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模态教学强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语言学习,多模态运用到听力课堂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阐释了多媒体和多模态的联系,探讨了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多媒体听力课堂的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听力 多模态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听力历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之一。学生在听力课堂上的表现较之于在读写课堂上的表现相差甚远。听力课堂作为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来源,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往往采取放“录音——做题——对答案”这種教学模式,这种方式用来应付听力考试似乎没有争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听力老师发现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以听力课本为主的听力教学的深度局限在表面,限制了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特别是学生的反馈不尽如意,学生在这样的听力课堂上感到疲倦乏味,提不起兴趣,听力课堂鲜有师生互动,教师满堂灌,教学效果不理想、效率不高。
听力教材上的材料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学生储备运用知识只是单纯的通过“听”这种形式,没有其它模态的输入辅助,大大降低对知识的了解和吸收。同样单一的语言输入方式让学生在语言方面特别是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的习得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对听力内容的把握,造成听力认知上的障碍。听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在“听”这个单一的模态上,对材料的理解期望过高,或者过于怀疑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而放松听力注意力,又或是精神过度紧张,两种状态皆阻碍听力学习。由此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不能切合地适应现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尽管英语听力课堂具有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师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透彻地讲解清楚,但却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一旦课程结束,学习活动也相应地停滞,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自觉提高学习以期英语听力水平。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质量,英语教学要改变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听力训练的中心,引入多媒体、利用现代化科技促进听力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大信息量的学习平台。
二、多媒体与多模态话语分析
媒体和模态都是文化的产物,但是两者又不尽相同。模态是符号,而媒体是符号传递的手段。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媒介来感知这个世界时有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称作模态。由此可见,模态是用某种媒体表达信息的特殊方式,媒体是表达信息的物理工具。单媒介称作单媒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介称作多媒体。使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做单模态,如使用听觉模态收听新闻广播,使用视觉模态进行阅读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官相互作用称作多模态,比如使用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观看电视转播等。多模态话语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语言表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使用多种感官交流的模式,通过语言、声音、表情、图像、肢体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听力学习。Holsonova (1999)指出,我们每天在报纸、杂志、广告、招贴画、故事书、教科书、活页文选、百科全书、说明书、计算机界面、甚至在我们相互交往时都离不开多模态。
媒体和模态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前者是语言交际所使用的技术,后者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模态是抽象的,媒体是将抽象的模态的具体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技术和话语的关系。作为物质的媒体经过大小团体社会的变形改造,成为满足不同需要的意义资源,这就是模态,模态具有社会性和排他性,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形态。各种模态之间往往是交替使用的,同时存在并作用于信息传递的语境下。采用某一种媒体可以表达不同的信息,同样的模式可以由不同的媒体来表达。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纯文字为单媒体,配上图片或表格等为多媒体。我们通过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媒介来进行听力、课件等展示教学过程。用一种感官去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单模态的学习,同理,多种感官同时作用的学习过程就是多模态学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时以多媒体为媒介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的情况非常多。例如听力课堂上在语音室播放听力材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屏幕上的视频画面,用耳朵听录音或图像发出的声音。恰当的模态转换能够内化知识,有利于增强内容记忆的持久性。
三、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英语听力课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刺激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多模态教学涉及到的多元媒介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刺激学生联想,开阔思维。在多模态环境下,通过多种感官获得多模态形式存在的语言符号之间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且加深印象,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多模态教学条件下,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即兴表演等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输入输出转化和多模态学习的相互转化。多模态教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增多,师生角色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展示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减少了学生听力过程中产生的烦躁心理,给学生营造了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任务的兴趣,降低学生在听时可能产生的紧张感,提高听力的质量。多模态听力教学调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认为,成功的二语习得产生的条件是必须具备大量的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反之,就不会产生语言习得。