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代财富范畴的再思考
某种程度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财富观念的变革有着深层关联。因此,有必要在时代语境下对财富观念予以重新定位与思考。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中文和英文的词典中对于“财富”(wealth)概念的日常语言的理解符合当今主流经济学中对于财富的一般解释,基本锁定在有价值的物质资料上。但是还要看到,在词源学上,财富(wealth)由单词weal(康乐)和th(情形)两个词组合而成,表示“康乐的情形”或“幸福和繁荣的情形”。而在希腊文中,财富这个词是euporeo,可以被拆成两部分:eu(美好的、幸福的)和poros(通路)。也就是说,财富是通往幸福的工具或道路。词源学的解释,对当今财富的精神现象学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不要倒置在财富问题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要忽视对于财富增长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诉求的思考。
在弄清楚财富本源意义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厘清财富的社会内蕴。其实,财富作为社会分工所积累,是剩余产品积累形式的两极分化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和财产稀缺性的认定,也是人类由无意识的交换行为向自觉的交换行为过渡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财富的积累过程其实就是财富及其财富观念形成的过程。在私有制社会,剥夺与被剥夺、占有与被占有、平等与不平等乃是其间过程的历史特征。正是基于对“剩余产品”的产权化、私有化的确认,“剩余产品”才获得社会制度框架内所能定义的“财富”概念的内涵。因此,在私有制社会,财富的社会本质是“不平等”。正是不平等地对待剩余产品,才会使得具有私有产权性质和社会属性的财富得以诞生;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才使得财富的意识形态变成等级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重要证明;更是因为这种不平等,财富才成为少数人持有的“财富幻象”、社会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
二、财富体系的三次变革
迄今,人类已经实现了三次财富体系的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这是“创造财富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新方法”。人类不再靠大自然恩赐,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自然界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了。在这次财富浪潮中,大多数农业社会里以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为生产单位创造了我们所称谓的农业文明。第二次革命性财富体系和社会(即工业主义)出现于17世纪的晚期,在地球的许多地区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和剧变的浪潮,这次财富浪潮是基于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的制造技术,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和最大化的普遍原理建设起来的,所带来的是工业一体化。第三次浪潮大概肇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在这一年,美国的白领和服务行业的就业人员人数首次超过了蓝领工人的人数。这种劳动力结构上的巨大变化说明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开始过渡到了以知识或者脑力劳动为基础的产业经济。
其实,财富体系的建立不是神秘秩序的显现,也不是某个天才人物的伟大杰作,而是“大自然的隐秘过程”的必然。透过历史我们发现,财富体系的建立需要三个因素:其一,信仰动力论向财富动力论的坐标转换。随着货币向资本的转换,货币配置社会资源的意义被发现,在利益支配世界的意志驱动下,西方进入了财富体系扩张的时代,西方政治谱系由信仰动力论向财富动力论的坐标转换,神性的人逐渐向俗性的人转换,使以资本为轴心的社会制度得以发育。其二,财富体系的政治制度设计与说明。从财富扩张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的同构来说,通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使资本主义财富扩张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获得同构,从而为财富的扩张提供制度设计与支持。在制度设计中,国家的本性与人的贪婪性两极相通,“恶的人性”被假设为国家政治由抽象走向具体、由僵死转为活力的重要视点。其三,财富心理的培养和财富精神的张扬。财富扩张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的同构,既是财富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财富精神张扬的内在需求。因为,该设计契合了三个重要理念:首先,贪欲作为人性之本,在金钱的法则下,驱动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种“原子化的裂变”,并使人的社会性转换为一种市场的物性。其次,追求财富的欲望是人性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政治的治理应更加权重追逐财富的原则。追逐私利与合理性地混合应成为一切行为的典范。最后,政治被市场经济加以通约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用欲望来驯服和制衡欲望。这三种财富扩张的哲学理念与政治谱系的同构,乃是西方资本制度发育的重要“理论基因”。
