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笔,大处生花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就是一门艺术,要让这门艺术课堂生根开花不是易事,本篇文章从张扬个性、精巧构思、精辟表述三个方面浅谈这门艺术什锦的妙处,以求抛砖引玉,不断发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智慧,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个性;构思;表述
  飞鸿过也,弄月吟风总不休,语文教学无昼夜。语文教学的课堂智慧忽左忽右,忽东忽西,不一而足,如今,顿悟,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了不逊张扬个性、巧解精巧构思、善用精辟表述这三个方面,方能做到从小处着笔,在大处生花。
  一、不逊张扬个性
  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是中国的语文教学,我们应该站在自孔子以来的无数先师的宽阔肩膀上去开拓发展今天的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必备的素质: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张巧嘴,一肚子学问。而后致力于让学生练出一笔好字,写出一手好文章,练就一张灵巧嘴巴,积累一肚子学问的本土工作,不能延误。
  但是仅仅有这些,仍然不够,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教学个性,就没有课堂的生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动的根本在于张扬教学个性,正如一个艺术家,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用乐器奏出优美旋律的人,还应该有艺术家的眼光、艺术家的胸怀和艺术家的情操。这样说来,个性的培养就显得不简单。在所有的投入中,重要的是,你给了他更重要的情感、智力、道德和审美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他的人格锻造、涅槃而努力。所以,对于由于学生提问导致没有按原定教学设计进行的课堂,我们不必感到沮丧,相反,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巧运精巧构思
  怎么巧用招数,促进动态生成,成为我们时下要讨论的一个议题。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情感反差
  课堂凭什么让学生难忘,在脑海里留下痕迹,跌宕起伏,让观课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震撼,就是要运用情感反差。
  小学课文里《白鹅》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课堂上,我不断追问:“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如何看出了它是只高傲的白鹅?”“它和我们生活中的鸡鸭有什么不同?”请学生们用线条在文章中划出相关描写白鹅高傲的神态(表情)、动作(步态)、语言(叫声),整体感知白鹅的形象,同时让学生表演,对比出与鸡鸭的截然不同。这迎合了学生心理,凸显了强烈的情感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2.适时反弹琵琶
  琵琶按常规是抱在胸前弹奏的,换到反方向去弹奏,这是一种艺术。反弹琵琶既可以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多角度考量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兴趣。
  一次公开课我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有的学生思维活跃,也课后做了些功夫,说:“老师,这篇文章其实改为《母爱和父爱》更能点明中心大意。”此议一出,全场哗然。等学生安静下来,我反问学生:“写文章标题应该吸引人还是让人看了标题后觉得平淡无奇失去探索的兴趣。”这一反问使得学生反思,最后还是确定原题好。教师帮学生找到质疑时的错误症结,把琵琶反弹弹响了,逆向思维,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了疑难,让学生顺着有裨益的思维去思辨,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三、善用精辟表述
  精辟表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书就是要“声发于情,意富于情,理融于情”。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当教师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学生立刻就会被其磁场所吸引、所感染,受到情绪辐射。
  比如,讲到《秋天的图画》这篇描写秋天的美景文章,教师就要力图用饱满的情感,丰富的魅力去营造一个天高云淡、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等一系列的秋天景象。以言感人,以情动人,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如同歌唱家、作家一般,将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高潮,带入一个又一个情境,让潜藏的情感如同细流,汩汩长流;如同江海,滔滔不绝;如同妙音,阵阵入耳,将一堂课上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和一篇优美的散文。
  2.语言
  正如西方心理学家统计:语言是教师言传身教、上好一堂课的工具,是教师过河的船和桥。教师不宜用晦涩难懂、含糊其辞的语言教授学生,用废话空话充斥课堂浪费时间,语言要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3.方法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任何事情无一不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语文课堂的教学智慧在于出落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花拳绣腿、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蒋敦鑫.东斋论语—一个教师50年的阅历和思考[M].南昌:江西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省攸县桃水镇桃水完全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堂群文阅读语文课,如果没有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难以实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目标。因此,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精妙教学设计;群文阅读;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06  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
摘 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实践操作,阐述了其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
摘 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只有用心去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他们,才能探索出更加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让幼儿的成长更加快乐。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展示;真情陪伴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31  作者简介:王春艳(1982—),女,甘肃秦安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幼儿语言及初中数学教
一、前言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师向专业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的新要求。而要促使教师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育专家,其根本就在于正确引领教师在持续、有效的自觉反思中走专业自主发展之路。  二、教师反思能力在教师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成长的动力来源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界的支持和影响,即出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的规范、期望和要求,而对教师进行有计
摘 要: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和内心真实需求的条件下,才会变得鲜活而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道德体验,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基于以上认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遵循事物阶梯式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情感态度,探索出“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树德立品”的“进益德育”三阶梯模式,从而在方法上避免了教育者一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促进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教育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关注核心素养来加强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学校管理;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因为核心素养是学校
摘 要:高中学生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段,再加上当代高中学生所处的特殊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们的多样性格,提升了教师对学生教育评价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必须探求评价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那么再难的事也会得到妥善解决。  关键词:高中生;评价方法;情绪  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现在的高中学生多为“00后”,他们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
文章的主旨就像“人的心灵”,文章的线索、结构、语言就像人的血液、骨架和皮肉,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好的题目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一种往下读的冲动。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看报纸、杂志、文集时,都喜欢先看题目。说白了,就是想先看这本书中哪篇文章的题目最吸引人,然后决定看哪一篇。  由此可见,一篇文章拥有一个好的题目非常重要。“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皮皮鲁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61-02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这两大核心概念融入数学思维的培养中,明确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建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此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但这仅仅是停留在直观形象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对于空间观念
摘 要:2016年高考,广东开始启用全国卷,研究新题型成为一线教师的热点话题。为了帮助广东省广州市美术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美术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七选五”解题思路,笔者设计了本节基于语篇理论的解题技巧课。  关键词:美术类高中;语篇理论;“七选五”;高效解题技巧  我校为美术类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语篇意识。笔者任教高二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此题型,对它不熟悉,表现出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