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儿童节也定在了6月1日。那么在这之前,中国又有过哪些“儿童节”呢?神秘的紫禁城里的孩子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呢?
从无节日到有节日
翻阅古籍史书,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其实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专门的儿童节的。不过在某些特定的節日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活动内容,儿童们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过节形式,有些节日的活动内容也更偏重于少年儿童。
比如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据《论语.先进篇》描述不难看出,在庆祝节日的人群中,最开心的莫过于“童子”了。他们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风筝……把这个节日过得不亦乐乎。
再比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古代则是所谓的男童节,这一天有很多的风俗与儿童有关系。孩子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掺了红枣的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而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寓意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另外,端午节举办热闹的龙舟赛,也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儿童团的建立让孩子有了自己的节日—4月4日儿童节。据老儿童团员回忆说,儿童节这天,县里、区里都要组织活动,开大会。有时举行唱歌比赛、有时组织操练,几个村的儿童团还比赛,看谁歌唱得好、操练得整齐,得了优胜还有铅笔等奖品。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定每年6月1日为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日期统一。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这一天,5000名儿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苏联、朝鲜等国家的小朋友和母亲们,也应邀出席了联欢会。从此,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庆祝少年儿童的节日。
从王子到公主
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着一幅《清宣宗行乐图》,画中描绘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道光皇帝坐在凉亭里、神态悠然,两名皇子握毛笔构思画作,另外看起来年龄较小的三位皇子正在放风筝,不远处的桃树下,两位公主寿安和寿恩亭亭玉立。
但其实画中惬意的场景并不能经常出现在皇子公主们的生活中。清宫内对皇子的生活学习要求十分严苛,可谓“魔鬼训练”。皇子们一出生就要与母亲分离,只有规定的日子才可以见面。且清朝信奉“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就这样经常“饥肠辘辘”的皇子们6岁还要开始读书学习,且每天学习的时间很漫长,按照现在的时间来说,早上5点开始,一直要读到下午4点,每天大概要学习10个小时以上,而且一年只有5天假。这5天分别是:春节、端午、中秋、万寿(皇帝生日)、自己的生日。这样的童年时光,实在和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
不过也有例外,清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的童年时光就受尽宠爱,不仅被破格册封为“固伦”享受皇后嫡出女儿的待遇,而且据昭梿《啸亭续录》记载,乾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固伦和孝公主“性刚毅,能弯刀弓,少尝男装随上狡猎,射鹿丽黾,上大喜,赏赐优厚”。
但例外总是少数,总的来说大部分皇子公主的生活远不如现在的孩子们幸福。
从古代玩具到现代玩具
童年,自然少不了玩具相伴。
从自制弹弓、玻璃弹球,到四驱车、小霸王学习机,再到如今的乐高、智能学习机器人,玩具的“进化”之路不断继续,让人目不暇接。现代儿童的玩具如此繁多,一定会比古代儿童的玩具更有意思吗?其实,古时儿童的玩具五花八门、设计奇妙,很多都流传到了今天。
在故宫的静怡轩里,保存着许多清宫孩子的玩具,小纺车、蒙古象棋、益智穿线板等等。其中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的玩法类似,据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万秀峰介绍:“蒙古象棋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进孩子的军事知识。”而益智穿线板则是锻炼几何思维的玩具。
由此可见,“益智类”玩具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流行开来。其中知名的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等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这些对于人们来说已不仅是一种玩具,还成为智慧的象征。
古人制作玩具的智慧之光,也同样影响着当今中国的玩具产业。作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玩具产业发展迅猛,人们出国游玩买回来的玩具或许标注着“中国制造”。不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许多行业都受到冲击,中国玩具产业也不例外。除却玩具出口受较大影响外,2020年1、2月份国内玩具销售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不过进入3月之后,随着疫情得以进一步控制,玩具行业开始逐步复苏:线下玩具店随着商场营业时间的恢复而重新开门迎客,线上玩具店也随着物流的恢复而销量大增。同时由于孩子长时间宅家学习,家长更青睐购买动手与动脑类的玩具,许多玩具企业也抓住了家长的这一需求顺势推出了许多寓教于乐的玩具单品,销售额不降反增。
