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执用两个事情来说自己,一是爱酒,“不是借酒消愁,是真的喜欢喝,因为自己多虑,清醒的时候几乎每一秒都会想事儿,喝了酒,能放空能放松,还能有灵感。”一是爱写,“曾经都是最好的学生,上最好的学校,高中开始,迷恋读书写作,功课全放下了,拿到高考成绩,我爸特别吃惊,他一直以为我是能上北大的,高中三年的成绩变化,我和我妈都没有告诉他,因为我妈觉得,只要喜欢,坚持,男人就可以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上走下去。他对我的自信超出了我对自己的自信”。
郑执的父亲在东北是大哥一般的糙爷们儿,郑执羡慕父亲身上那种自己不具备的气度,但父亲因为自己读书少,觉得儿子或许瞧不起他。他们一直欠缺交流,保持距离,直到父亲去世,他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也后悔有很多话没有说出口。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在这种背景音下完成了写作,悲伤一直都有,但学会隐藏,才是真的成长。
Q&A
我相信死亡不是一个终结点
Q:为什么要用悲伤这个主题?
A:悲伤在人生当中不会因为你年轻或者不年轻就跟你擦肩而过,就有这种感觉。其实小时候可能还不懂这两个字的时候你就会有悲伤的情绪,当大了会慢慢发现什么东西是悲伤的,而且悲伤和快乐是对等的情绪,有此就有彼。
Q:提到悲伤,一下子就能让你想起来的,基于你个人的,是什么事情呢?
A:小的时候,我父亲经常出差,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会有失落的感觉,我大二那年,父亲过世,于是有了很具象的悲伤。其实,悲伤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Q:提到的都是父亲,他对你影响还是很大的?
A:这本书里有两篇我自己最喜欢的文章,都是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我和父亲性格差异挺大的,他在我身边那些年我俩几乎不交流,即使再开明的父母,性格再像的父母,也总有一个在扮演跟你更亲近的那个角色,一个是扮演跟你距离稍远的,这和爱不爱没关系。好像异性之间,爸爸跟女儿,妈妈跟儿子,相对来说沟通更容易一些。父亲去世后,我承担了家里几乎全部的男性责任。
Q:回到作品,透过悲伤的情绪,你想塑造和表达的是什么?
A:是成长,小的时候不开心就会哭,就会表达,那是你不成熟的阶段,成熟之后就会隐藏。在人生的某一刻,你突然变了,意识到真的悲伤是说不出来的,是欲哭无泪的,那一刻你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一定是生命中有一些事推动你,让你被迫变成这样,它没有好没有坏,就是你一定要跨过的阶段。
Q:在面对死亡时,我们还是会有这个情绪,你怎么看见待死亡?
A:我从很小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了。我相信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结点,跟你最亲近的人过世的时候,等于是你活著的时候最接近死亡的一刻,那你就会认识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我父亲没了以后,其实对我还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这个积极的意思就是我认识到人生太短暂,比我想象的还短暂,我之后做很多事,做很多决定,会更决绝,更抓紧时间,然后更无所顾忌,那是我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突变,逼迫我自己在成长。如果不好的事情注定要发生,其实它早来一点比晚来一点,对你可能更幸运,你多了几年面对这种不好的事的经验,后几年会更容易一些。 在父亲过世那段时间家里也经历了其他一些重大的问题,我妈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后来遇到不顺的事,我妈就说“有死人事儿大吗”,然后说“没有,没死人”,那她就说“那就没事儿”,只要人还好好地活着,什么事都不是大事。
如果成名太早,会把我毁了
Q:那这本书大概写了多久呢?
A:这是我的第四本书,也是我的第一本短文集,我是写长篇小说出身的,以前写小说是以虚构为主,是你对文学的追求,对文学想法的表达。父亲过世之后的经历,让我感到光写小说不够,以前是在挖掘身边的人,这次是挖掘自己,陆续写了两年,现在也没有停。
Q:说到你,大家可能会说青年作家,不一定会说青春作家。
A:有些作家只写一种类型,比如只写关于青春或者年轻人的爱情,而我最初的定位就是想做纯文学,一直走纯文学路线。
Q:为什么选一条费力还不一定讨巧的路?
