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的“空白”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然的短篇小说《新婚》发表在1986年第二期《鴨绿江》,并获得《小说月报》第二届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这篇作品距离浩然1959年12期《文艺红旗》(《鸭绿江》曾用名)发表的短篇小说《炊烟》有26年,尔后在《辽宁文艺》前大段时间的“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期间,也没有浩然的只言片语,好像这“一个作家”在辽宁就未曾出现过。
  “文革”的辽宁与上海,遭受伤害深。上海《朝霞》丛刊、《朝霞》月刊和《辽宁文艺》无疑成了紧紧跟随政治形势的舆论阵地。常理说,既然能和“样板戏”并列,浩然在这些刊物上应该有“作品”,但是没有,一篇没有。我查阅了全部《朝霞》丛刊、《朝霞》月刊和《辽宁文艺》,没有。在我印象及和浩然的谈话中,未记得他用过笔名。不过,其他创作成就斐然的作家、诗人,在这几本刊物上倒有位置:任大霖、孙颙、钱刚、李瑛、贾平凹、胡万春、徐刚、余秋雨、王小鹰、赵丽宏、刘绪源、叶蔚林、陈思和、周涛、黄蓓佳、梅子涵、陆天明、孙绍振、古华、陆萍、刘心武……
  我把他们的“作品”读作是特殊时期字词句章文字训练的一个程式,何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有声音自上而下发出,人,设身处地,应该人性地想。
  此处空白彼处填补,浩然这“一个作家”并未“空白”。不完全统计,浩然1972年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一、二部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短篇小说集《杨柳风》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作品选集《春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幼苗集》(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作品集《七月槐花香》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篇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西沙儿女——奇志篇》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儿童中篇小说《欢乐的海》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散文集《火红的战旗》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儿童中篇《小猎手》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中篇小说《百花川》出版。
  单看出版,集中地在京津,此间即便浩然发表几篇创作体会,也大多发在《解放军文艺》《天津文艺》《北京日报》《中国建设》等报刊,京津位置照样突出。京津离浩然河北的生活根据地近,常来常往的京津两地生活村镇也密集。若艺术点解释,浩然以生活为圆心,画自己能感受到的人与物的圆圈,能近最好,他不想把半径延伸得太长,时间、精力不允许,生活题材的陌生不允许。浩然最熟悉的,当然还是京津冀农村,让身心离小说的自己近点儿,把矛盾化解到最小。浩然每篇作品都有生活原型,都有生活素材,这是他数十年来秉持的方向原则和传授的经验体会,雷打不动。浩然写长篇小说《艳阳天》之前,曾在一个生产队里当了八个月的党支部书记。即便改变了自己以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西沙儿女》,“尝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抒情的调子,跳跃的结构”(浩然语)等所谓“革命浪漫主义”形式创作,浩然也坚持到南海采访,在西沙保卫战胜利后的第十天就赶到西沙群岛,走村串户,探史询今,访寒问苦,与渔民老少促膝谈心;搭船载舟,乘风破浪,与海军战士同吃同住……没有一线的诸多个人体验,浩然不会动笔。
  或许浩然排斥政治过于图解生活的一些作品和刊物,排斥一些过于追赶概念的文字口号,才与《朝霞》和《辽宁文艺》保持着相应距离。况且,这期间浩然已经开始筹备长篇小说《山水情》《苍生》的创作了。浩然没给当时影响颇大的《朝霞》《辽宁文艺》稿件,显然有历史原因,笔者仅提供一种可能。
  浩然在《<新婚>的题外话》里说:“每年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我都在县以下小镇、乡村生活与写作,保持跟生活和群众的联系。这样一来,果然使我写出一些还算有点味道和有点灵气的作品。可惜,近两三年来,这种‘保健’活动再难坚持。尽管我下去了,而且下到最‘底层’,却没有办法泡到新鲜活泼的生活中去,更没办法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每到一处,主要时间得花费在五件应酬的事情上:宴会、演讲、题词、坐着小车兜风、住在招待所清谈。……主人出于一片好心,当时我得硬着头皮‘客随主便’,不能不识抬举;如今说道起来,也不应该有‘恩将仇报’的意味。总之,每逢这么热热闹闹一回,我心里急烧火燎,身体精疲力竭,最后必然大病一场。周而复始地闹这么几回,一大段时间消耗没了,该得到的东西也未得到。这怎么还能写出有点灵气和味道的作品呢?”
