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菲
上海作协会员
都市情感作家
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1.
谁都不知道,他俩曾谈过半年朋友。
他相信爱如夏花之绚烂,爱能把一切烧成灰。所以如果爱,恨不能一早就公布于天下,成为既定事实,让人无法再觊觎他的爱。而这次他俩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好,因为晓得对方不是那个对的人,而且更知道,应该等待那个对的人最终出现。只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先和不对的人聊聊天也无妨。
他俩同岁,她大他半年。经人介绍认识时,都已过了而立许多年,都有过甘苦际遇和不为人知的隐情。
15年前,她遇到了她的老师。一番辛苦压抑后,理智终于崩溃。她的爱如潮水,他的爱则是有底线的倾囊而出。
老师是传统人,且有名望。中国有句古话:熬到最后都是良缘。熬到最后,把婚姻的颜色镀上了金,就是完美的结果。与国人迥异,老外则更欣赏金婚的过程。
老师曾对她说:你的人生,我无法背负。她也深知,他没有逆风行驶的能力,只会随着风来的方向不费力地飘。那样的他,不会是她最终的归依。
30岁那年的春节,她带她后来所谓的男友见了她的父母。
四人在一家别致的庭院式中餐馆里吃了顿午饭。衣着郑重的男友殷勤备至地点了餐馆里最昂贵的酒和菜。她父母兴致也不错。
她吃得不多,话也很少,只是沉静地坐着,听着他们说,好像与己无关。
这是她和老师常去的中餐馆。他们都喜欢带庭院的餐馆,最好有几竿翠竹。她喜欢清雅细致的所在。老师知道。他甚至了解连她父母都已忽略、淡忘的她的一切。
不过此时她觉得吃什么都不重要。没有人能真正取代老师,就像再没有谁还能陪她从20岁走到30岁,但肯定有人会拥有她的未来。她不是没有想过义无反顾,可她清楚,她的未来不只属于她自己。
她突然原谅了老师。那一瞬间的谅解很悲壮。
她和男友风平浪静地走了大半年,所有人都以为他们能走上红地毯。包括刚过完31岁生日的她自己。她心里有点怜悯男友,也怜悯自己。男友做的那一切都不过是无效力的平衡,就像一盏早已倾斜的天平,无论在另一头充上什么砝码,都无法改变心已落在他处的事实。
深秋某天,男友与她相约去男友的老家广州领结婚证、办喜宴。男友已经先期抵穗做婚前最后的筹备工作。
走前一夜,老师与她去常去的庭院式中餐馆吃饭。
“能不走吗?给我点时间,好不好?”老师握住她的手,差不多快滴下泪来。
“别这样,人多。”她把手抽脱出来。
“你实在太单纯。爱,有时并不简单。”老师很颓丧。
最后一夜,在一起的时间以小时计算,还谈什么爱不爱。“我们喝酒吧。”她反倒轻松。
那晚他们喝了三瓶拉图城堡头等苑I级红酒。她想:反正我和老师没有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罢……
深夜回家以后,她站在狂风肆虐的15楼阳台上看他的背影。此刻她像是在时间河流上盲目漂流的孤舟,回去的航路断了,而彼岸还很遥远。
次日清晨八点,在阳光射进机场之时,她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再见老师。再见男友。
2.
