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院士的“高端”恋爱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rSa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和院士谈恋爱,应该就像面对一块木头。一男一女两院士谈恋爱,就是两块木头相对。院士之间一旦恩爱了,就没有时间搞科研了。然而,王阳元与杨芙清不仅成为中科院院士圈内“恩爱情侣”的典范,二人还是国内半导体以及操作系统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理解了一句话:高端的恋爱,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形式。
  


   2000年,王阳元和张汝京等共同创办中芯国际,被世界知名杂志《半导体国际》评价为“把中国与全球权威者的差距,由原来的4至5代,缩小到仅剩1至2代”。
   关于芯片“卡脖子”问题,王阳元院士曾坚定表态:“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我必须得把这个解决掉,我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
   至于杨芙清院士,她是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操作系统缔造者,也是比尔·盖茨来中国最想见、最想挖走的高科技人才。
   这样两个站在科技金字塔顶端的人,他们是如何相爱的?会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枯燥呢?
   其实,刚开始很多人都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杨芙清实在太优秀了。
   杨芙清从小就极其聪明,在数学上尤其有天赋。1953年,王阳元刚刚进入北京大学,杨芙清已经是学校里知名的“数学女神”。她还酷爱武侠小说,梦想成为一名除暴安良的侠客。
   除了进校比王阳元早,知名度比王阳元高,杨芙清的家境也比王阳元的好。用王阳元的话说就是,“当时我穿鞋都露脚趾呢”,杨芙清却可以将父母给的生活费省下来资助王阳元的弟弟妹妹。
   杨芙清认准了王阳元,这在亲朋好友之间,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才貌双全的杨芙清,选定了一个穷大学生?”
   这个男人的魅力,别人不懂不要紧,重要的是杨芙清懂。这个看起来一无所有的男人,敢向当时全球最霸道的美国叫板,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侠客。
   故事起源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率先发明出晶体管。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半导体集成电路。学物理出身的王阳元,当时敏锐地觉察到,未来将会是集成电路的时代。从此,王阳元将集成电路的研究,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而作为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美国掌握着从设计到制造的所有核心技术,出于军事目的,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资助该领域的研发人员,并严格控制该技术的对外传播。当时正值中美两国交恶,美国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家”,对中国不仅进行经济上的制裁,还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封锁。中美之间的对立,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也就是说,王阳元要做的事,是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因为,这件事中国必须有人来做。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王阳元开启了他“破壁大师”的人生。
   当时国内集成电路事业刚刚起步,处于“三无”状态:没有专用设备、没有厂房、没有技术。为了尽快掌握集成电路技术,王阳元带领数百名专家日夜攻关。所有人都拼了命地一边学习、一边科研试错,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儿。
   1975年,在缺少设备和技术资源的情况下,王阳元团队一举打破了当时只有美国、日本才能制造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纪录。
   要制作集成电路,就需要发展材料科学。随后,王阳元开展了多晶硅薄膜物理和MOS绝缘层物理研究工作,并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光有硬件是不够的,这就好比有了汽车但是没有驾驶员。20世纪90年代初,王阳元主持研发“熊猫系统”,打破了美国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上的技术封锁。2000年,王阳元和同事们创立了中芯国际,成为大陆第一家实现14纳米晶圆代工企业,代表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先进水平。麒麟710芯片,就是由中芯国际代工的。
   如今,80多岁高龄的王阳元依旧精神矍铄,奋斗在中国芯片研究的第一線,仍然斗志昂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
   杨芙清看中的不是一个穷小子,而是一个无所畏惧、永远年轻的侠客!但是王阳元说,杨芙清是他的老板——在学校是工作上的老板,在家里是家庭关系的老板。
   能够“驾驭”这样的男人,杨芙清到底有多厉害呢?
  


   杨芙清不用任何人衬托,在她的名字前面,不需要冠以“某某人的妻子”。她是波澜壮阔时代中的另一位侠客。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首次把发展电子计算机作为国家重大任务,并决定派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计算机技术。杨芙清作为第一批被选定的留学生之一,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希望。
   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杨芙清创造了一个连苏联学生都没做到的记录:第一次编写的程序,在计算机上一次通过!当时的计算机和现代计算机完全不同,既没有屏幕,也没有键盘,更没有鼠标。杨芙清当时是通过操作操控台上的一个个开关,进行程序调试的。第一次编程,一次通过,可以想象杨芙清背后做了多少努力!
