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冲击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高校的扩招与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学生的层次也愈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等发生了新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现在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但缺乏成熟的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采取了各种措施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然而,却往往忽视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就其主流而言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现有高校的教育模式, 在形式上将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教育主要由专职辅导员负责,知识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教师往往只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不管学生思想工作。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实验课则是限制在实验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验程序“依样画葫芦”。教室和实验室是剧场,教材是剧本,粉笔和黑板是道具,作为主角的专业教师在演一场独幕剧。久而久之, 在高等院校, 师生似乎都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 如果遇到专业课, 教师上完课一卷教案就走, 如无课也就很难有所接触。特别是医药学院学制长、严谨求实的特点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记忆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有不少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难以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就业形式的严峻更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学习和社会活动失去了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专业教师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体制问题, 对专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与专业教师利益切实相关的往往只是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 学生人格是否健全与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联系; 另一方面是认识问题, 专业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教育是专职辅导员的事情, 与己无关,也不方便插手。据不完全统计, 92.7%的专业教师并不理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则是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并重, 二者缺一不可。这必然要求高校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教书, 又育人。
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 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因此, 有必要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专业教师这一块教育资源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意见》还指出,所有教师都要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传德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把高校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是高校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是实现“ 教书”和“ 育人”统一,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需要。
一方面, 专业教师是大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养成的导师, 专业教师的为人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 把他们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言传身教, 从而减少思想教育的痕迹, 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育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数量大,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 互动交流的时间多, 让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 他们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有利于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 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接触学生机会多、威望高的优势,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真正把《意见》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如何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 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保证和激励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 切实将高校各专业课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另外, 学校应注重体制和利益机制建设, 为该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如制定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工作目标与要求、考核评价机制等奖惩制度。
2.专业教师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专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方面要能让学生信服, 在品德、作风诸方面都应该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爱护, 与学生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在此情感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为此, 专业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和学风校风校纪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 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建议,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课堂与作业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及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就其主流而言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现有高校的教育模式, 在形式上将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教育主要由专职辅导员负责,知识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教师往往只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不管学生思想工作。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实验课则是限制在实验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验程序“依样画葫芦”。教室和实验室是剧场,教材是剧本,粉笔和黑板是道具,作为主角的专业教师在演一场独幕剧。久而久之, 在高等院校, 师生似乎都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 如果遇到专业课, 教师上完课一卷教案就走, 如无课也就很难有所接触。特别是医药学院学制长、严谨求实的特点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记忆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有不少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难以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就业形式的严峻更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学习和社会活动失去了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专业教师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体制问题, 对专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与专业教师利益切实相关的往往只是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 学生人格是否健全与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联系; 另一方面是认识问题, 专业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教育是专职辅导员的事情, 与己无关,也不方便插手。据不完全统计, 92.7%的专业教师并不理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则是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并重, 二者缺一不可。这必然要求高校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教书, 又育人。
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 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因此, 有必要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专业教师这一块教育资源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意见》还指出,所有教师都要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传德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把高校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是高校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是实现“ 教书”和“ 育人”统一,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需要。
一方面, 专业教师是大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养成的导师, 专业教师的为人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 把他们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言传身教, 从而减少思想教育的痕迹, 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育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数量大,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 互动交流的时间多, 让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 他们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有利于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 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接触学生机会多、威望高的优势,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真正把《意见》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如何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 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保证和激励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 切实将高校各专业课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另外, 学校应注重体制和利益机制建设, 为该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如制定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工作目标与要求、考核评价机制等奖惩制度。
2.专业教师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专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方面要能让学生信服, 在品德、作风诸方面都应该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爱护, 与学生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在此情感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为此, 专业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和学风校风校纪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 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建议,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课堂与作业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及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