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和市政道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确保市政路面质量,维护道路安全,就必须重视提高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做好路面质量监督工作。本文将浅析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希望能为市政道路建设提供借鉴方案。
【关键词】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市政路面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市政路面基层质量依然存在三大问题,即路基稳定性不足,路面病害严重,道路排水功能差。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三大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维护路基的稳定性;加强病害翻修技术;改善道路排水功能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
1、市政路面基层质量的存在问题
1.1路基稳定性不足
路基稳定性不足是市政路面基层质量的首要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土块并未粉碎均匀,石灰土集料的含水量不达标,道路养护期间,路面可能受到了车辆的重压,致使路面基层结构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基坑的开挖与维护工作存在缺陷,路基施工完毕后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与振捣,导致路基缺乏稳定性。
1.2路面病害严重
裂缝、塌陷和坑槽是市政新路面的三大病害,目前,新道路路面裂缝有龟裂、横裂缝和纵裂缝三种现象,导致出现龟裂的原因是路基不稳定,凝固力不够;出现横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素,也可以说是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会滋生路面结构层发生变化,气温过高或者过低,湿度过大或者长期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路面会从内到外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加速了横裂缝的出现;滋生纵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路基不均匀、路面未能被完全压实,路面承受能力不符合标准要求等。路面出现局部塌陷与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未能均勻受力,而且,雨雪的渗入和地下水位的降低也会诱发路面塌陷。坑槽是路面最为显而易见的病害,导致坑槽的原因有与另外两种病害类似的一面,也有其他原因,即配置沥青混凝土时,温度过高,致使沥青的粘结力降低,加速了沥青的老化,使沥青路面更加脆弱;沥青路面摊铺非常不均匀,沥青喷洒的过于松散,未能充分压实沥青路面。
1.3道路排水功能差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市政道路路面的排水功能较差,排水设备并不完善,路面積水难以得到及时的疏通。滋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施工设计存在缺陷,排水设备质量有待提升,而且路基的沉降也会聚集大量的雨水,严重影响道路工程质量。除此之外,当道路受到重压也会导致排水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
2.1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维护路基的稳定性
确保路基质量首先要注重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碎石技术可以将施工材料中的碎石与土块碾碎成大小均匀、相等的小颗粒,起到压实路面,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防止出现裂缝的作用;打压技术是将路面的原有混凝土打破,减小土块面积,确保土板块之间能够紧密链接,加强路基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维护路基的稳定性则需要保证基坑的开挖与维护工作质量,保持均匀的土质,结合基坑和管沟底面的标高,将地下水位控制在标高以下。如果路基开挖很深,土质结构和地质条件又相对复杂,就必须采用深基坑支护技术加固地基工程。当坑壁支撑存在变形或者沉降等现象,必须立刻使用锚杆进行加固。要为混凝土基础和垫层需支模者的每一边增加0.3米的工作面。完成基坑和管沟的土方之后必须立刻排干积水并清底,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程。在路基工程施工完毕以后,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振捣以确保地基的密实度和稳固性。
2.2加强病害翻修技术