A:十九岁出书时,我挺得意地觉得自己马上要火了,结果之后的几年印证了是我想太多。这的确实一条不太容易的路,但也是好事。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但我觉得要分人,以我当年的个性,如果真的让我太早成名,会把自己毁了,特别轻狂浮躁,经历的事儿也少。这几年会平和很多,毕竟写了快十年,不可能再去转型写青春文学,这本书的很多文章也给了我很多契机,短阅读适合大家的阅读习惯,也对增加知名度有不少帮助。不过,短篇不一定非要是鸡汤,纯文学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样可以写好。
Q:你的好的标准是什么?
A:我欣赏像村上春树那样的作者,保持喜欢文学的初心,以纯文学的态度写作,并且还能够畅销。以我年轻的视角跟笔触,用纯文学的态度,挖掘内容,我相信也可以好看啊,因为我写的也是大家经历的时代,既不要故作深邃,也不要鸡汤式的大白话。把生活中通俗的事情,用文学的技巧包装,才是一个作家工作的意义。
Q:讲讲你的阅读启蒙吧?
A:我人生中第一本完整读完并喜欢的书是《聊斋志异》,那会儿六、七岁。聊斋很好读,我们家有精装版的,小时候看电视剧就对聊斋有印象,再加上我家在东北,是闯关东的后代,我姥姥就是山东农民,不识字,但讲的故事全是山东那种怪力乱神的故事,受这启蒙,就对这个书特别感兴趣。导致长大以后喜欢看日本文学,也是其中鬼怪类型的书。
真正吸引我的近代小说家,没有
Q:那大学时候读什么呢?
A:苏童、余华、贾平凹早年喜欢的作家出书我也会追,当代写纯文学的作家出书也会看,不过总体说来,大学看的电影比读的书多,我的学校是香港浸会大学,最好的系是电影系,突然接触了电影之后发现特别喜欢,然后狂看电影,那个时候就想,过两年可以写电影多好。后来慢慢意识到写小说跟写剧本完全是两回事,虽然都是写东西,完全是两个思维,两种表达方式,但两个我都喜欢。 Q:比如说呢,你认为最不同的点在哪儿?
A:写小说很自我,可以天马行空的表达。写剧本则是更注重大众表达的过程。我看电影写剧本都是走比较主流的路线,一定要让大众看懂,不要用晦涩的话,我个人不太喜欢小众,小众有小众的魅力,但是我个人是偏大众,好的东西应该是不排斥任何阶层,不排斥任何年龄的,每个人看到都能有共通的东西,所以这是我写剧本的一个态度。
Q:电影方面有没有让你景仰的某个巨匠?
A:我的偶像是李安。因为他就是这样的方式,从来不绕,不以晦涩的方式去讲故事,他的故事非常直白,而且,他理解西方人价值观的内核,但他本身骨子里还是东方人的价值观,他能用好莱坞的包装方式叙事方式,装中国人的东西,这就是我佩服他的地方。我还喜欢侯孝贤、杨德昌。陈凯歌早年的作品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度。
Q:所以你的读书之路从沈阳到香港再到台湾,还是喜欢东方文化多一些?
A:我其实是一个有文化自尊感的人,我对东方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是有自尊心的,我崇拜的东西很少是西方的,西方人当然有先进性,比如他们的电影技术领先我们,但是在文化内核上,还是要保持住自己的独特,不要总觉得写一本小说,或者拍一部电影去参加国外的评选,就觉得是拍给外国人看的,那你的文化是卑躬屈膝的。我们不需要去讨好谁。
Q:有没有哪个作家是你的文字英雄?
