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重特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特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给玉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极其艰巨,这既给玉树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也为玉树的未来前景提供了契机。如何以此次灾后重建为契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灾区重建有一个高起点,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谋求“四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玉树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跨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简称“四个发展”)是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也是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要求。玉树地震的巨大破坏性,使其灾后重建成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毫无疑问,灾后重建对玉树、青海乃至整个藏区都是空前的考验,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即建设钢筋水泥堆积的城市,再加上一些所谓的藏族文化符号,那是很难实现提高玉树城市形象的。因此青海省政府部门以重建为契机,根据玉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以及高海拔地域将玉树定位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大力推动高原旅游城市的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谋求“四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有力手段
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民众对政府的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工作的开展、政府行为有效性的增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玉树地震救灾过程中,政府迅速行动、积极指挥、全力组织抗震救灾,赢得了广泛赞誉,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如何在灾后重建阶段继续保持良好形象,是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事关灾后恢复重建能否顺利开展,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因此,玉树灾后重建打造高原旅游城市,将是政府牢固树立良好形象的有利时机和手段。
二、玉树灾后重建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机遇和挑战
(一)玉树灾后重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机遇
1、政府对玉树灾后重建的规划
玉树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高度重视玉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国务院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14号)中指出,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修复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为把玉树建设为发展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震区建筑受灾严重,容易统一规划和建设
作为重灾区之一的玉树结古镇,大量的居民建筑或已倒塌,或已面目全非,不能继续使用。无论是原建筑改建或重建,还是居民统一搬迁重新规划都是十分方便,这对于打造高原旅游城市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玉树灾后重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挑战
1、生态保护压力大
玉树是高原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高原气候赋予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但是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设置了困难。玉树地区所属的青藏高原是个年轻的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是干旱低温,这就决定了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原有的生态格局一旦遭遇破坏,恢复难度较大,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而旅游业的典型特征就是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外来人口的大批涌入、大量旅游基础设施的兴建,会对旅游地区的原生态自然风光造成影响和破坏。因而在重建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使灾后恢复重建与当地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和统一,这是玉树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
2、当地居民的文化、综合素质急需提高
高原生态旅游要达到高质量、高品位,建立完善的硬件设施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旅游人才,提高工作者和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玉树地处藏区区,信息相对闭塞,当地居民仍以传统牧业为主,普遍综合素质达不到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如何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玉树灾后重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遵循“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江波指出,“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以往的状态,也不是仅仅以“物”的建设为中心,而是将“发展”的理念嵌入到“重建”中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和谐。要明确开发重建的不仅是现在的玉树,而是永远大美的玉树,因此应当本着“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把生态保护贯穿于规划的每一个细节、贯穿于规划的始终,规划与建设应体现玉树原始风貌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文化。同时既要明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要根据生态保护要求、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控制景区内基建项目和人造景观,任何项目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估后方能上马,严防在建设中破坏生态原貌,规划建设项目应由建设、环保部门实施严格监控,核心景区内应不允许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二)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玉树地区长期以来处于交通死角,长期被视为偏僻之地,在此次重建中,要发挥玉树在青、藏、川三省区交界地中心城市的辐射联动功能,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铁路、航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实现市场规模扩展与产品深入开发的良性循环。玉树只有立足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精品路线,才能更好地把玉树建设成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
(张剑勇,1972年生,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一、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谋求“四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玉树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跨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简称“四个发展”)是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也是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要求。玉树地震的巨大破坏性,使其灾后重建成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毫无疑问,灾后重建对玉树、青海乃至整个藏区都是空前的考验,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即建设钢筋水泥堆积的城市,再加上一些所谓的藏族文化符号,那是很难实现提高玉树城市形象的。因此青海省政府部门以重建为契机,根据玉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以及高海拔地域将玉树定位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大力推动高原旅游城市的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谋求“四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有力手段
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民众对政府的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工作的开展、政府行为有效性的增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玉树地震救灾过程中,政府迅速行动、积极指挥、全力组织抗震救灾,赢得了广泛赞誉,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如何在灾后重建阶段继续保持良好形象,是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事关灾后恢复重建能否顺利开展,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因此,玉树灾后重建打造高原旅游城市,将是政府牢固树立良好形象的有利时机和手段。
二、玉树灾后重建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机遇和挑战
(一)玉树灾后重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机遇
1、政府对玉树灾后重建的规划
玉树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高度重视玉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国务院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14号)中指出,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修复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为把玉树建设为发展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震区建筑受灾严重,容易统一规划和建设
作为重灾区之一的玉树结古镇,大量的居民建筑或已倒塌,或已面目全非,不能继续使用。无论是原建筑改建或重建,还是居民统一搬迁重新规划都是十分方便,这对于打造高原旅游城市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玉树灾后重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挑战
1、生态保护压力大
玉树是高原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高原气候赋予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但是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设置了困难。玉树地区所属的青藏高原是个年轻的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是干旱低温,这就决定了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原有的生态格局一旦遭遇破坏,恢复难度较大,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而旅游业的典型特征就是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外来人口的大批涌入、大量旅游基础设施的兴建,会对旅游地区的原生态自然风光造成影响和破坏。因而在重建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使灾后恢复重建与当地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和统一,这是玉树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
2、当地居民的文化、综合素质急需提高
高原生态旅游要达到高质量、高品位,建立完善的硬件设施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旅游人才,提高工作者和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玉树地处藏区区,信息相对闭塞,当地居民仍以传统牧业为主,普遍综合素质达不到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如何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玉树灾后重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遵循“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江波指出,“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以往的状态,也不是仅仅以“物”的建设为中心,而是将“发展”的理念嵌入到“重建”中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和谐。要明确开发重建的不仅是现在的玉树,而是永远大美的玉树,因此应当本着“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把生态保护贯穿于规划的每一个细节、贯穿于规划的始终,规划与建设应体现玉树原始风貌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文化。同时既要明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要根据生态保护要求、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控制景区内基建项目和人造景观,任何项目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估后方能上马,严防在建设中破坏生态原貌,规划建设项目应由建设、环保部门实施严格监控,核心景区内应不允许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二)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玉树地区长期以来处于交通死角,长期被视为偏僻之地,在此次重建中,要发挥玉树在青、藏、川三省区交界地中心城市的辐射联动功能,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铁路、航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实现市场规模扩展与产品深入开发的良性循环。玉树只有立足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精品路线,才能更好地把玉树建设成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
(张剑勇,1972年生,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