避免市政道路过早出现病害,必须严格监督施工进度质量,加强病害翻修技术。首先要做好路面的铣刨工作,在铣刨之前对路面进行测量,综合预算铣刨的深度与面积。在使用切割机切边时需要切出边线,确保槽边更整齐,使槽壁呈垂直状态。而且要注意根据精确的铣刨深度与铣刨面积,紧随铣刨机的行车方向逐刀做好铣刨工作。一般情况下,需要将铣刨深度控制在3到4厘米,如果坑槽内有地下水或者其他物质,就需要进一步增加铣刨深度,直到露出坚实的底层。在实施末铣刨时,如果需要加铺路面沥青,就要使用铣刨机在来回铣刨过程中对其进行拉毛,将拉毛深度控制在3到5厘米。接着,要用液压镐清除余渣,并刨好边角,清除一切残留物,再用沥青布车喷洒乳化沥青,等到3小时之后,乳化沥青可以破乳并全面实施摊铺工作。其次,要确保路面的压实密度,做好三步工作,第一步是先控制好温度与时间,在适宜的温度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初次试铺,并从坑槽两边碾压沥青,需要来回碾压四次;第二步是从中间开始进行四到六次振动压实;第三步则需要使用胶轮压路机将沥青路面压实四遍。另外,翻修路面病害的主要机器包括铣刨机、切割机、沥青喷布车、碾压机、胶轮压路机和综合养护车等。翻修施工工艺流程通常是先用切割机切割出需要修补的区域,接着用铣刨机挖出有病害的路面,再清楚被损坏的路面混合集料,并维修坑底使其达到坚实面层,然后,用沥青喷布车向坑内喷洒透层油,再为坑壁喷洒新的沥青,最后用综合养护车对路面进行全面的修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切除并丢弃损坏的路面,需要对其施以高温加热,促进新旧材料可以有效融合在一起,再用碾压机、胶轮压路机和冲击压实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碾压以保持路面的平整度。而且,要注意做好路面的后期养护工作,弥补路面裂缝,防止雨水侵蚀,加强路面的抗压能力和防水能力。
2.3改善道路排水功能
改善道路排水功能必须设计好施工方案,将路面结构设计成道路两侧略低于路中心,为路两侧修建必要的排水装备,这样可以防止路面有过多的积水。
结语:
综上所述, 提升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确保市政路面质量,必须重视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维护路基的稳定性;加强病害翻修技术;改善道路排水功能。
参考文献:
[1]俞承志.市政路面施工技术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1)
[2]唐苜,姜惠华.综述道路工程开挖支护方法与坍塌防止措施[J].山西建筑,2010(01)
[3]葛向珏.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与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水泥,2015(03)
[4]黄永泉.浅谈市政公路质量监督管理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
作者简介:
梁宇,出生年月:1985年2月,籍贯:吉林辽源,学历: 本科,毕业院校:河北工业大学,职称:中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天津第二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目前从事的工作: 工程师。
【关键词】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市政路面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市政路面基层质量依然存在三大问题,即路基稳定性不足,路面病害严重,道路排水功能差。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三大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维护路基的稳定性;加强病害翻修技术;改善道路排水功能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
1、市政路面基层质量的存在问题
1.1路基稳定性不足
路基稳定性不足是市政路面基层质量的首要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土块并未粉碎均匀,石灰土集料的含水量不达标,道路养护期间,路面可能受到了车辆的重压,致使路面基层结构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基坑的开挖与维护工作存在缺陷,路基施工完毕后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实与振捣,导致路基缺乏稳定性。
1.2路面病害严重
裂缝、塌陷和坑槽是市政新路面的三大病害,目前,新道路路面裂缝有龟裂、横裂缝和纵裂缝三种现象,导致出现龟裂的原因是路基不稳定,凝固力不够;出现横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素,也可以说是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会滋生路面结构层发生变化,气温过高或者过低,湿度过大或者长期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路面会从内到外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加速了横裂缝的出现;滋生纵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路基不均匀、路面未能被完全压实,路面承受能力不符合标准要求等。路面出现局部塌陷与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未能均勻受力,而且,雨雪的渗入和地下水位的降低也会诱发路面塌陷。坑槽是路面最为显而易见的病害,导致坑槽的原因有与另外两种病害类似的一面,也有其他原因,即配置沥青混凝土时,温度过高,致使沥青的粘结力降低,加速了沥青的老化,使沥青路面更加脆弱;沥青路面摊铺非常不均匀,沥青喷洒的过于松散,未能充分压实沥青路面。
