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助推下,近10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十分明显,全国范围内民办高校数量明显增多。更多青年人获得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总体上高校学生、社会群体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某些校园内乱扔垃圾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基于“破窗效应”与大学生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产生原因,浅析产生“破窗效应”的诱发因素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乱扔垃圾 破窗效应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是我国家教育体系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进入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化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质量关系到国家科技水平和发展进程甚至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地位,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和未来。“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改变人生”乱扔垃圾行为看似细微,大学生乱扔垃圾行为习惯的不利于文明校园氛围的营造,不良行为素质的养成也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形象和文明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每个人来说,看似细小的习惯将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发展。
一、大学校园乱扔垃圾诱发“破窗效应”
(一)大学乱扔垃圾的现象
调研中我们随机选取四川两所高校甲乙,甲学校校内地上有可见的零食包装袋、果皮,湖心岛的读书亭柱上有清晰图画痕迹,地面有废纸、饮料瓶、零落的树叶,读书亭旁边的绿植下也有饮料瓶、枯树枝等。整体显得脏乱,校园建筑外观比较陈旧,在树丛中能看到遗留很久的垃圾。乙学校校内几乎见不到垃圾,校内建筑上也没有涂写痕迹,路旁有极少数掉落的花瓣和树叶。学校整体建筑设施较新。两所学校有共同点:学生人数和层级十分相近,校园内垃圾桶很少放置垃圾桶,校园内树木众多。经分析两所学校差别的原因:一是甲学校能明显看到以往遗留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而且日积月累。这种现象给学生造成垃圾可以在此随意扔的错觉导致垃圾积少成多。“破窗效应”是第1个人在此丢垃圾没有及时制止和清理,第2个3个……人潜意识认为垃圾可以在此乱扔,这种现象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控制,其他地方的垃圾也逐渐出现并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破窗效应”概述
“破窗效应”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于1982年提出。理论指出:如果放任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存在,会诱导他人仿效,并可能出现变本加厉情况。例如:一条人行道上有少许垃圾纸屑没有被及时清理,就会误导他人这里可以丢垃圾,一片片垃圾堆积就会出现垃圾堆或满地垃圾现象,随后人们逐渐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这里;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分析雷峰塔倒塌的原因:当地人迷信的认为将塔里的砖带回家中,能保佑家人逢凶化吉、事事平安顺意。第一个人将雷峰塔缺口处的砖拿回家,第二个人三个…大家认为别人能拿自己也能拿,雷峰塔缺口越来越大,最终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后来雷峰塔被重建)。
二、引发垃圾乱扔的因素
乱扔垃圾习惯对个人和社会都不利,要解决就需要我们从源头探索诱发小习惯的因素找到解决办法。诱发因素:1.领导层对小问题的不重视。学校管理、老师、学生本人不重视乱扔垃圾行为的弊端,只注重能明显看到的垃圾;对学生乱扔垃圾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认为不影响学习和生活都是小事。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行为的体现。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只盯着社会的阴暗面,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问题,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第一扇“破窗”。2.辖区卫生无人管理,垃圾清理不及时。学校各区域没有或专岗保洁员配备不足,或者长时间未对辖区环境进行清理和监管。第一片垃圾的产生,没人管理紧接着就有第二片、三片垃圾的产生,“破窗效应”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果及时对辖区环境进行清理和监管就能遏制“破窗效应”的扩散。3.学生环保意识弱,集体责任感不强。一个有强烈集体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只顾自己的方便,以损害城市和学校的美化环境、破坏别人劳动成果为代价。会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会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4.学生以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没什么大事”“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无理的辩解道并不能改变错误行为的本质,别人的错误更不是证明自己的无错。从幼儿园到大学耳熟能详的道理仍不能做到自律,不是不明是非而是少数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对周围人和事缺乏感恩之心。干净地面上丢的第一片垃圾,崭新建筑上涂的第一筆,这些都是破坏的“第一扇窗”。
三、应对措施
作为高校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培养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自我提升:
(一)学校注重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乱扔垃圾引发“破窗效应”的现象,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高度警觉那些偶然、个别、轻微的“小问题”才能守好“第一扇窗”。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应走近学生生活,课下与学生成为朋友,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纠正;家长对学生乱丢乱放的习惯加强教育监督和提醒;学生自己要从意识层面认识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危害,做到高度自律,同时以正能量的形象尽可能影响身边更多人。
