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3年1月以来,北京及我国东部省市连遭大范围雾霾,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环境问题警钟长鸣,民众反思环保与GDP增长关系。作者认为:环境问题不是个孤立的实际问题。从深层次说,也反映出理论认识问题。我们究竟应如何评价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好,环境问题是难以彻底解决的。为此我们必须改造自己的哲学世界观、历史观、发展观。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工业革命”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剖析“工业革命”的双重矛盾后果,警示世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工业革命;地球生态环境;辩证唯物主义;可持续发展;历史教学
一、“工业革命”的史学研究要与时俱进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工业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也可算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延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二百多年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发生许多变化,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地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些变化和情况为人类全面,深入考察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些行动均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世界进步潮流一致的远见卓识。
二、史学界在“工业革命”研究上的成就与漏洞
以往史学界曾对“工业革命”的性质、前提、条件作过许多客观分析,对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延续也作了客观介绍,科学地阐述了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我国史学界对“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后果的阐述是富有成果的。《世界通史》指出:“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且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不过,以往的“工业革命”研究与教学在“工业革命”后果与影响的认识上也存在不少漏洞。笔者查阅了几本世界通史与教材,大部分史学著作与历史教材均仅限于对“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后果的阐述,而“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后果即两次工业技术革命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各类史书及教材迄今均未进行阐述与评论。史学界对工业革命后果与影响的认识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相互割裂着的。
三、“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我们对工业革命的评价要有点综合意识。“工业革命”曾极大地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成功是十分辉煌的,但这并不能掩盖“工业革命”中的种种缺陷。我们对“工业革命”的评价当然也不能仅限于它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有益影响,而应放眼于更广阔的范围,兼顾“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多种综合影响。我们也要计算人类在以往工业发展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考察其近远期的矛盾后果等等。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下,工业与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潜藏了难以估量的隐患。西方国家历次工业与技术的变革均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燃料及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发展工业,人类从自然界攫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制成各种产品,同时把大量废气废物排放到周边环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者追求的是剩余价值与利润最大化,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生产成本与销售额,这种唯利润是图的动机必然导致损坏生态环境和资源。在“工业革命”中,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与“人类环境管理”的失败结成了孪生兄弟。“工业革命”中对环境的污染是十分惊人的。英国的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均是工业革命带动下的首批工业城市,十九世纪那里烟雾弥漫,充满可怕的有害气体,大气环境可见度明显下降。人们曾形象地把伦敦称之为“雾都”。
“福兮祸所依。”正当人类陶醉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时,意想不到的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工业革命”中煤的大量使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业废气污染使工业化地区的人类陷入灾难的深渊。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 中烟尘浓度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超出平时数倍,整个伦敦犹如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两个多月时间神秘的“杀手雾”夺去了英国12000人的生命。工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也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痛苦,上世纪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均为前车之鉴。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人类正面临一系列诸如“温室效应”、“酸雨危害”、“臭氧层破坏”等冲出国界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空前严重的威胁。
四、重新评价“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工业革命”的历史已经凝固不动,西方国家也通过法制手段对环境做了某些有效的治理。正确评价人类经济发展中所走过的轨迹其意义在于更好的指导今天,创造明天。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评价“工业革命”,揭示“工业革命”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向人类展示危机既不是要否定历史,也不是“谈虎色变”,更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发展,而是要“亡羊补牢”,让人类在反思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整个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中,我国面临发展经济的强大压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究竟应当如何以史为鉴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这对矛盾,是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北京和我国东部地区严重雾霾与空气污染警示我们:继续支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容量已不复存在。要想使我国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改造自己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以史为鉴,重新评价“工业革命”的历史,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示,保障我们子孙后代与人类的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簡介:洪朝宗(1942—),男,浙江宁波人,北京市第九中学高级教师,曾多次参加人教社主持的全国教材、教参编写,对记忆心理学、环境科学做过较多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
关键词:工业革命;地球生态环境;辩证唯物主义;可持续发展;历史教学
一、“工业革命”的史学研究要与时俱进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工业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也可算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延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二百多年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发生许多变化,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地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些变化和情况为人类全面,深入考察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些行动均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世界进步潮流一致的远见卓识。
二、史学界在“工业革命”研究上的成就与漏洞
以往史学界曾对“工业革命”的性质、前提、条件作过许多客观分析,对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延续也作了客观介绍,科学地阐述了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我国史学界对“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后果的阐述是富有成果的。《世界通史》指出:“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且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不过,以往的“工业革命”研究与教学在“工业革命”后果与影响的认识上也存在不少漏洞。笔者查阅了几本世界通史与教材,大部分史学著作与历史教材均仅限于对“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后果的阐述,而“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后果即两次工业技术革命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各类史书及教材迄今均未进行阐述与评论。史学界对工业革命后果与影响的认识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相互割裂着的。
三、“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我们对工业革命的评价要有点综合意识。“工业革命”曾极大地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成功是十分辉煌的,但这并不能掩盖“工业革命”中的种种缺陷。我们对“工业革命”的评价当然也不能仅限于它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有益影响,而应放眼于更广阔的范围,兼顾“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多种综合影响。我们也要计算人类在以往工业发展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考察其近远期的矛盾后果等等。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下,工业与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潜藏了难以估量的隐患。西方国家历次工业与技术的变革均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燃料及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发展工业,人类从自然界攫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制成各种产品,同时把大量废气废物排放到周边环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者追求的是剩余价值与利润最大化,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生产成本与销售额,这种唯利润是图的动机必然导致损坏生态环境和资源。在“工业革命”中,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与“人类环境管理”的失败结成了孪生兄弟。“工业革命”中对环境的污染是十分惊人的。英国的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均是工业革命带动下的首批工业城市,十九世纪那里烟雾弥漫,充满可怕的有害气体,大气环境可见度明显下降。人们曾形象地把伦敦称之为“雾都”。
“福兮祸所依。”正当人类陶醉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时,意想不到的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工业革命”中煤的大量使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业废气污染使工业化地区的人类陷入灾难的深渊。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 中烟尘浓度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超出平时数倍,整个伦敦犹如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两个多月时间神秘的“杀手雾”夺去了英国12000人的生命。工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也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痛苦,上世纪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均为前车之鉴。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人类正面临一系列诸如“温室效应”、“酸雨危害”、“臭氧层破坏”等冲出国界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空前严重的威胁。
四、重新评价“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工业革命”的历史已经凝固不动,西方国家也通过法制手段对环境做了某些有效的治理。正确评价人类经济发展中所走过的轨迹其意义在于更好的指导今天,创造明天。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评价“工业革命”,揭示“工业革命”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向人类展示危机既不是要否定历史,也不是“谈虎色变”,更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发展,而是要“亡羊补牢”,让人类在反思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整个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中,我国面临发展经济的强大压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究竟应当如何以史为鉴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这对矛盾,是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北京和我国东部地区严重雾霾与空气污染警示我们:继续支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容量已不复存在。要想使我国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改造自己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以史为鉴,重新评价“工业革命”的历史,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示,保障我们子孙后代与人类的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簡介:洪朝宗(1942—),男,浙江宁波人,北京市第九中学高级教师,曾多次参加人教社主持的全国教材、教参编写,对记忆心理学、环境科学做过较多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