A:西方的我喜欢爱伦坡,东方近代的小说家,我还真没有特别喜欢的,但我喜欢诗人、特别潇洒不羁型的,比如李白。近两年我在学戏剧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田汉写的剧本,以前以为田汉只是写歌词,后来才发现他戏剧成就这么高,这两年我还听戏曲,也写一些戏曲剧本,也发现汤显祖写的剧本真是太牛了,完全不输于莎士比亚的,可能由于语言的关系,只流行于汉文化圈。他把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寫得美,词句美,剧情安排又吸引人,讲故事的方式又那么新颖,特别好。刚才我说中国近代小说家吸引我的还真没有,可能是他们受西方的影响太大了。我喜欢莫言老师,我帮他做的《红高粱》香港版的编辑,有过交流,他自己也承认,他们那一代人,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人影响很大,小说在我看来就三点嘛:结构、语言、思想内容,当你进入西方人的语境时,汉文字本身的美就体现不出来,所以我那么喜欢诗词就是因为诗词那个韵律是汉文化背景下独有的体现美的方式。这两年冯唐很红啊,之前的《不二》以一种半白话加半现代人加半北京话的方式在写,他一直说他在尝试语言的可能性,这一点我认同并敬佩。
Q: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遇到谁,跟他聊什么?
A:我想回到十几年前小孩子的时候,跟我父亲说话,因为穿越回去其实是成熟的心智,我会告诉他我们父子其实应该多交流,告诉他注意身体,少忙,告诉他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究竟想干什么,曾经他不支持我写作,都是沟通不够造成的。
编辑推荐
《飞鸟集》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 冯唐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冯唐说:“诗意不只是在翻译中失去的,诗意也可以是在翻译中增加的,仿佛酒倒进杯子。”《飞鸟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初版于1916年,收录了326首诗,包含泰戈尔孟加拉语短诗的英译文,以及访日时的即兴英文诗作。《飞鸟集》中的诗歌极其凝炼短小,描写对象多为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微小而简单的事物,但这些恰恰构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对这些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歌颂中,蕴含了泰戈尔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此次冯唐翻译《飞鸟集》最大的突破在于,冯唐的译本会尽全力押韵,改变以往《飞鸟集》略显寡淡的散文体,他认为诗歌应该押韵,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而在寻找押韵的过程中,冯唐越来越坚信,押韵是诗人最厉害的武器。
《阿弥陀佛么么哒》
大冰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阿弥陀佛么么哒,是一句祝福,一份善意。大冰2015年新书《阿弥陀佛么么哒》。12个不舍得读完的、暖心的、真实的江湖故事——或许会让你看到那些你永远无法去体会的生活,见识那些可能你永远都无法结交的人。故事中有弥足珍贵的亲情,有一诺千金的古风,有传奇到死的女人,有肝胆相照的男人,有为理想而千辛万苦,锲而不舍的草根;有心心相印、真心不渝的生死爱情……他们很平常,很渺小,甚至奔走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很强大、很执着、很坚韧,有爱亦有恨,敢爱亦敢恨。他们不曾被生活模糊了面目、扫荡了梦想,无论现在、过去或者未来,他们都是尘世的特立独行者,努力寻找着处世和入世间的平衡。他们在《阿弥陀佛么么哒》里,陪伴你,并温暖你,为你点亮前行路上的明灯。
《中华传统文化简明词典》
李行健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构成十分复杂,很早就有三教九流、九流十家之说。按照思想源流或哲学派别论,即有儒、道、佛、墨、农、名、法、兵、杂、阴阳、纵横等各家,其中儒家是主流,是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简明词典》主要选取儒家的重要人物、著作、学说、事件(也兼及其他各家),从人类文明的视野高度,吸收最新学术成果,进行重新梳理与甄别,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简明的新诠解,具有与时俱进、不拘成见的特色。例如“孔子”,仅用不足五百字,即全面阐述了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等,通篇以积极正面和充分肯定的态度予以褒美。以温润笔调取代冷峻文风,是这部词典的一个显著特色。
自己的书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这本书也许能让你长大,也许能让你提前感受那些你还不愿去面对的事情。让人明白心智成熟的路上,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如何跨过我们以为天塌下来的那些坎。 这本书记载了一些刻骨铭心的时刻,几乎每篇文章都有泪点,但看完怎么也哭不出来,从此明白了什么是悲而不伤。 先前你不明白,为什么人有时候要憋着不哭,会说反话,会言不由衷。 只是因为你还年轻,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像在演戏,一碰就惊天动地。当有天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将悲伤跟快乐平等看待,你便会更加敬畏人生。
郑执的父亲在东北是大哥一般的糙爷们儿,郑执羡慕父亲身上那种自己不具备的气度,但父亲因为自己读书少,觉得儿子或许瞧不起他。他们一直欠缺交流,保持距离,直到父亲去世,他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也后悔有很多话没有说出口。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在这种背景音下完成了写作,悲伤一直都有,但学会隐藏,才是真的成长。
Q&A
我相信死亡不是一个终结点
Q:为什么要用悲伤这个主题?