她在北京呆了两年,落跑新娘的往事谁也不会再提。
回到上海以后除了上下班,她几乎过着修女的生活。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然后就认识了他。
在通常状况下,他俩不再对爱情心心念念。是谁说的,老而弥纯是可耻的。爱情像狐仙,无规律可循,只会出现在某个无法预设无法守候的时刻,出现在彼此能量场恰好对应投射的时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两人曾在一幢写字楼工作。电梯、食堂里遇到时,只装不认识,甚至还不如淡水之交。若下班后共进晚餐,也是一前一后走出大楼。她说,她不想在八字还没一撇时就公开关系,被非情感的外界因素推着走,最后泥沙俱下,没有退路。这也道出了他的心声,他也因她的有见地而看重她。
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残忍和狼狈,并学会给甘苦参半日子撒一点点麦乳精,在若有若无间体味香甜和丰美。他们的交往,对方给彼此的意义大致如此。
他俩每周约会一次,主要项目是吃饭,以火锅为主——她以前几乎是不吃火锅的。
按理一男一女同吃一口沸腾中的大锅算是贴了“自己人”或“恋爱中”的标签,可他们吃的是豆捞:一人一口小火锅。
他俩的口味很不一样:他爱吃红肉,涮两涮后用生菜包着吃。她爱吃素菜,惟独不爱生菜。于是他俩各点各的菜。她坚持AA制。后来他说各自挖皮夹子买单太难看,不如一人请一顿变相AA。她同意了。
有一次,他为自己点了几个滑类,有虾滑,墨鱼滑、牛肉滑……他从没弄过,手脚有点笨拙。尤其是竹荪虾滑,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把软软滑滑的虾滑塞进竹荪里。
他本想请她帮忙制作,然后一起品尝。但见她正埋首于一堆菌类、山菇、魔芋丝之中专心致志在吃,其间看都没看他一眼,于是刚膨起的一点兴致也转瞬消失了。
饭后,他送她步行去过江的地铁站,然后自己回西区的家。
半年中,他和她看过一场好莱坞大片。每晚打一个睡前电话。聊工作、理想,对时事的看法,对生命的认知,模糊了过去,也消解了未来……过马路时他拉过一次她的手,除此之外没有更多亲热的举动和意图。他想象不出她的娇嗲,她也渴望不到他的激情。
界线到底该划在哪里,他和她是有默契的。成熟男女,谁都体验过如山火爆发的爱情,灼热、刺激又极易受伤。大概是不想让生活有坏账,不想有理不清爽的缱绻。于是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他送给过她一副皮手套,她的那副已经很旧了。她的节俭克己让他深深体会了一个上班族单身女人独自供房养家的大不易。从这个意义上,他倒觉得她更是他同一战壕里的兄弟。
当然,他不知道她也曾有过一顿饭喝掉两万五千块钱红酒的岁月。
3.
春节前,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如果他过年去她家,奶奶会给他一个大红包当压岁钱。
他笑笑,没接茬。
初春,他买了套性价比颇高的房子,再次相约豆捞时,他有些得意地告诉她,想让她也分享一下他的高兴。谁知她兴致阑珊。
虽然她对他并无多大打算,可他的未来图景里也分明没有她,否则买房的大举动怎会事先杳无声息,可见他无意也无心构建他们共同的窝。
有时,不舒服并非缘于对方亏待了你,而是你不知不绝中把对方看得重了,重过了你在他心里的实际位置,重过了你的预期。
恋爱有时犹如一口热气腾腾的火锅,有的浓烈,有的清淡,底料是好的,在熬煮过程中,配菜有差错,捞起来,重新再煮还能挽回。可对于一锅清水,就算再熬,味道也就如此了,硬吞下去,只有败胃。
那晚的睡前电话谁也没打。
像是约好的一样,两人半个月没联系。后来由于公事,他打了个电话给她,挂机前说,“怎么那么久不跟我联系?”
她说,“我以为不联系就这样算了。”
也算是个说法。于是,就这样算了。
后来他跳槽了,但有时还会去那幢写字楼办点事,偶尔在电梯、食堂里遇到她,他俩会点头微笑寒暄,“来啦?”“吃饭啊?”……倒比以前谈朋友时放松。
她有时还是会独自去豆捞。偶尔见到他和她太太礼貌地打招呼,三人都非常得体。在喝无限畅饮的金橘饮时,她想:在这世界上,但凡男女之情,就没有人是体面分手的。他与她之所以分得那样体面,盖因从没有过男女之情。
上海作协会员
都市情感作家
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1.
