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又不得不学数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通过教材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只是文科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如“统计图”这节,要求从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中获取信息,1959年人口30亿,2050年预测达90亿,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人口總数还多,从中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教育,从理论上分析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土地都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例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自己是有用的,慢慢地能从心里上去接受它。
二、通过教材阅读,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教学,一般是教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成了例题的再版,稍有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常常无法解决,这种供给知识的方法,使数学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走出数学,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在课堂上多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如平行线教学,把三轮车两个后轮经过的路线,体育课上玩双杠等生活实例引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让学生动手操作试验
教师不能包办,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结论。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笔者在讲《走进数学世界》这一节时,其中有一道习题是“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答案有矩形、正六边形、梯形。学生拿着墨水盒、粉笔盒等近似于正方体的盒子,在阳光下或灯光下转动位置,观察不同位置的影子的形状,结果多数学生知道:不能凭空乱猜,要亲自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准备足够的小棒,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比较,探索,总结出结论。平面图形的铺设也让学生(至少每个组)课前准备好所需的三角形、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接下来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步骤,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节约时间,增进师生情感,培养他们动手、动脑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只流于表面,公布答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不要吝啬于教学的形式、手段
媒体该用的时候就要用,千万不要认为用多媒体教学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因为麻烦而放弃用它。如在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学中,利用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图形的变化,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感受,让视觉效果与平时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结合,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重复教学模式中感受到一种新鲜、刺激。
三、通过教材阅读,成为学习主人
新教材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这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去尝试。在讲《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笔者先提出问题,然后把准备好的带有正方形小方格和直角三角形的纸发给每个学生。上课的时候,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探索与讨论中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并在实际中应用。而且还把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情况,以及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产生一种责任感,同时产生学好数学的想法,达到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数学教学既要阅读教材,立足于课堂,又要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动起手来,大胆地去探索、讨论,真正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
一、通过教材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只是文科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如“统计图”这节,要求从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中获取信息,1959年人口30亿,2050年预测达90亿,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人口總数还多,从中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教育,从理论上分析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土地都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例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自己是有用的,慢慢地能从心里上去接受它。
二、通过教材阅读,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教学,一般是教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成了例题的再版,稍有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常常无法解决,这种供给知识的方法,使数学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走出数学,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在课堂上多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如平行线教学,把三轮车两个后轮经过的路线,体育课上玩双杠等生活实例引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让学生动手操作试验
教师不能包办,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结论。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笔者在讲《走进数学世界》这一节时,其中有一道习题是“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答案有矩形、正六边形、梯形。学生拿着墨水盒、粉笔盒等近似于正方体的盒子,在阳光下或灯光下转动位置,观察不同位置的影子的形状,结果多数学生知道:不能凭空乱猜,要亲自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准备足够的小棒,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比较,探索,总结出结论。平面图形的铺设也让学生(至少每个组)课前准备好所需的三角形、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接下来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步骤,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节约时间,增进师生情感,培养他们动手、动脑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只流于表面,公布答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不要吝啬于教学的形式、手段
媒体该用的时候就要用,千万不要认为用多媒体教学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因为麻烦而放弃用它。如在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学中,利用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图形的变化,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感受,让视觉效果与平时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结合,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重复教学模式中感受到一种新鲜、刺激。
三、通过教材阅读,成为学习主人
新教材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这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去尝试。在讲《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笔者先提出问题,然后把准备好的带有正方形小方格和直角三角形的纸发给每个学生。上课的时候,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探索与讨论中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并在实际中应用。而且还把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情况,以及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产生一种责任感,同时产生学好数学的想法,达到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数学教学既要阅读教材,立足于课堂,又要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动起手来,大胆地去探索、讨论,真正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