A:悲伤在人生当中不会因为你年轻或者不年轻就跟你擦肩而过,就有这种感觉。其实小时候可能还不懂这两个字的时候你就会有悲伤的情绪,当大了会慢慢发现什么东西是悲伤的,而且悲伤和快乐是对等的情绪,有此就有彼。
Q:提到悲伤,一下子就能让你想起来的,基于你个人的,是什么事情呢?
A:小的时候,我父亲经常出差,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会有失落的感觉,我大二那年,父亲过世,于是有了很具象的悲伤。其实,悲伤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Q:提到的都是父亲,他对你影响还是很大的?
A:这本书里有两篇我自己最喜欢的文章,都是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我和父亲性格差异挺大的,他在我身边那些年我俩几乎不交流,即使再开明的父母,性格再像的父母,也总有一个在扮演跟你更亲近的那个角色,一个是扮演跟你距离稍远的,这和爱不爱没关系。好像异性之间,爸爸跟女儿,妈妈跟儿子,相对来说沟通更容易一些。父亲去世后,我承担了家里几乎全部的男性责任。
Q:回到作品,透过悲伤的情绪,你想塑造和表达的是什么?
A:是成长,小的时候不开心就会哭,就会表达,那是你不成熟的阶段,成熟之后就会隐藏。在人生的某一刻,你突然变了,意识到真的悲伤是说不出来的,是欲哭无泪的,那一刻你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一定是生命中有一些事推动你,让你被迫变成这样,它没有好没有坏,就是你一定要跨过的阶段。
Q:在面对死亡时,我们还是会有这个情绪,你怎么看见待死亡?
A:我从很小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了。我相信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结点,跟你最亲近的人过世的时候,等于是你活著的时候最接近死亡的一刻,那你就会认识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我父亲没了以后,其实对我还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这个积极的意思就是我认识到人生太短暂,比我想象的还短暂,我之后做很多事,做很多决定,会更决绝,更抓紧时间,然后更无所顾忌,那是我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突变,逼迫我自己在成长。如果不好的事情注定要发生,其实它早来一点比晚来一点,对你可能更幸运,你多了几年面对这种不好的事的经验,后几年会更容易一些。 在父亲过世那段时间家里也经历了其他一些重大的问题,我妈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后来遇到不顺的事,我妈就说“有死人事儿大吗”,然后说“没有,没死人”,那她就说“那就没事儿”,只要人还好好地活着,什么事都不是大事。
如果成名太早,会把我毁了
Q:那这本书大概写了多久呢?
A:这是我的第四本书,也是我的第一本短文集,我是写长篇小说出身的,以前写小说是以虚构为主,是你对文学的追求,对文学想法的表达。父亲过世之后的经历,让我感到光写小说不够,以前是在挖掘身边的人,这次是挖掘自己,陆续写了两年,现在也没有停。
Q:说到你,大家可能会说青年作家,不一定会说青春作家。
A:有些作家只写一种类型,比如只写关于青春或者年轻人的爱情,而我最初的定位就是想做纯文学,一直走纯文学路线。
Q:为什么选一条费力还不一定讨巧的路?