谁都不知道,他俩曾谈过半年朋友。
他相信爱如夏花之绚烂,爱能把一切烧成灰。所以如果爱,恨不能一早就公布于天下,成为既定事实,让人无法再觊觎他的爱。而这次他俩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好,因为晓得对方不是那个对的人,而且更知道,应该等待那个对的人最终出现。只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先和不对的人聊聊天也无妨。
他俩同岁,她大他半年。经人介绍认识时,都已过了而立许多年,都有过甘苦际遇和不为人知的隐情。
15年前,她遇到了她的老师。一番辛苦压抑后,理智终于崩溃。她的爱如潮水,他的爱则是有底线的倾囊而出。
老师是传统人,且有名望。中国有句古话:熬到最后都是良缘。熬到最后,把婚姻的颜色镀上了金,就是完美的结果。与国人迥异,老外则更欣赏金婚的过程。
老师曾对她说:你的人生,我无法背负。她也深知,他没有逆风行驶的能力,只会随着风来的方向不费力地飘。那样的他,不会是她最终的归依。
30岁那年的春节,她带她后来所谓的男友见了她的父母。
四人在一家别致的庭院式中餐馆里吃了顿午饭。衣着郑重的男友殷勤备至地点了餐馆里最昂贵的酒和菜。她父母兴致也不错。
她吃得不多,话也很少,只是沉静地坐着,听着他们说,好像与己无关。
这是她和老师常去的中餐馆。他们都喜欢带庭院的餐馆,最好有几竿翠竹。她喜欢清雅细致的所在。老师知道。他甚至了解连她父母都已忽略、淡忘的她的一切。
不过此时她觉得吃什么都不重要。没有人能真正取代老师,就像再没有谁还能陪她从20岁走到30岁,但肯定有人会拥有她的未来。她不是没有想过义无反顾,可她清楚,她的未来不只属于她自己。
她突然原谅了老师。那一瞬间的谅解很悲壮。
她和男友风平浪静地走了大半年,所有人都以为他们能走上红地毯。包括刚过完31岁生日的她自己。她心里有点怜悯男友,也怜悯自己。男友做的那一切都不过是无效力的平衡,就像一盏早已倾斜的天平,无论在另一头充上什么砝码,都无法改变心已落在他处的事实。
深秋某天,男友与她相约去男友的老家广州领结婚证、办喜宴。男友已经先期抵穗做婚前最后的筹备工作。
走前一夜,老师与她去常去的庭院式中餐馆吃饭。
“能不走吗?给我点时间,好不好?”老师握住她的手,差不多快滴下泪来。
“别这样,人多。”她把手抽脱出来。
“你实在太单纯。爱,有时并不简单。”老师很颓丧。
最后一夜,在一起的时间以小时计算,还谈什么爱不爱。“我们喝酒吧。”她反倒轻松。
那晚他们喝了三瓶拉图城堡头等苑I级红酒。她想:反正我和老师没有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罢……
深夜回家以后,她站在狂风肆虐的15楼阳台上看他的背影。此刻她像是在时间河流上盲目漂流的孤舟,回去的航路断了,而彼岸还很遥远。
次日清晨八点,在阳光射进机场之时,她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再见老师。再见男友。
2.
