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问题,即使不是站在医生的角度,我也有充足的发言权,因为我自己曾经是一个肥胖者。
2000年以前,因为工作忙,饮食不规律,没注意控制,结果体重一度高达93千克(186斤),大家应该有概念吧?的确是肥胖。套用一下比较流行的BMI指标,我当时的BMI指标是29.4,超出了警戒线。
像大部分肥胖者一样,我当时餐后血糖和血脂也出现了异常。我想把体重尽快降下来,就服用减肥药,当时是把体重降了下来,可是停用后又回到原先的体重。
但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我现在是标准体型。那么,我是怎么把体重降下来的?也许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
肥胖标准:你BMI了吗
如果被问到什么叫做肥胖,相信有不少读者会说:“这还不简单,体重沉就是胖呗”。如果这样评价的话,一名体重80千克、身体健壮的篮球运动员,是不是就比一位体重75千克、腆着个“将军肚”的大老板要“胖”呢?
显然,单纯把体重视为评价肥胖的标准是不合适的。那么,怎样评价肥胖才最科学?目前用于评价肥胖的常用指标包括体重指数和腰围。下面分别对这两个评价肥胖的指标进行介绍。
体重指数,简称BMI。这是一种把身高和体重结合起来评价肥胖的指标,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
BMI=体重÷身高2(kg/m2)
拿一名身高1.75米、体重80千克的朋友来举例。按着上面的公式,他的体重指数是:BMI=80÷1.752=26.1(kg/m2)。我们说BMI的时候,一般不需要带单位,这位朋友的体重指数就是26.1。
如何用体重指数来界定胖瘦呢?我国卫生部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点,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具体如下:
BMI指数 体型界定
<18.5 体重过低
18.5~23.9 体重正常
24.0~27.9 超重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比欧美人瘦弱得多,亚洲人似乎应属于较为安全的人群。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将军肚”正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肥胖最显著的特点和潜在危险。中国人的肥胖有两大特征:体型小、指数小;肚皮大,危害大。因此,把界定正常、超重、肥胖的界限略微下浮,是有利于我们把握“肥胖”的。
肥胖分型:你是“梨”还是“苹果”
从肥胖发生的原因可以简单把肥胖分成两型: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前者。单纯性肥胖又叫“原发性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取过多而消耗太少所致。这类肥胖占全部肥胖人群的95%。单纯性肥胖又可进一步分为肥大性肥胖和增生性肥胖。“肥大性肥胖”指体内脂肪细胞本身的体积增大,而数目接近正常,这类肥胖常在成年后出现;而 “增生性肥胖”,是指脂肪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常伴随细胞体积加大,这在“小胖孩”身上最容易看见。所以说“小胖孩”本身脂肪细胞基数大,在成年后更容易发生肥胖,肥胖程度更严重,并且减重会较其他人更为困难。
从脂肪沉积的部位来说,肥胖又可分成“臀型肥胖”、“腹型肥胖”等。臀型肥胖患者体内脂肪沉积基本上呈均匀分布,臀部脂肪堆积明显多于腹部,从外观上看体型很像鸭梨,所以又叫“梨形肥胖”;而腹型肥胖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军肚”、“啤酒肚”。由于此型肥胖患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肚皮和腹内脏器,腰围大于臀围,所以从外观上看,这类人体型 “腿细肚圆”,像个苹果,所以又叫“苹果身材”。
一胖得百病
肥胖的危害真是不能小看,一胖得百病(见附表)。肥胖患者往往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糖尿病,而得胆囊疾病、脂肪肝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头号杀手的今天,肥胖人群患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是各类肥胖中的“头号犯罪嫌疑人”。有研究证明,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厘米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低于此界者的3.5倍!
除了患病危险增加以外,肥胖患者还承受着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媒介宣传的影响,胖友们往往会因为体型的原因而在社交中受到排斥,从小就发胖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受到中、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心理驱使,把盲目减肥当作时尚,往往体重已经达标还要继续与体重“斗争到底”,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厌食症或贪食症。可见,与肥胖相伴的心理变化都有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威胁生命。
肥胖的根源在哪里
导致肥胖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环境以及社会因素都在肥胖的发生当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环境及社会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但是如果你肥胖并出现并发症,社会和环境是不会为你埋单的。退一步说,同样的社会环境,也不是人人都胖。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简单可以概括为“吃得太多,消耗太少”。
进食过量和失衡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人群肉食和脂肪的摄人量大,肥胖的发生率也远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日益丰富,我国的肥胖人数也在飞速增加。许多人认为“大鱼大肉,吃香喝辣”是生活水平高的标志,甚至是身份的象征。于是,人们在吃“饱”这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膳食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调查证明,我国居民“吃肉越来越多,吃粮食(尤其是粗粮)蔬菜越来越少”,即摄人高能量的动物脂肪和蛋白质增多,而谷类杂粮及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却相对较低。
饮食总量上太“放纵”是肥胖的重要诱因,如果膳食结构失衡,会加剧肥胖。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的不断发展,机械甚至电子化作业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职业性体力劳动,尤其是纯粹的体力劳动日渐减少。家务劳动量也随着各种便捷家用电器的出现变得越来越轻,这就导致“消耗太少”,肥胖也就难以避免了。
(下期,胡大一教授将继续以自己的减肥经验“现身说法”,告诉大家怎样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来控制体重,健康减肥。敬请期待!)
