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活动课即历史学习与探究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在新教材中占有相当比例,约占学期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基本没上过主题活动课,即使有时上,往往也不知如何上;甚至有教师从应试角度出发,认为活动课不是中考内容,往往忽略而过,以省下时间重点学习历史基础知识;还有教师认为活动课对于歷史教学可有可无,并无多大必要。
历史活动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虽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活动课的教学。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作用和意义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 活动课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侧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且形式单一,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课往往理解为只要“上课听听、下课背背”,可以应付考试即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历史活动课以“活动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分组活动,可以自主阅读、搜集资料,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进行分组竞赛并予当场评比;还可以编演历史剧、进行角色对话表演等,形式不一而足。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往往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要把教师的个人思想或已有的定论强加给学生,要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其展开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例如,在上完《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后,在接下来的活动课上可以给学生这样一道研讨题目:假如郑和遇见哥伦布,历史又将如何演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的时空,发散其思维,大胆地猜想。
三、活动课有利于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指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能够从书本中去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获取到这些知识后,要学会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和分析处理, 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关于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这节活动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选择在画中有所表现的有关宋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如各行各业的人物的服饰、神态、活动,建筑的样式、集市场景、运输工具等,并围绕自己的主题收集相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实物等,了解宋代的社会与风俗,从而培养获取、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
四、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历史理解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化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课堂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历史活动课恰恰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它更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性,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这些都是传统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立,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并提供了进行历史学习与探究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步骤,让学生可以循着这些思路和步骤走进历史、探寻历史。
在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同时,还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五、 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活动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共同查阅、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文献等,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要鼓励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友好相处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尽可能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必然会更加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不但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上好历史活动课,而且要想方设法使其开展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学)
历史活动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虽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活动课的教学。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作用和意义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 活动课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侧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且形式单一,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课往往理解为只要“上课听听、下课背背”,可以应付考试即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历史活动课以“活动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分组活动,可以自主阅读、搜集资料,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进行分组竞赛并予当场评比;还可以编演历史剧、进行角色对话表演等,形式不一而足。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往往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要把教师的个人思想或已有的定论强加给学生,要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其展开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例如,在上完《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后,在接下来的活动课上可以给学生这样一道研讨题目:假如郑和遇见哥伦布,历史又将如何演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的时空,发散其思维,大胆地猜想。
三、活动课有利于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指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能够从书本中去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获取到这些知识后,要学会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和分析处理, 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关于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这节活动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选择在画中有所表现的有关宋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如各行各业的人物的服饰、神态、活动,建筑的样式、集市场景、运输工具等,并围绕自己的主题收集相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实物等,了解宋代的社会与风俗,从而培养获取、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
四、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历史理解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化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课堂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历史活动课恰恰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它更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性,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这些都是传统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立,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并提供了进行历史学习与探究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步骤,让学生可以循着这些思路和步骤走进历史、探寻历史。
在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同时,还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五、 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活动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共同查阅、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文献等,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要鼓励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友好相处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尽可能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必然会更加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不但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上好历史活动课,而且要想方设法使其开展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