A:十九岁出书时,我挺得意地觉得自己马上要火了,结果之后的几年印证了是我想太多。这的确实一条不太容易的路,但也是好事。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但我觉得要分人,以我当年的个性,如果真的让我太早成名,会把自己毁了,特别轻狂浮躁,经历的事儿也少。这几年会平和很多,毕竟写了快十年,不可能再去转型写青春文学,这本书的很多文章也给了我很多契机,短阅读适合大家的阅读习惯,也对增加知名度有不少帮助。不过,短篇不一定非要是鸡汤,纯文学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样可以写好。
Q:你的好的标准是什么?
A:我欣赏像村上春树那样的作者,保持喜欢文学的初心,以纯文学的态度写作,并且还能够畅销。以我年轻的视角跟笔触,用纯文学的态度,挖掘内容,我相信也可以好看啊,因为我写的也是大家经历的时代,既不要故作深邃,也不要鸡汤式的大白话。把生活中通俗的事情,用文学的技巧包装,才是一个作家工作的意义。
Q:讲讲你的阅读启蒙吧?
A:我人生中第一本完整读完并喜欢的书是《聊斋志异》,那会儿六、七岁。聊斋很好读,我们家有精装版的,小时候看电视剧就对聊斋有印象,再加上我家在东北,是闯关东的后代,我姥姥就是山东农民,不识字,但讲的故事全是山东那种怪力乱神的故事,受这启蒙,就对这个书特别感兴趣。导致长大以后喜欢看日本文学,也是其中鬼怪类型的书。
真正吸引我的近代小说家,没有
Q:那大学时候读什么呢?
A:苏童、余华、贾平凹早年喜欢的作家出书我也会追,当代写纯文学的作家出书也会看,不过总体说来,大学看的电影比读的书多,我的学校是香港浸会大学,最好的系是电影系,突然接触了电影之后发现特别喜欢,然后狂看电影,那个时候就想,过两年可以写电影多好。后来慢慢意识到写小说跟写剧本完全是两回事,虽然都是写东西,完全是两个思维,两种表达方式,但两个我都喜欢。 Q:比如说呢,你认为最不同的点在哪儿?
A:写小说很自我,可以天马行空的表达。写剧本则是更注重大众表达的过程。我看电影写剧本都是走比较主流的路线,一定要让大众看懂,不要用晦涩的话,我个人不太喜欢小众,小众有小众的魅力,但是我个人是偏大众,好的东西应该是不排斥任何阶层,不排斥任何年龄的,每个人看到都能有共通的东西,所以这是我写剧本的一个态度。
Q:电影方面有没有让你景仰的某个巨匠?
A:我的偶像是李安。因为他就是这样的方式,从来不绕,不以晦涩的方式去讲故事,他的故事非常直白,而且,他理解西方人价值观的内核,但他本身骨子里还是东方人的价值观,他能用好莱坞的包装方式叙事方式,装中国人的东西,这就是我佩服他的地方。我还喜欢侯孝贤、杨德昌。陈凯歌早年的作品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度。
Q:所以你的读书之路从沈阳到香港再到台湾,还是喜欢东方文化多一些?
A:我其实是一个有文化自尊感的人,我对东方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是有自尊心的,我崇拜的东西很少是西方的,西方人当然有先进性,比如他们的电影技术领先我们,但是在文化内核上,还是要保持住自己的独特,不要总觉得写一本小说,或者拍一部电影去参加国外的评选,就觉得是拍给外国人看的,那你的文化是卑躬屈膝的。我们不需要去讨好谁。
Q:有没有哪个作家是你的文字英雄?
