在日韩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是很大,对外开放程度亦很高,但区域内贸易水平,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也尚未具备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亚元区的成功建立,在东盟区内,只有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部分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减小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才能实现区域内很好的货币合作。日韩区亦需要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方能使构建亚元区的设想更向前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锡军,李悦,魏广远.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2]李小娟.亚洲货币合作前景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3]杨胜刚,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J].《财经科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