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未来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的引路者。教育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才”,更要培育学生“成人”。在此目标下,教师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实施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完成自我成长。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定位;转型;成长
教师,这个崇高而圣洁的名字,占人把这个职业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新时期下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生力军、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学内容”。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我们基础教育严重脱离现实,在一条生产线上培养同样模式的人才,与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那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正如社会家王巨鑫所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在一条传输皮带上复制相同的灵魂,只是接上传下而已。”就这样一条传输带想教导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吗?
一、教师的定位
面对当前知识空间高度扩散,知识结构高度联系的发展,教师不应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未来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的引路者;是使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家”。
教师不能满足于给学生一杯水,更不能满足于自己只有一桶水,教育论上的“杯水论”和“桶论”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特别是不适应学生求知与发展的要求,因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是条常流常新的知识和能力,道德与人格魅力的江河;应该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育理论;应该是了解学生之喜好的“追星者”,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感染他人的人。
当教师选择这个光荣又神圣、清贫又富有的职业的时候,就应当立志做个把教书工作看成是育人、树人的高尚事业,并愿意终生为之奋斗的堪称“人师”和“世范”的耕耘者,就应当有志使自己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二、教师理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教师,依据一个大纲,拿着一本教材,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授课”的状态。有个专家把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概括为“师本教育”,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听和装载”的地位,成为无可奈何、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听众、观众。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学不应该教成一堆技术,而应教成思想概念的诗剧。应该强调思想概念的演变,以使学生具备洞察未来的能力。”寥寥数语道出了教育的精髓: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的心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要有机部分,教师应该是服务者和客体。教师应该突破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合作性的自学、探究过程。
(一)教育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是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
学习最主要的是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抓的越早越好,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和抗挫折能力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增加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人本主义认为:青少年的成长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对知识世界的认识、构建、积累,即学会学习;对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当前的紧迫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观察、分析能力及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去思考,有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才能有创造力。
曾在网站看到一条有关教育的帖子让我对教育的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题目是“天啊!美国人竟然这样教育小学生…”作者是个华人,他9岁的孩子从国内转学去美国上小学,上学没有教科书,课外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二次世界大战系列问题》,如:“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等,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独立完成。孩子的变化促使华人家长有如下的感慨: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很多时候,我们在畅谈所谓的创新,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自我创新,给学生一个能够创新的空间,一个启迪思维的火花和一个能“撬起地球的支点”。
(三)尊重学生主体和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是教育教学成功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有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美国心理学教授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EQ和IQ相比,EQ与遗传无直接的关系,不受先天的局限,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并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培养一个人的EQ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这种认识,并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为培养成功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及个性,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学生的智能多元化告诉我们,成绩只是一个人的一方面,在我们自己所带的学生中,曾经的“高分低能”和所谓的“差生”都是我们教育现状下培养出的苦果。教师应该点燃每个学生的希望之火,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善于引导学生进步,要做到多一点发现,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指导。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三、教师的自我成长
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重点在所教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教材教法的研究,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教师的责任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更要了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
(一)教师要善于学习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终身学习应该成为也正在成为教师自主的需要和习惯,因此,教师要成为学习者。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的学习,还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学习。
(二)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实际教学情境复杂万变,教师应有主动创新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特性,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能,选择合宜的教学目标、方法与内容进行教学。
(三)要坚持反思
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点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反馈、调节能力,教师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四)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由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又一个自主学习的新环境。教师要积极尝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开展学科资源库建设。
(五)与学生、家长建立和谐的关系
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之喜好,并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在家之学习状况,同时家长也可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形,大家双方面配合,才能化阻力为动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引领者。
关键词 定位;转型;成长
教师,这个崇高而圣洁的名字,占人把这个职业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新时期下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生力军、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学内容”。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我们基础教育严重脱离现实,在一条生产线上培养同样模式的人才,与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那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正如社会家王巨鑫所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在一条传输皮带上复制相同的灵魂,只是接上传下而已。”就这样一条传输带想教导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吗?
一、教师的定位
面对当前知识空间高度扩散,知识结构高度联系的发展,教师不应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未来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的引路者;是使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家”。
教师不能满足于给学生一杯水,更不能满足于自己只有一桶水,教育论上的“杯水论”和“桶论”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特别是不适应学生求知与发展的要求,因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是条常流常新的知识和能力,道德与人格魅力的江河;应该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育理论;应该是了解学生之喜好的“追星者”,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感染他人的人。
当教师选择这个光荣又神圣、清贫又富有的职业的时候,就应当立志做个把教书工作看成是育人、树人的高尚事业,并愿意终生为之奋斗的堪称“人师”和“世范”的耕耘者,就应当有志使自己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二、教师理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教师,依据一个大纲,拿着一本教材,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授课”的状态。有个专家把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概括为“师本教育”,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听和装载”的地位,成为无可奈何、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听众、观众。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学不应该教成一堆技术,而应教成思想概念的诗剧。应该强调思想概念的演变,以使学生具备洞察未来的能力。”寥寥数语道出了教育的精髓: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的心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要有机部分,教师应该是服务者和客体。教师应该突破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合作性的自学、探究过程。
(一)教育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是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
学习最主要的是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抓的越早越好,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和抗挫折能力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增加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人本主义认为:青少年的成长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对知识世界的认识、构建、积累,即学会学习;对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当前的紧迫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观察、分析能力及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去思考,有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才能有创造力。
曾在网站看到一条有关教育的帖子让我对教育的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题目是“天啊!美国人竟然这样教育小学生…”作者是个华人,他9岁的孩子从国内转学去美国上小学,上学没有教科书,课外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二次世界大战系列问题》,如:“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等,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独立完成。孩子的变化促使华人家长有如下的感慨: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很多时候,我们在畅谈所谓的创新,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自我创新,给学生一个能够创新的空间,一个启迪思维的火花和一个能“撬起地球的支点”。
(三)尊重学生主体和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是教育教学成功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有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美国心理学教授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EQ和IQ相比,EQ与遗传无直接的关系,不受先天的局限,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并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培养一个人的EQ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这种认识,并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为培养成功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及个性,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学生的智能多元化告诉我们,成绩只是一个人的一方面,在我们自己所带的学生中,曾经的“高分低能”和所谓的“差生”都是我们教育现状下培养出的苦果。教师应该点燃每个学生的希望之火,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善于引导学生进步,要做到多一点发现,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指导。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三、教师的自我成长
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重点在所教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教材教法的研究,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教师的责任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更要了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
(一)教师要善于学习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终身学习应该成为也正在成为教师自主的需要和习惯,因此,教师要成为学习者。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的学习,还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学习。
(二)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实际教学情境复杂万变,教师应有主动创新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特性,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能,选择合宜的教学目标、方法与内容进行教学。
(三)要坚持反思
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点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反馈、调节能力,教师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四)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由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又一个自主学习的新环境。教师要积极尝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开展学科资源库建设。
(五)与学生、家长建立和谐的关系
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之喜好,并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在家之学习状况,同时家长也可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形,大家双方面配合,才能化阻力为动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