(二)加大惩罚力度,环保作为主流文化宣传。学校注重培养在校生大局意识,将相关条款列入学生素质考核项明确考核积分,对屡次不改的学生加大惩罚力度。加大学生试错成本,通过惩罚使学生意识到屡次犯错后果的严重性。学生要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步入职场和适应社会做准备。格力集团员工乱扔垃圾、并提议增加集团内部垃圾桶时。董事长董明珠回应:绝不增加垃圾桶,一旦发现乱扔垃圾立即开除。公司乱扔垃圾的制度建立并宣布以后,集团内部乱扔垃圾的现象立即得到遏制。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和行为经济。“破窗效应”启示我们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促成大事。 (三)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榜样形象
高等学校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校内可利用校园广播、制作宣传展板比赛、主题班会、班级主题故事、开设劳动教育课等方式加以宣传;在校外可开展公益环保活动捡拾区域内垃圾、帮助敬老院去除花园杂草、评选环保达人等方式进行公益宣传。校团委组织环保达人相关评选大型活动,对环保宣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力宣传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形式,培养同学环保意识,倡导更多人积极加入环保工作,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榜样,以榜样力量影响更多人。
(四)学校设岗设专员维护环境,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学校设置专门岗位并明确责任区域,由保洁员对指定区域进行每天、没周不定期检查和清洁。发现有垃圾立即清理,将“破窗效应”苗头消灭在源头。同时学生应培养主人翁意识,每个学生属于学校这个大家庭,学校这个大家庭属于学校每个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发现垃圾主动、及时清理,对乱扔垃圾的同学及时进行劝导和监督。保证不做第1个打破窗户的人,而做成为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四、结束语
乱扔垃圾是“小事”,但每个人都乱扔垃圾就是学校及社会的“大事”;让一个地方保持干净1-2天是“小事”,但养成习惯、让所到之处保持整洁干净是“大事”;学生在校的一个习惯养成是“小事”,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在生活中依旧坚持就是“大事”;保持自身良好习惯是“小事”,通过自己言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保持好习惯是“大事”;“小事”和“大事”都在于以小见到。做人如此,处事亦如此。高校学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希望,应该主动担起环保的责任,用言行影响身边更多人。只有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不乱扔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人们的习惯,才能共同维护我们的祖国和家园,让乱扔垃圾的现象远离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破窗效应”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作者:董大钊 吕杰 尹会听,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
2.《大学生乱扔垃圾现象分析》来源:百度文库2020年3月
3.《破窗效应案例》作者:未知,来源:百度文库,2019年3月
4.《立德树人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贯穿》作者:郭欣慧、王彤,來源:《陕西教育》(高教),2021年4月
作者简介:杨盼盼(1990年7月-),女,研究实习员,大学本科,汉族,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乱扔垃圾 破窗效应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是我国家教育体系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进入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化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质量关系到国家科技水平和发展进程甚至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地位,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和未来。“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改变人生”乱扔垃圾行为看似细微,大学生乱扔垃圾行为习惯的不利于文明校园氛围的营造,不良行为素质的养成也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形象和文明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每个人来说,看似细小的习惯将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发展。
一、大学校园乱扔垃圾诱发“破窗效应”
(一)大学乱扔垃圾的现象
调研中我们随机选取四川两所高校甲乙,甲学校校内地上有可见的零食包装袋、果皮,湖心岛的读书亭柱上有清晰图画痕迹,地面有废纸、饮料瓶、零落的树叶,读书亭旁边的绿植下也有饮料瓶、枯树枝等。整体显得脏乱,校园建筑外观比较陈旧,在树丛中能看到遗留很久的垃圾。乙学校校内几乎见不到垃圾,校内建筑上也没有涂写痕迹,路旁有极少数掉落的花瓣和树叶。学校整体建筑设施较新。两所学校有共同点:学生人数和层级十分相近,校园内垃圾桶很少放置垃圾桶,校园内树木众多。经分析两所学校差别的原因:一是甲学校能明显看到以往遗留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而且日积月累。这种现象给学生造成垃圾可以在此随意扔的错觉导致垃圾积少成多。“破窗效应”是第1个人在此丢垃圾没有及时制止和清理,第2个3个……人潜意识认为垃圾可以在此乱扔,这种现象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控制,其他地方的垃圾也逐渐出现并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破窗效应”概述
“破窗效应”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于1982年提出。理论指出:如果放任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存在,会诱导他人仿效,并可能出现变本加厉情况。例如:一条人行道上有少许垃圾纸屑没有被及时清理,就会误导他人这里可以丢垃圾,一片片垃圾堆积就会出现垃圾堆或满地垃圾现象,随后人们逐渐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这里;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分析雷峰塔倒塌的原因:当地人迷信的认为将塔里的砖带回家中,能保佑家人逢凶化吉、事事平安顺意。第一个人将雷峰塔缺口处的砖拿回家,第二个人三个…大家认为别人能拿自己也能拿,雷峰塔缺口越来越大,最终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后来雷峰塔被重建)。