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但相信在2020年这个有些特殊的儿童节里,孩子们依然能收获许多心爱的玩具。
从无节日到有节日
翻阅古籍史书,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其实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专门的儿童节的。不过在某些特定的節日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活动内容,儿童们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过节形式,有些节日的活动内容也更偏重于少年儿童。
比如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据《论语.先进篇》描述不难看出,在庆祝节日的人群中,最开心的莫过于“童子”了。他们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风筝……把这个节日过得不亦乐乎。
再比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古代则是所谓的男童节,这一天有很多的风俗与儿童有关系。孩子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掺了红枣的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而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寓意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另外,端午节举办热闹的龙舟赛,也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儿童团的建立让孩子有了自己的节日—4月4日儿童节。据老儿童团员回忆说,儿童节这天,县里、区里都要组织活动,开大会。有时举行唱歌比赛、有时组织操练,几个村的儿童团还比赛,看谁歌唱得好、操练得整齐,得了优胜还有铅笔等奖品。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定每年6月1日为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日期统一。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这一天,5000名儿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苏联、朝鲜等国家的小朋友和母亲们,也应邀出席了联欢会。从此,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庆祝少年儿童的节日。
从王子到公主
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着一幅《清宣宗行乐图》,画中描绘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道光皇帝坐在凉亭里、神态悠然,两名皇子握毛笔构思画作,另外看起来年龄较小的三位皇子正在放风筝,不远处的桃树下,两位公主寿安和寿恩亭亭玉立。
但其实画中惬意的场景并不能经常出现在皇子公主们的生活中。清宫内对皇子的生活学习要求十分严苛,可谓“魔鬼训练”。皇子们一出生就要与母亲分离,只有规定的日子才可以见面。且清朝信奉“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就这样经常“饥肠辘辘”的皇子们6岁还要开始读书学习,且每天学习的时间很漫长,按照现在的时间来说,早上5点开始,一直要读到下午4点,每天大概要学习10个小时以上,而且一年只有5天假。这5天分别是:春节、端午、中秋、万寿(皇帝生日)、自己的生日。这样的童年时光,实在和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
不过也有例外,清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的童年时光就受尽宠爱,不仅被破格册封为“固伦”享受皇后嫡出女儿的待遇,而且据昭梿《啸亭续录》记载,乾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固伦和孝公主“性刚毅,能弯刀弓,少尝男装随上狡猎,射鹿丽黾,上大喜,赏赐优厚”。
但例外总是少数,总的来说大部分皇子公主的生活远不如现在的孩子们幸福。
从古代玩具到现代玩具
童年,自然少不了玩具相伴。
从自制弹弓、玻璃弹球,到四驱车、小霸王学习机,再到如今的乐高、智能学习机器人,玩具的“进化”之路不断继续,让人目不暇接。现代儿童的玩具如此繁多,一定会比古代儿童的玩具更有意思吗?其实,古时儿童的玩具五花八门、设计奇妙,很多都流传到了今天。
在故宫的静怡轩里,保存着许多清宫孩子的玩具,小纺车、蒙古象棋、益智穿线板等等。其中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的玩法类似,据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万秀峰介绍:“蒙古象棋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进孩子的军事知识。”而益智穿线板则是锻炼几何思维的玩具。
由此可见,“益智类”玩具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流行开来。其中知名的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等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这些对于人们来说已不仅是一种玩具,还成为智慧的象征。
古人制作玩具的智慧之光,也同样影响着当今中国的玩具产业。作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玩具产业发展迅猛,人们出国游玩买回来的玩具或许标注着“中国制造”。不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许多行业都受到冲击,中国玩具产业也不例外。除却玩具出口受较大影响外,2020年1、2月份国内玩具销售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不过进入3月之后,随着疫情得以进一步控制,玩具行业开始逐步复苏:线下玩具店随着商场营业时间的恢复而重新开门迎客,线上玩具店也随着物流的恢复而销量大增。同时由于孩子长时间宅家学习,家长更青睐购买动手与动脑类的玩具,许多玩具企业也抓住了家长的这一需求顺势推出了许多寓教于乐的玩具单品,销售额不降反增。
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但相信在2020年这个有些特殊的儿童节里,孩子们依然能收获许多心爱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