1.3道路排水功能差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市政道路路面的排水功能较差,排水设备并不完善,路面積水难以得到及时的疏通。滋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施工设计存在缺陷,排水设备质量有待提升,而且路基的沉降也会聚集大量的雨水,严重影响道路工程质量。除此之外,当道路受到重压也会导致排水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措施建议
2.1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维护路基的稳定性
确保路基质量首先要注重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碎石技术可以将施工材料中的碎石与土块碾碎成大小均匀、相等的小颗粒,起到压实路面,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防止出现裂缝的作用;打压技术是将路面的原有混凝土打破,减小土块面积,确保土板块之间能够紧密链接,加强路基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维护路基的稳定性则需要保证基坑的开挖与维护工作质量,保持均匀的土质,结合基坑和管沟底面的标高,将地下水位控制在标高以下。如果路基开挖很深,土质结构和地质条件又相对复杂,就必须采用深基坑支护技术加固地基工程。当坑壁支撑存在变形或者沉降等现象,必须立刻使用锚杆进行加固。要为混凝土基础和垫层需支模者的每一边增加0.3米的工作面。完成基坑和管沟的土方之后必须立刻排干积水并清底,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程。在路基工程施工完毕以后,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振捣以确保地基的密实度和稳固性。
2.2加强病害翻修技术
避免市政道路过早出现病害,必须严格监督施工进度质量,加强病害翻修技术。首先要做好路面的铣刨工作,在铣刨之前对路面进行测量,综合预算铣刨的深度与面积。在使用切割机切边时需要切出边线,确保槽边更整齐,使槽壁呈垂直状态。而且要注意根据精确的铣刨深度与铣刨面积,紧随铣刨机的行车方向逐刀做好铣刨工作。一般情况下,需要将铣刨深度控制在3到4厘米,如果坑槽内有地下水或者其他物质,就需要进一步增加铣刨深度,直到露出坚实的底层。在实施末铣刨时,如果需要加铺路面沥青,就要使用铣刨机在来回铣刨过程中对其进行拉毛,将拉毛深度控制在3到5厘米。接着,要用液压镐清除余渣,并刨好边角,清除一切残留物,再用沥青布车喷洒乳化沥青,等到3小时之后,乳化沥青可以破乳并全面实施摊铺工作。其次,要确保路面的压实密度,做好三步工作,第一步是先控制好温度与时间,在适宜的温度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初次试铺,并从坑槽两边碾压沥青,需要来回碾压四次;第二步是从中间开始进行四到六次振动压实;第三步则需要使用胶轮压路机将沥青路面压实四遍。另外,翻修路面病害的主要机器包括铣刨机、切割机、沥青喷布车、碾压机、胶轮压路机和综合养护车等。翻修施工工艺流程通常是先用切割机切割出需要修补的区域,接着用铣刨机挖出有病害的路面,再清楚被损坏的路面混合集料,并维修坑底使其达到坚实面层,然后,用沥青喷布车向坑内喷洒透层油,再为坑壁喷洒新的沥青,最后用综合养护车对路面进行全面的修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切除并丢弃损坏的路面,需要对其施以高温加热,促进新旧材料可以有效融合在一起,再用碾压机、胶轮压路机和冲击压实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碾压以保持路面的平整度。而且,要注意做好路面的后期养护工作,弥补路面裂缝,防止雨水侵蚀,加强路面的抗压能力和防水能力。
2.3改善道路排水功能
改善道路排水功能必须设计好施工方案,将路面结构设计成道路两侧略低于路中心,为路两侧修建必要的排水装备,这样可以防止路面有过多的积水。
结语:
综上所述, 提升市政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确保市政路面质量,必须重视提高碎石技术与打压技术,维护路基的稳定性;加强病害翻修技术;改善道路排水功能。
参考文献:
[1]俞承志.市政路面施工技术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1)
[2]唐苜,姜惠华.综述道路工程开挖支护方法与坍塌防止措施[J].山西建筑,2010(01)
[3]葛向珏.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与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水泥,2015(03)
[4]黄永泉.浅谈市政公路质量监督管理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
作者简介:
梁宇,出生年月:1985年2月,籍贯:吉林辽源,学历: 本科,毕业院校:河北工业大学,职称:中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天津第二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目前从事的工作: 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