  浩然的“空白”,永远是担心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力、表现力不足。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其他文献
他比我们早醒好几年  大学的同学虽然是同窗,但相互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有时甚至不像一个学门出来的。对我而言,董学仁就是这样的同学。他比当时的我们至少先进几年。  何以如此说?用古人的写作方式,叫有诗为证。  那时我们离开故乡到大连海滨求学,不免思念家乡,不免写下“故乡的河在我心中流过”的所谓诗句,而他却这样写起故乡:  我不相信故乡有什么特殊意义  也许在哪里都一样  打败命运 或被命运打败  
期刊
布谷钟  人们羞于告诉我  这就叫别离,时光踉踉跄跄  知道我还爱着  知道我会乘愿再来  而这样的情形就像费力摆动的老钟  你揭开我紧闭的后盖  让我日夜旋转  把心裸露在外  “布谷——布谷!”  这些被齿轮碾轧的时时刻刻  沐浴在黄昏的温暖当中  我们机械地做着游戏  摆弄一些劫后余生的小事情  也许是不鸣则已  也许是始乱终弃  “布谷——布谷!”  正像腊月:我对你一无所知  单一地保持
期刊
1  “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经过无数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决定向心仪的女人求爱,结果人家却有男朋友了。”“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火烧火燎地待在房间等情人赴约,结果却被放鸽子了。”“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正和情人在房间里卿卿我我,紧要关头,电话铃声不屈不挠地响了起来。”  第一句话是觉罗说的。觉罗是笔名,真名叫那正光,他说那姓是满族皇姓,满族皇姓是爱新觉罗,便取笔名觉罗。也不知他是否瞎掰,
期刊
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病逝。朝阳升起的时刻,一位作家最好的创作年华被终止在42岁,天地悲伤动容,北风瞬间如刀。这一年的初冬分外寒冷,以至于作为路遥小说忠实读者的我,至今都有一团肃杀和凛冽在心头蜷伏,时不时地蜇疼我、摧残我。  2007年,延安大学修建路遥文学馆。2009年,延川中学修建路遥纪念室。2011年12月3日,路遥纪念馆在路遥出生地——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正
期刊
雨天读诗  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驱散了暑热。亲爱的大师,我又在读你。读诗的感觉是生命的另一次萌动和苏醒。  史蒂文斯先生,仿佛带着雨水细密的针脚,用他流动的节拍,为人绘制出动感的“色、声、香、味、触、法”。那一册躺在我手里快有三十年的诗集,此刻如同港湾,或者秘密通道的剪影,引人步履安详地徜徉其中。看那山水间的光色,雾霭中的云霓,依旧是岁月深处勾魂摄魄的、品味不尽的风致。  西蒙和水芹,两位译者隔着
期刊
多年以后,竹青又回到了南山镇。  小镇变化不算大,无非当年的砖瓦房变成了一水儿的楼房,从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变得有了一些商业的气息。街还是原来的“之”字形三条街。竹青在“之”字一点的结束处下了车,用几分钟就走过“之”字的半横和一撇,来到镇子西头的中心小学旧址。  穿过小镇的时候,她还有点担心会被熟人认出来,近十年未见的寒暄,想一想都可怕。她可一点也不想享受所谓衣锦还乡的那种感觉,何况也够不上衣锦
期刊
路遥被重新认识以致路遥研究成为当红热门,并不是得益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良心发现。这正如路遥当年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所言:“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不夸张地说,当事人所谓的“至今”,延续到今天也依然有效——新世纪以来的“路遥”再现,不过是再次变相地宣告了当代文学批评的破产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全部努力,充其量不过是批评废墟上的一着马后炮而已。  从路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优胜
期刊
先聆听简约或观摩预演  重读马秋芬,我还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从她作品集《浪漫的旅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10)开始,再《阴阳角》(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02)、《远去的冰排》(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03)、《雪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09)、《马秋芬小说选》(沈阳出版社,1991.12)地按序而行,包括她在《十月》(2006.03)、《人民文学》(2008.02)上发表,
期刊
1  好吧,我回去。你不用再说了,我都已经说回了,就肯定回。  摁了电话,我的心先是突突突地蹦了那么幾下,紧接着又狠劲儿地疼了那么一把,像是被谁的手猛一下给攥住了不放,并且这手还暗地里用了死劲儿。我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儿,就像我不清楚每天回去时怎么老是不想从驾驶室钻出来,而非要在里面抽上一两根烟。或者烟也不抽,就那么一动不动地坐着,脑子里空空如也,空的连自己都觉得可怕。倘若这时候恰巧有电话冲进来,我
期刊
1  马秋芬是活跃在辽沈地区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我父母一辈的写作者。我读她的作品,带着一个子辈观看父辈文化成果时特有的心理与态度:尊重,但又抱有某种距离感。只有在某个瞬间,发现她笔下与我父母、与我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发生呼应时,被一下子戳到了,才会猛然想起:我父母在她笔下知青返城函授大学的这个年龄,是不是正好忙着上电大呢?而我那时上小学了吗?我爸开始教我打羽毛球了吗?爸爸那蓝黑色钢笔在绿色稿纸上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