而多模态教学法多渠道、多感官的特点恰好就能够满足大量的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辅助的多模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3]Holsanova J.Olika perspektive pa sprak,bild och deras samspel Metodologiska reflexioner(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Inger Haska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听力 多模态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听力历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之一。学生在听力课堂上的表现较之于在读写课堂上的表现相差甚远。听力课堂作为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来源,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往往采取放“录音——做题——对答案”这種教学模式,这种方式用来应付听力考试似乎没有争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听力老师发现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以听力课本为主的听力教学的深度局限在表面,限制了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特别是学生的反馈不尽如意,学生在这样的听力课堂上感到疲倦乏味,提不起兴趣,听力课堂鲜有师生互动,教师满堂灌,教学效果不理想、效率不高。
听力教材上的材料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学生储备运用知识只是单纯的通过“听”这种形式,没有其它模态的输入辅助,大大降低对知识的了解和吸收。同样单一的语言输入方式让学生在语言方面特别是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的习得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对听力内容的把握,造成听力认知上的障碍。听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在“听”这个单一的模态上,对材料的理解期望过高,或者过于怀疑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而放松听力注意力,又或是精神过度紧张,两种状态皆阻碍听力学习。由此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不能切合地适应现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尽管英语听力课堂具有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师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透彻地讲解清楚,但却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一旦课程结束,学习活动也相应地停滞,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自觉提高学习以期英语听力水平。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质量,英语教学要改变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听力训练的中心,引入多媒体、利用现代化科技促进听力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大信息量的学习平台。
二、多媒体与多模态话语分析
媒体和模态都是文化的产物,但是两者又不尽相同。模态是符号,而媒体是符号传递的手段。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媒介来感知这个世界时有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称作模态。由此可见,模态是用某种媒体表达信息的特殊方式,媒体是表达信息的物理工具。单媒介称作单媒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介称作多媒体。使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做单模态,如使用听觉模态收听新闻广播,使用视觉模态进行阅读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官相互作用称作多模态,比如使用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观看电视转播等。多模态话语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语言表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使用多种感官交流的模式,通过语言、声音、表情、图像、肢体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听力学习。Holsonova (1999)指出,我们每天在报纸、杂志、广告、招贴画、故事书、教科书、活页文选、百科全书、说明书、计算机界面、甚至在我们相互交往时都离不开多模态。
媒体和模态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前者是语言交际所使用的技术,后者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模态是抽象的,媒体是将抽象的模态的具体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技术和话语的关系。作为物质的媒体经过大小团体社会的变形改造,成为满足不同需要的意义资源,这就是模态,模态具有社会性和排他性,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形态。各种模态之间往往是交替使用的,同时存在并作用于信息传递的语境下。采用某一种媒体可以表达不同的信息,同样的模式可以由不同的媒体来表达。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纯文字为单媒体,配上图片或表格等为多媒体。我们通过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媒介来进行听力、课件等展示教学过程。用一种感官去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单模态的学习,同理,多种感官同时作用的学习过程就是多模态学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时以多媒体为媒介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的情况非常多。例如听力课堂上在语音室播放听力材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屏幕上的视频画面,用耳朵听录音或图像发出的声音。恰当的模态转换能够内化知识,有利于增强内容记忆的持久性。
三、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英语听力课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刺激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多模态教学涉及到的多元媒介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刺激学生联想,开阔思维。在多模态环境下,通过多种感官获得多模态形式存在的语言符号之间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且加深印象,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多模态教学条件下,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即兴表演等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输入输出转化和多模态学习的相互转化。多模态教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增多,师生角色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展示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减少了学生听力过程中产生的烦躁心理,给学生营造了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任务的兴趣,降低学生在听时可能产生的紧张感,提高听力的质量。多模态听力教学调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认为,成功的二语习得产生的条件是必须具备大量的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反之,就不会产生语言习得。而多模态教学法多渠道、多感官的特点恰好就能够满足大量的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辅助的多模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3]Holsanova J.Olika perspektive pa sprak,bild och deras samspel Metodologiska reflexioner(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Inger Ha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