三、财富扩张及分配逻辑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
财富逻辑是一个包括财富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等多环节的完整链条。扩张与繁荣,危机与萧条,都是财富逻辑过程性展开的表现形式。在金融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财富扩张及分配逻辑的必然。历史上,社会财富分配经历了三个阶段,有三种类型。
第一个阶段直接分配使用价值,也就是用伦理的概念,或者等级制的制度直接分配,也就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使用的分配方式。以帝王为代表的官僚阶层占有了社会的全部剩余财富,使生活系统维持在紧张的状态,所以这种使社会发展很慢。
第二个阶段分配方式是资本的分配方式。不再直接的分配作为物资资料的财富本身,而是分配一种瓜分财富的权益——价值。价值是分配财富的一种市场权利,本身不是财富,但是用来分配财富。这个价值能扩张人的欲望——占用全社会财富份额的欲望。
第三个阶段分配方式是资产证券化这一特殊的财富分配方式。就是把一切预期能够生产出社会权益的资产,统统进行证券化。证券化后产生的虚拟经济体,使实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延伸为虚拟经济中“社会金融关系”,而具有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则将这个金融关系网络的触角深入于全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无孔不入的控制力量。实体经济的财富逻辑也由此延伸到虚拟经济领域而不断积累,并且最终被倍数地放大而表现出来,最后爆发为金融危机。由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使资本变异为虚拟资本,财富变异为虚拟财富,在增进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转移和积累财富扩张风险,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所在。
四、财富观的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爆发于西方的金融危机给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工具化、智能化的手段,创新财富新源泉,增加社会财富,这是一个时代的难题,也是一个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在构建我国的财富观念和财富体系的时候,理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自觉把握世界财富革命进程,创新财富新源泉。(2)深刻把握财富原理,促进财富创造。(3)完善财富体系,增进人民福祉。
(基金项目:本文为受“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2010—28)
(速继明,1978年生,云南昆明人,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经济社会学)
某种程度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财富观念的变革有着深层关联。因此,有必要在时代语境下对财富观念予以重新定位与思考。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中文和英文的词典中对于“财富”(wealth)概念的日常语言的理解符合当今主流经济学中对于财富的一般解释,基本锁定在有价值的物质资料上。但是还要看到,在词源学上,财富(wealth)由单词weal(康乐)和th(情形)两个词组合而成,表示“康乐的情形”或“幸福和繁荣的情形”。而在希腊文中,财富这个词是euporeo,可以被拆成两部分:eu(美好的、幸福的)和poros(通路)。也就是说,财富是通往幸福的工具或道路。词源学的解释,对当今财富的精神现象学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不要倒置在财富问题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要忽视对于财富增长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诉求的思考。
在弄清楚财富本源意义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厘清财富的社会内蕴。其实,财富作为社会分工所积累,是剩余产品积累形式的两极分化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和财产稀缺性的认定,也是人类由无意识的交换行为向自觉的交换行为过渡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财富的积累过程其实就是财富及其财富观念形成的过程。在私有制社会,剥夺与被剥夺、占有与被占有、平等与不平等乃是其间过程的历史特征。正是基于对“剩余产品”的产权化、私有化的确认,“剩余产品”才获得社会制度框架内所能定义的“财富”概念的内涵。因此,在私有制社会,财富的社会本质是“不平等”。正是不平等地对待剩余产品,才会使得具有私有产权性质和社会属性的财富得以诞生;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才使得财富的意识形态变成等级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重要证明;更是因为这种不平等,财富才成为少数人持有的“财富幻象”、社会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
二、财富体系的三次变革