编辑/张宇 [email protected]
2000年以前,因为工作忙,饮食不规律,没注意控制,结果体重一度高达93千克(186斤),大家应该有概念吧?的确是肥胖。套用一下比较流行的BMI指标,我当时的BMI指标是29.4,超出了警戒线。
像大部分肥胖者一样,我当时餐后血糖和血脂也出现了异常。我想把体重尽快降下来,就服用减肥药,当时是把体重降了下来,可是停用后又回到原先的体重。
但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我现在是标准体型。那么,我是怎么把体重降下来的?也许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
肥胖标准:你BMI了吗
如果被问到什么叫做肥胖,相信有不少读者会说:“这还不简单,体重沉就是胖呗”。如果这样评价的话,一名体重80千克、身体健壮的篮球运动员,是不是就比一位体重75千克、腆着个“将军肚”的大老板要“胖”呢?
显然,单纯把体重视为评价肥胖的标准是不合适的。那么,怎样评价肥胖才最科学?目前用于评价肥胖的常用指标包括体重指数和腰围。下面分别对这两个评价肥胖的指标进行介绍。
体重指数,简称BMI。这是一种把身高和体重结合起来评价肥胖的指标,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
BMI=体重÷身高2(kg/m2)
拿一名身高1.75米、体重80千克的朋友来举例。按着上面的公式,他的体重指数是:BMI=80÷1.752=26.1(kg/m2)。我们说BMI的时候,一般不需要带单位,这位朋友的体重指数就是26.1。
如何用体重指数来界定胖瘦呢?我国卫生部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点,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具体如下:
BMI指数 体型界定
<18.5 体重过低
18.5~23.9 体重正常
24.0~27.9 超重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比欧美人瘦弱得多,亚洲人似乎应属于较为安全的人群。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将军肚”正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肥胖最显著的特点和潜在危险。中国人的肥胖有两大特征:体型小、指数小;肚皮大,危害大。因此,把界定正常、超重、肥胖的界限略微下浮,是有利于我们把握“肥胖”的。
肥胖分型:你是“梨”还是“苹果”
从肥胖发生的原因可以简单把肥胖分成两型: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前者。单纯性肥胖又叫“原发性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取过多而消耗太少所致。这类肥胖占全部肥胖人群的95%。单纯性肥胖又可进一步分为肥大性肥胖和增生性肥胖。“肥大性肥胖”指体内脂肪细胞本身的体积增大,而数目接近正常,这类肥胖常在成年后出现;而 “增生性肥胖”,是指脂肪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常伴随细胞体积加大,这在“小胖孩”身上最容易看见。所以说“小胖孩”本身脂肪细胞基数大,在成年后更容易发生肥胖,肥胖程度更严重,并且减重会较其他人更为困难。
从脂肪沉积的部位来说,肥胖又可分成“臀型肥胖”、“腹型肥胖”等。臀型肥胖患者体内脂肪沉积基本上呈均匀分布,臀部脂肪堆积明显多于腹部,从外观上看体型很像鸭梨,所以又叫“梨形肥胖”;而腹型肥胖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军肚”、“啤酒肚”。由于此型肥胖患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肚皮和腹内脏器,腰围大于臀围,所以从外观上看,这类人体型 “腿细肚圆”,像个苹果,所以又叫“苹果身材”。
一胖得百病
肥胖的危害真是不能小看,一胖得百病(见附表)。肥胖患者往往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糖尿病,而得胆囊疾病、脂肪肝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头号杀手的今天,肥胖人群患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是各类肥胖中的“头号犯罪嫌疑人”。有研究证明,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厘米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低于此界者的3.5倍!
除了患病危险增加以外,肥胖患者还承受着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媒介宣传的影响,胖友们往往会因为体型的原因而在社交中受到排斥,从小就发胖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受到中、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心理驱使,把盲目减肥当作时尚,往往体重已经达标还要继续与体重“斗争到底”,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厌食症或贪食症。可见,与肥胖相伴的心理变化都有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威胁生命。
肥胖的根源在哪里
导致肥胖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环境以及社会因素都在肥胖的发生当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环境及社会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但是如果你肥胖并出现并发症,社会和环境是不会为你埋单的。退一步说,同样的社会环境,也不是人人都胖。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简单可以概括为“吃得太多,消耗太少”。
进食过量和失衡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人群肉食和脂肪的摄人量大,肥胖的发生率也远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日益丰富,我国的肥胖人数也在飞速增加。许多人认为“大鱼大肉,吃香喝辣”是生活水平高的标志,甚至是身份的象征。于是,人们在吃“饱”这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膳食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调查证明,我国居民“吃肉越来越多,吃粮食(尤其是粗粮)蔬菜越来越少”,即摄人高能量的动物脂肪和蛋白质增多,而谷类杂粮及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却相对较低。
饮食总量上太“放纵”是肥胖的重要诱因,如果膳食结构失衡,会加剧肥胖。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的不断发展,机械甚至电子化作业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职业性体力劳动,尤其是纯粹的体力劳动日渐减少。家务劳动量也随着各种便捷家用电器的出现变得越来越轻,这就导致“消耗太少”,肥胖也就难以避免了。
(下期,胡大一教授将继续以自己的减肥经验“现身说法”,告诉大家怎样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来控制体重,健康减肥。敬请期待!)
编辑/张宇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