二、引发垃圾乱扔的因素
乱扔垃圾习惯对个人和社会都不利,要解决就需要我们从源头探索诱发小习惯的因素找到解决办法。诱发因素:1.领导层对小问题的不重视。学校管理、老师、学生本人不重视乱扔垃圾行为的弊端,只注重能明显看到的垃圾;对学生乱扔垃圾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认为不影响学习和生活都是小事。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行为的体现。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只盯着社会的阴暗面,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问题,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第一扇“破窗”。2.辖区卫生无人管理,垃圾清理不及时。学校各区域没有或专岗保洁员配备不足,或者长时间未对辖区环境进行清理和监管。第一片垃圾的产生,没人管理紧接着就有第二片、三片垃圾的产生,“破窗效应”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果及时对辖区环境进行清理和监管就能遏制“破窗效应”的扩散。3.学生环保意识弱,集体责任感不强。一个有强烈集体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只顾自己的方便,以损害城市和学校的美化环境、破坏别人劳动成果为代价。会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会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4.学生以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没什么大事”“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无理的辩解道并不能改变错误行为的本质,别人的错误更不是证明自己的无错。从幼儿园到大学耳熟能详的道理仍不能做到自律,不是不明是非而是少数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对周围人和事缺乏感恩之心。干净地面上丢的第一片垃圾,崭新建筑上涂的第一筆,这些都是破坏的“第一扇窗”。
三、应对措施
作为高校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培养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自我提升:
(一)学校注重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乱扔垃圾引发“破窗效应”的现象,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高度警觉那些偶然、个别、轻微的“小问题”才能守好“第一扇窗”。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应走近学生生活,课下与学生成为朋友,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纠正;家长对学生乱丢乱放的习惯加强教育监督和提醒;学生自己要从意识层面认识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危害,做到高度自律,同时以正能量的形象尽可能影响身边更多人。
(二)加大惩罚力度,环保作为主流文化宣传。学校注重培养在校生大局意识,将相关条款列入学生素质考核项明确考核积分,对屡次不改的学生加大惩罚力度。加大学生试错成本,通过惩罚使学生意识到屡次犯错后果的严重性。学生要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步入职场和适应社会做准备。格力集团员工乱扔垃圾、并提议增加集团内部垃圾桶时。董事长董明珠回应:绝不增加垃圾桶,一旦发现乱扔垃圾立即开除。公司乱扔垃圾的制度建立并宣布以后,集团内部乱扔垃圾的现象立即得到遏制。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和行为经济。“破窗效应”启示我们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促成大事。 (三)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榜样形象
高等学校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校内可利用校园广播、制作宣传展板比赛、主题班会、班级主题故事、开设劳动教育课等方式加以宣传;在校外可开展公益环保活动捡拾区域内垃圾、帮助敬老院去除花园杂草、评选环保达人等方式进行公益宣传。校团委组织环保达人相关评选大型活动,对环保宣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力宣传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形式,培养同学环保意识,倡导更多人积极加入环保工作,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榜样,以榜样力量影响更多人。
(四)学校设岗设专员维护环境,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学校设置专门岗位并明确责任区域,由保洁员对指定区域进行每天、没周不定期检查和清洁。发现有垃圾立即清理,将“破窗效应”苗头消灭在源头。同时学生应培养主人翁意识,每个学生属于学校这个大家庭,学校这个大家庭属于学校每个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发现垃圾主动、及时清理,对乱扔垃圾的同学及时进行劝导和监督。保证不做第1个打破窗户的人,而做成为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四、结束语
乱扔垃圾是“小事”,但每个人都乱扔垃圾就是学校及社会的“大事”;让一个地方保持干净1-2天是“小事”,但养成习惯、让所到之处保持整洁干净是“大事”;学生在校的一个习惯养成是“小事”,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在生活中依旧坚持就是“大事”;保持自身良好习惯是“小事”,通过自己言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保持好习惯是“大事”;“小事”和“大事”都在于以小见到。做人如此,处事亦如此。高校学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希望,应该主动担起环保的责任,用言行影响身边更多人。只有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不乱扔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人们的习惯,才能共同维护我们的祖国和家园,让乱扔垃圾的现象远离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破窗效应”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作者:董大钊 吕杰 尹会听,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
2.《大学生乱扔垃圾现象分析》来源:百度文库2020年3月
3.《破窗效应案例》作者:未知,来源:百度文库,2019年3月
4.《立德树人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贯穿》作者:郭欣慧、王彤,來源:《陕西教育》(高教),2021年4月
作者简介:杨盼盼(1990年7月-),女,研究实习员,大学本科,汉族,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