迄今,人类已经实现了三次财富体系的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这是“创造财富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新方法”。人类不再靠大自然恩赐,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自然界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了。在这次财富浪潮中,大多数农业社会里以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为生产单位创造了我们所称谓的农业文明。第二次革命性财富体系和社会(即工业主义)出现于17世纪的晚期,在地球的许多地区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和剧变的浪潮,这次财富浪潮是基于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的制造技术,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和最大化的普遍原理建设起来的,所带来的是工业一体化。第三次浪潮大概肇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在这一年,美国的白领和服务行业的就业人员人数首次超过了蓝领工人的人数。这种劳动力结构上的巨大变化说明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开始过渡到了以知识或者脑力劳动为基础的产业经济。
其实,财富体系的建立不是神秘秩序的显现,也不是某个天才人物的伟大杰作,而是“大自然的隐秘过程”的必然。透过历史我们发现,财富体系的建立需要三个因素:其一,信仰动力论向财富动力论的坐标转换。随着货币向资本的转换,货币配置社会资源的意义被发现,在利益支配世界的意志驱动下,西方进入了财富体系扩张的时代,西方政治谱系由信仰动力论向财富动力论的坐标转换,神性的人逐渐向俗性的人转换,使以资本为轴心的社会制度得以发育。其二,财富体系的政治制度设计与说明。从财富扩张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的同构来说,通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使资本主义财富扩张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获得同构,从而为财富的扩张提供制度设计与支持。在制度设计中,国家的本性与人的贪婪性两极相通,“恶的人性”被假设为国家政治由抽象走向具体、由僵死转为活力的重要视点。其三,财富心理的培养和财富精神的张扬。财富扩张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的同构,既是财富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财富精神张扬的内在需求。因为,该设计契合了三个重要理念:首先,贪欲作为人性之本,在金钱的法则下,驱动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种“原子化的裂变”,并使人的社会性转换为一种市场的物性。其次,追求财富的欲望是人性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政治的治理应更加权重追逐财富的原则。追逐私利与合理性地混合应成为一切行为的典范。最后,政治被市场经济加以通约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用欲望来驯服和制衡欲望。这三种财富扩张的哲学理念与政治谱系的同构,乃是西方资本制度发育的重要“理论基因”。
三、财富扩张及分配逻辑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
财富逻辑是一个包括财富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等多环节的完整链条。扩张与繁荣,危机与萧条,都是财富逻辑过程性展开的表现形式。在金融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财富扩张及分配逻辑的必然。历史上,社会财富分配经历了三个阶段,有三种类型。
第一个阶段直接分配使用价值,也就是用伦理的概念,或者等级制的制度直接分配,也就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使用的分配方式。以帝王为代表的官僚阶层占有了社会的全部剩余财富,使生活系统维持在紧张的状态,所以这种使社会发展很慢。
第二个阶段分配方式是资本的分配方式。不再直接的分配作为物资资料的财富本身,而是分配一种瓜分财富的权益——价值。价值是分配财富的一种市场权利,本身不是财富,但是用来分配财富。这个价值能扩张人的欲望——占用全社会财富份额的欲望。
第三个阶段分配方式是资产证券化这一特殊的财富分配方式。就是把一切预期能够生产出社会权益的资产,统统进行证券化。证券化后产生的虚拟经济体,使实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延伸为虚拟经济中“社会金融关系”,而具有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则将这个金融关系网络的触角深入于全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无孔不入的控制力量。实体经济的财富逻辑也由此延伸到虚拟经济领域而不断积累,并且最终被倍数地放大而表现出来,最后爆发为金融危机。由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使资本变异为虚拟资本,财富变异为虚拟财富,在增进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转移和积累财富扩张风险,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所在。
四、财富观的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爆发于西方的金融危机给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工具化、智能化的手段,创新财富新源泉,增加社会财富,这是一个时代的难题,也是一个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在构建我国的财富观念和财富体系的时候,理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自觉把握世界财富革命进程,创新财富新源泉。(2)深刻把握财富原理,促进财富创造。(3)完善财富体系,增进人民福祉。
(基金项目:本文为受“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2010—28)
(速继明,1978年生,云南昆明人,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经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