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框架,学活课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具创造性,已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与近年来在新目标化学教学中所作的积极探索,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根据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也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可以从课题入手。孩子们打开书,首先会看课题,这个时候,教师如能正确、巧妙地引导,将会为学生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初中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多数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步骤容易搞混淆,造成实验的失败,甚至发生事故,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步向试管中装入药品并在管口放入一团棉花,再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第三步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第四步给试管内的药品加热;第五步用集气瓶收氧气;第六步把导管移离水槽;第七步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通过教师对课本知识以及实验技能的判断、剖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将这七个步骤简单明快地概括为: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学生很快正确地完成了氧气的制取,并在接下来的性质实验中亲眼看到了铁丝在自己制得的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壮观现象。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的记忆,还引起了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既然有了兴趣,就会有动手探索的欲望,这样距离创新也就不远了。
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仅靠正确的常规方法和兴趣是达不到创新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从多方面努力。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一味地硬灌。这不但没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反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束缚,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体现学习中的创造性。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创新学习法,让学生在多维立体的学习方法中发展智能,捕捉和筛选有用成分为我所用。如“问题教育法”,让学生在问题中看课本,思考问题,通过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先提出煤的燃烧会产生哪些有害物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治酸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本之后,自己回答之前所提的问题,然后再由老师一一纠正。不论正确与否,都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体现,朝着创新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到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的快乐,提高自信心,又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创新学习法,提高自学能力。
2.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总是善于模仿、善于表现,对于刚认识的事物总是想自己试一试。因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时,教师应提供实验器材,告知步骤,让他们自己动手做,甚至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互相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白磷燃烧前的托盘天平保持平衡的原因,接着提出诸如装置气密性不好会造成什么实验结果?为什么?等等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时,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根据不同的做法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这样一来,由于是亲手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活跃,较为强化地记住了知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以此来培养创新精神。
3.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看法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不可着眼于错误和失败上,重要的是重视创造活动的过程。教师不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传授,而是一个“发现”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创见。如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操作不规范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甚至造成实验的完全失败。这时仍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将这种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当作一种意外收获,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加强实验的规范性。虽然实验失败,学生也会感到有收获,从而在以后的实验中,才会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三、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在于学生,可光靠学生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创造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时,也会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找到培养它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大胆、自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环境。
总之,只有从开始至结尾、从教师至学生、从听到做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不断地活跃思想,培养创新精神,才能使化学教学课达到尽善尽美,使孩子的智能在教学中得到开发,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根据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也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可以从课题入手。孩子们打开书,首先会看课题,这个时候,教师如能正确、巧妙地引导,将会为学生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初中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多数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步骤容易搞混淆,造成实验的失败,甚至发生事故,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步向试管中装入药品并在管口放入一团棉花,再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第三步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第四步给试管内的药品加热;第五步用集气瓶收氧气;第六步把导管移离水槽;第七步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通过教师对课本知识以及实验技能的判断、剖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将这七个步骤简单明快地概括为: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学生很快正确地完成了氧气的制取,并在接下来的性质实验中亲眼看到了铁丝在自己制得的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壮观现象。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的记忆,还引起了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既然有了兴趣,就会有动手探索的欲望,这样距离创新也就不远了。
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仅靠正确的常规方法和兴趣是达不到创新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从多方面努力。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一味地硬灌。这不但没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反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束缚,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体现学习中的创造性。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创新学习法,让学生在多维立体的学习方法中发展智能,捕捉和筛选有用成分为我所用。如“问题教育法”,让学生在问题中看课本,思考问题,通过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先提出煤的燃烧会产生哪些有害物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治酸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本之后,自己回答之前所提的问题,然后再由老师一一纠正。不论正确与否,都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体现,朝着创新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到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的快乐,提高自信心,又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创新学习法,提高自学能力。
2.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总是善于模仿、善于表现,对于刚认识的事物总是想自己试一试。因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时,教师应提供实验器材,告知步骤,让他们自己动手做,甚至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互相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白磷燃烧前的托盘天平保持平衡的原因,接着提出诸如装置气密性不好会造成什么实验结果?为什么?等等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时,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根据不同的做法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这样一来,由于是亲手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活跃,较为强化地记住了知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以此来培养创新精神。
3.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看法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不可着眼于错误和失败上,重要的是重视创造活动的过程。教师不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传授,而是一个“发现”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创见。如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操作不规范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甚至造成实验的完全失败。这时仍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将这种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当作一种意外收获,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加强实验的规范性。虽然实验失败,学生也会感到有收获,从而在以后的实验中,才会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三、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在于学生,可光靠学生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创造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时,也会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找到培养它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大胆、自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环境。
总之,只有从开始至结尾、从教师至学生、从听到做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不断地活跃思想,培养创新精神,才能使化学教学课达到尽善尽美,使孩子的智能在教学中得到开发,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