她在北京呆了两年,落跑新娘的往事谁也不会再提。
回到上海以后除了上下班,她几乎过着修女的生活。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然后就认识了他。
在通常状况下,他俩不再对爱情心心念念。是谁说的,老而弥纯是可耻的。爱情像狐仙,无规律可循,只会出现在某个无法预设无法守候的时刻,出现在彼此能量场恰好对应投射的时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两人曾在一幢写字楼工作。电梯、食堂里遇到时,只装不认识,甚至还不如淡水之交。若下班后共进晚餐,也是一前一后走出大楼。她说,她不想在八字还没一撇时就公开关系,被非情感的外界因素推着走,最后泥沙俱下,没有退路。这也道出了他的心声,他也因她的有见地而看重她。
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残忍和狼狈,并学会给甘苦参半日子撒一点点麦乳精,在若有若无间体味香甜和丰美。他们的交往,对方给彼此的意义大致如此。
他俩每周约会一次,主要项目是吃饭,以火锅为主——她以前几乎是不吃火锅的。
按理一男一女同吃一口沸腾中的大锅算是贴了“自己人”或“恋爱中”的标签,可他们吃的是豆捞:一人一口小火锅。
他俩的口味很不一样:他爱吃红肉,涮两涮后用生菜包着吃。她爱吃素菜,惟独不爱生菜。于是他俩各点各的菜。她坚持AA制。后来他说各自挖皮夹子买单太难看,不如一人请一顿变相AA。她同意了。
有一次,他为自己点了几个滑类,有虾滑,墨鱼滑、牛肉滑……他从没弄过,手脚有点笨拙。尤其是竹荪虾滑,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把软软滑滑的虾滑塞进竹荪里。
他本想请她帮忙制作,然后一起品尝。但见她正埋首于一堆菌类、山菇、魔芋丝之中专心致志在吃,其间看都没看他一眼,于是刚膨起的一点兴致也转瞬消失了。
饭后,他送她步行去过江的地铁站,然后自己回西区的家。
半年中,他和她看过一场好莱坞大片。每晚打一个睡前电话。聊工作、理想,对时事的看法,对生命的认知,模糊了过去,也消解了未来……过马路时他拉过一次她的手,除此之外没有更多亲热的举动和意图。他想象不出她的娇嗲,她也渴望不到他的激情。
界线到底该划在哪里,他和她是有默契的。成熟男女,谁都体验过如山火爆发的爱情,灼热、刺激又极易受伤。大概是不想让生活有坏账,不想有理不清爽的缱绻。于是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他送给过她一副皮手套,她的那副已经很旧了。她的节俭克己让他深深体会了一个上班族单身女人独自供房养家的大不易。从这个意义上,他倒觉得她更是他同一战壕里的兄弟。
当然,他不知道她也曾有过一顿饭喝掉两万五千块钱红酒的岁月。
3.
春节前,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如果他过年去她家,奶奶会给他一个大红包当压岁钱。
他笑笑,没接茬。
初春,他买了套性价比颇高的房子,再次相约豆捞时,他有些得意地告诉她,想让她也分享一下他的高兴。谁知她兴致阑珊。
虽然她对他并无多大打算,可他的未来图景里也分明没有她,否则买房的大举动怎会事先杳无声息,可见他无意也无心构建他们共同的窝。
有时,不舒服并非缘于对方亏待了你,而是你不知不绝中把对方看得重了,重过了你在他心里的实际位置,重过了你的预期。
恋爱有时犹如一口热气腾腾的火锅,有的浓烈,有的清淡,底料是好的,在熬煮过程中,配菜有差错,捞起来,重新再煮还能挽回。可对于一锅清水,就算再熬,味道也就如此了,硬吞下去,只有败胃。
那晚的睡前电话谁也没打。
像是约好的一样,两人半个月没联系。后来由于公事,他打了个电话给她,挂机前说,“怎么那么久不跟我联系?”
她说,“我以为不联系就这样算了。”
也算是个说法。于是,就这样算了。
后来他跳槽了,但有时还会去那幢写字楼办点事,偶尔在电梯、食堂里遇到她,他俩会点头微笑寒暄,“来啦?”“吃饭啊?”……倒比以前谈朋友时放松。
她有时还是会独自去豆捞。偶尔见到他和她太太礼貌地打招呼,三人都非常得体。在喝无限畅饮的金橘饮时,她想:在这世界上,但凡男女之情,就没有人是体面分手的。他与她之所以分得那样体面,盖因从没有过男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