A:西方的我喜欢爱伦坡,东方近代的小说家,我还真没有特别喜欢的,但我喜欢诗人、特别潇洒不羁型的,比如李白。近两年我在学戏剧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田汉写的剧本,以前以为田汉只是写歌词,后来才发现他戏剧成就这么高,这两年我还听戏曲,也写一些戏曲剧本,也发现汤显祖写的剧本真是太牛了,完全不输于莎士比亚的,可能由于语言的关系,只流行于汉文化圈。他把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寫得美,词句美,剧情安排又吸引人,讲故事的方式又那么新颖,特别好。刚才我说中国近代小说家吸引我的还真没有,可能是他们受西方的影响太大了。我喜欢莫言老师,我帮他做的《红高粱》香港版的编辑,有过交流,他自己也承认,他们那一代人,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人影响很大,小说在我看来就三点嘛:结构、语言、思想内容,当你进入西方人的语境时,汉文字本身的美就体现不出来,所以我那么喜欢诗词就是因为诗词那个韵律是汉文化背景下独有的体现美的方式。这两年冯唐很红啊,之前的《不二》以一种半白话加半现代人加半北京话的方式在写,他一直说他在尝试语言的可能性,这一点我认同并敬佩。
Q: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遇到谁,跟他聊什么?
A:我想回到十几年前小孩子的时候,跟我父亲说话,因为穿越回去其实是成熟的心智,我会告诉他我们父子其实应该多交流,告诉他注意身体,少忙,告诉他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究竟想干什么,曾经他不支持我写作,都是沟通不够造成的。
编辑推荐
《飞鸟集》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 冯唐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冯唐说:“诗意不只是在翻译中失去的,诗意也可以是在翻译中增加的,仿佛酒倒进杯子。”《飞鸟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初版于1916年,收录了326首诗,包含泰戈尔孟加拉语短诗的英译文,以及访日时的即兴英文诗作。《飞鸟集》中的诗歌极其凝炼短小,描写对象多为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微小而简单的事物,但这些恰恰构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对这些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歌颂中,蕴含了泰戈尔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此次冯唐翻译《飞鸟集》最大的突破在于,冯唐的译本会尽全力押韵,改变以往《飞鸟集》略显寡淡的散文体,他认为诗歌应该押韵,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而在寻找押韵的过程中,冯唐越来越坚信,押韵是诗人最厉害的武器。
《阿弥陀佛么么哒》
大冰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阿弥陀佛么么哒,是一句祝福,一份善意。大冰2015年新书《阿弥陀佛么么哒》。12个不舍得读完的、暖心的、真实的江湖故事——或许会让你看到那些你永远无法去体会的生活,见识那些可能你永远都无法结交的人。故事中有弥足珍贵的亲情,有一诺千金的古风,有传奇到死的女人,有肝胆相照的男人,有为理想而千辛万苦,锲而不舍的草根;有心心相印、真心不渝的生死爱情……他们很平常,很渺小,甚至奔走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很强大、很执着、很坚韧,有爱亦有恨,敢爱亦敢恨。他们不曾被生活模糊了面目、扫荡了梦想,无论现在、过去或者未来,他们都是尘世的特立独行者,努力寻找着处世和入世间的平衡。他们在《阿弥陀佛么么哒》里,陪伴你,并温暖你,为你点亮前行路上的明灯。
《中华传统文化简明词典》
李行健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构成十分复杂,很早就有三教九流、九流十家之说。按照思想源流或哲学派别论,即有儒、道、佛、墨、农、名、法、兵、杂、阴阳、纵横等各家,其中儒家是主流,是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简明词典》主要选取儒家的重要人物、著作、学说、事件(也兼及其他各家),从人类文明的视野高度,吸收最新学术成果,进行重新梳理与甄别,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简明的新诠解,具有与时俱进、不拘成见的特色。例如“孔子”,仅用不足五百字,即全面阐述了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等,通篇以积极正面和充分肯定的态度予以褒美。以温润笔调取代冷峻文风,是这部词典的一个显著特色。
自己的书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这本书也许能让你长大,也许能让你提前感受那些你还不愿去面对的事情。让人明白心智成熟的路上,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如何跨过我们以为天塌下来的那些坎。 这本书记载了一些刻骨铭心的时刻,几乎每篇文章都有泪点,但看完怎么也哭不出来,从此明白了什么是悲而不伤。 先前你不明白,为什么人有时候要憋着不哭,会说反话,会言不由衷。 只是因为你还年轻,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像在演戏,一碰就惊天动地。当有天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将悲伤跟快乐平等看待,你便会更加敬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