   当王阳元带领着研究硬件的专家们突破美国封锁的时候,我们曾经的盟友苏联,也开始对我们进行封锁。杨芙清再也没有机会去苏联学习了,而我国计算机事业,也到了最关键的时期!
   中国当时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材,她根据作业系统研制实践经验而编著的《管理程序》,成为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者的第一代启蒙教材。
   历史的重担,就这样落在她的肩膀上。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    在20世纪90年代,杨芙清带着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30多名科技人员开发的青鸟系统,被评价为“在系统规模及技术水平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也是一个拉着国内高新科技与世界同行赛跑的人。
   王阳元搞硬件突围,杨芙清开始搞软件突围。
  

   很多人知道半导体和操作系统,是因为手机,是因为美国的封锁。当时,这些研究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各行各业都需要。比如,素有“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
   1949年以前,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但1949年后,我国陆续发现了克拉玛依、大庆、胜利等油田,并终于在1972年以后,不仅实现了石油自由,还成了石油出口五大国之一。
   石油勘探的几大步骤中都有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资料解释等流程,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就只能靠最原始的手段大海捞针、碰运气。
   别说是高性能计算机,当时的中国,计算机事业一片空白。196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向北京大学下达了一项任务——研制每秒运算1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150机)。面对美国和苏联的封锁,作为中国第一批计算机专家,杨芙清扛起了中国自主研发高性能大型计算机的重担。她带领着研发团队,在技术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日夜奋战,终于在1973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支持多道程序运行,规模大、功能强的计算机操作系统(150机操作系统)。
   两年后,王阳元团队制造的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问世。
   硬件与软件互相依存。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密不可分。硬件与软件,缺少哪一部分,计算机都是无法使用的。这像极了王阳元和杨芙清之间的关系,这是科学家之间特有的浪漫。
  


   要说两个人之间最浪漫的事情,就不得不提王陽元在1956年年底入党那天。
   当时王阳元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就想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爱恋的女同学杨芙清。已经入党的杨芙清听到了,很高兴,也更加明白了这个男生的心思。然后,杨芙清说了6个字:“我们是同志了。”王阳元听了,也异常激动。这句话承载的是王阳元和杨芙清之间,无比深沉的爱。以至于几十年后,当杨芙清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会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根本体会不到这简简单单、平淡如水的6个字背后,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多么深刻的含义。
   年轻人的爱情虽然甜蜜,但生活很苦。
   王阳元和杨芙清结婚的时候,仪式简单得不像样。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就当婚床了;书箱子摞起来盖上一块红布,上面再放点小玩意儿,就当布置洞房了;他们甚至只花了几元钱买喜糖招待亲友。
   王阳元和杨芙清曾清贫到要翻箱倒柜变卖东西换钱买米。不过,即使生活困难,杨芙清宁愿喝不见油花的清汤,啃硬邦邦的窝窝头,也要省下钱购置科技书籍。
   61年间,王阳元先后培养了26名硕士生、59名博士生和18名博士后,这些学生现在都已经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骨干。
   杨芙清共培养了15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或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在她的支持下,政府投入经费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涉及人员和单位最广的国家级软件技术研究项目“青鸟工程”启动,并一直运转至今。
   两个人在一起,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互相支持,互相成就。王阳元和杨芙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爱情榜样,那就是:存有一点理想主义,保持一点情怀。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
其他文献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找到一个油瓶后,三只老鼠商量,一只踩着一只的肩膀,轮流上去喝,于是三只老鼠开始叠罗汉。当最后一只老鼠爬上另两只的肩膀时,不知什么原因,油瓶倒了,惊动了主人,三只老鼠逃跑了。  回到老鼠窝,大家开会讨论为什么会失败。最上面的老鼠说,我没有喝到油,而且推倒了油瓶,是因为下面第二只老鼠抖动了一下。第二只老鼠说,是因为第三只老鼠抽搐了一下,我才抖动的。第三只老鼠说:“我因为听见门外有
期刊
1999年    大学第一年的秋天,在远离家乡的济南,19岁的我每天下午5点30分在市电台做兼职。在济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号直播间,是1053千赫的青年节目,全长一小时,和我做搭档的是山大广播站的副站长谢洋。  那时,我们一起做的是一个情感故事栏目,就是那种讲一段故事、读一封来信、放一首歌的最大众化的栏目。至今记得,第一次合作,有点莫名其妙的忐忑。播音完毕,我们关上话筒,一起趴在播音台上听中间插播的
期刊
爱的感觉,总是在一开始觉得很甜蜜,总觉得多一个人陪,多一个人帮你分担,你终于不再孤单了,至少有一个人想着你、恋着你,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好的。但是慢慢的,随着彼此的认识愈深,你开始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于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发生,你开始烦、累甚至想要逃避。有人说爱情就像在捡石头,总想捡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捡到呢?她适合你,那你又适合她吗?   其实,爱情就像磨石子
期刊
父亲如是说    “父母在你出生之前,并不是像你现在认为的这般无趣,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每天要赶着上班要忙着赚钱,以便支付你的各项开销,下班要为你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以便你吃饱了穿好了可以大谈你是如何的“酷”。所以在你说要拯救被你父辈弄糟了的社会现状之前,最好先整理干净你那间乱七八糟的屋子。”  面对假期在家“油瓶子倒了也不扶”却总是嘲弄父母的大学生儿子,一位父亲忍不住如是说。    毕业了
期刊
如今,一些单位的头头都有一件烦心事:有本事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用上了“三十六计——走为上”。人才一走,工作自然受影响。  打心眼里对单位现状不满的人才,你要再三挽留只能是强人所难。既然人家要走,还是合其心意、顺其自然地放行为好。须知,强扭的瓜不甜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又是人群中最耀眼、最熠熠生辉的因素。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人多才少,才多事少,偏偏人才又被部门所有、领导控制束
期刊
安度职场“停电期”    一向灵感丰富的你,最近常常感到江郎才尽的苦恼?做事一向积极主动的你,突然间觉得倦怠到极点,甚至有了抛弃工作的冲动?目标一直很明确的你,现在却对未来产生了怀疑,觉得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毫无意义?  如果这些状况也在你的工作中出现了,那么很显然,你遭遇了“职场停电期”。    停电症状一:失“意”症  表现:抓破脑袋无济于事,江郎才尽仍无创意。  把脉一:造成灵感丧失的原因很多,
期刊
二排中为王会悟  这些日子,电影《1921》的热映,让李达与王会悟的神仙爱情频频被刷上热搜。他们一个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代理论巨匠,心怀理想主义,更兼意气风发;一个被誉为“中共一大温柔卫士”,功绩卓然,繁花看遍,却从容淡定。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人,他与她在阳台上谈心,他说:“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旁边的她,凝神听着,早已泪流满面,轻声安慰:“已经开始在改变了。”他们的爱
期刊
我一直在期望成为一个千万富翁,一直期望有两套房子,一套在城里,宽敞而且奢华的装修,一套在乡间,舒适又气派的别墅。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天天在想,如果有了1000万元,我会怎么去花,怎么去享受生活;也天天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有1000万元,甚至更多。   人民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去了外企工作。20世纪80年代时,去外企工作是需要勇气的。那时候一听去外企工作,没有几个家长会答应,一是工作不稳定,二是不会有福
期刊
妈妈从小就说我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孩。我中专毕业三年后终于无奈地承认了这个现实:或许我只是一个注定平凡一生的女人,不管我在学校如何积极,待人接物如何滴水不漏,最后我只能在一个门市部帮人做账,那些美好故事中爱情事业双赢的美丽女人,永远不可能是我。  这样的失落感让我连门市部会计都不能胜任,在老板下了逐客令后我只好闲在家里。妈妈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为我洗衣做饭。看着狭小的老房子和无奈的父母,我
期刊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是把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脑袋里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另一件是把别人的钱,从别人的腰包里掏出来,装在自己的腰包里。事实如何呢?我看大致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对外的营销在企业里是最难的工作,营销无非是把别人的钱赚回来而已;对内的管理,也无非是改变一些人的观念而已。所以说在企业里,营销和管理最难,这确实是事实。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改变客户的观念,让他接受我们的产品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