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中越发常见,常表现为上肢疼痛、酸胀、麻木甚至无力。王艳锋教授根据“经脉所过,病之所及”理论将神经根型颈椎病辨经分为3型,并采用电针颈臂穴治疗本病,取得明显疗效。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臂穴;电针;辨经分型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3-0078-02
Abstract: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clinic. It is often manifested as upper limb pain, acid swelling, numbness and even weaknes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pass and diseases reach”, Professor Wang Yanfeng divided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nto three types, and treated the disease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t neck and arm points, and achieved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of meridian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of neck and arm points has a high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ervical Arm Point;Electroacupuncture;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单侧或双侧神经根由于颈椎退变从而受到压迫或刺激,表现为上肢疼痛、酸胀、麻木甚至无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且发病人群不断低龄化,有报道发现在患有颈椎病的人群中,有部分患者的年龄甚至低于14岁[2]。王艳锋教授从事临床20余年,笔者通过跟师学习,总结王艳锋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案
刘某,男性,65岁,2019年8月8日初诊。左侧颈肩部疼痛3年,加重伴左上肢麻木10余天。于本院完善颈椎MRI提示:颈椎退变,C3/4、C4/5、C5/6、C6/7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平素贪凉嗜好打牌,近10余天因长时间打牌后颈肩部疼痛症状加重,伴有持续性左上肢麻木不适,以左前臂桡侧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为主。追问既往史无外伤史。体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肌较紧张,C3/4、C4/5、C5/6、C6/7棘突间隙及棘突两侧压痛,压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转颈试验(-),霍夫曼征(-),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辨经分型,中医诊断:项痹病-阳明型。取穴:颈臂穴(左),颈夹脊穴(C4/5、C5/6、C6/7 双侧)。毫针(规格:0.30 mm×50 mm,安迪牌无菌针灸针)、电针仪(型号:SDZ-II,华佗牌)。瞩患者右侧卧位,采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以得气为度,针刺颈臂穴,以左上肢触电感传导至拇、食指为佳;其中颈臂穴与颈夹脊穴(C5/6 左侧)一组接电针,颈夹脊穴(C4/5左侧)与颈夹脊穴(C6/7左侧)一组接电针,颈夹脊穴(C4/5 右侧)与颈夹脊穴(C6/7右侧)一组接电针,均使用低频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调整颈臂穴针刺方向,使产生神经脉冲,左前臂的肱桡肌产生节律的跳动。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d后,患者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左前臂及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仍有持续性麻木不适,但持续时间较前减少;1个疗程后,患者颈肩部无疼痛不适,左前臂麻木症状基本消失,但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仍有麻木不适,每日间断发作3h左右;2个疗程后,患者诉颈肩部无疼痛不适,左上肢麻木不适基本消失。2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
2 按语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长期打牌,颈椎处于低头姿势,加之患者年老体弱,机体功能下降,平素贪凉,易受寒邪侵袭,无力抵抗邪气,导致气血失和,运行受阻,致使局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出现,乃本虚标实之象。故应治以疏经通络,行气化瘀,散寒祛风。再结合患者左上肢麻木以左前臂桡侧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为主,将之诊断为阳明型。通过局部取穴选择颈夹脊穴以及颈臂穴,两者皆可归属于经外奇穴。其中頸夹脊穴与督脉在颈部的循行路线相邻近,能溢蓄调节督脉之气血;而从解剖层面来看,夹脊穴位于脊神经根出口处,能影响神经末梢的信号传导,对促进受损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3]。而颈臂穴则能有效疏通经络、散寒祛风;且本穴与臂丛神经联系密切,故通过针刺本穴,并微调针刺方向,使左前臂的肱桡肌产生节律的跳动,促进相应部位神经功能的修复。通过电针以上穴位,能有效加强诸穴的疏通经络、散寒祛湿、行气化瘀之功。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近代医家提出的病名,其表现出的一系列上肢疼痛、酸胀、麻木、无力等神经根受压症状,与中医古籍中所描述的“痹症”相似,《灵枢·经脉》中提及“肩似拔,臑似折,颈、肩、肘、外后廉痛”,故将其归属于“项痹病”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是引发项痹病的主要外因,内因多由于气血失和、肝肾亏损等因素。 西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主要以颈椎退变压迫神经根[4]、神经根无菌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三类为主,由于椎管内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致使神经血供受到阻碍,而神经根受到压迫,会进一步促进各种疼痛介质的释放[5],致使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产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产生麻木、疼痛等不适,上述状态若长期无法得到改善,甚至可出现上肢肌力减退的现象。有医家认为该病的产生与其特有的免疫机制相关,考虑到髓核处于封闭的解剖结构,尚未与外界免疫系统发生接触,而当其封闭结构受到破坏后,髓核内的物质进入人体,被识别为抗原,自身免疫系统立即作出细胞免疫反应[6],从而产生一系列疼痛、酸胀、麻木不适。
目前临床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较为多见,其辨证分型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为主。王艳锋教授按照“经脉所过,病之所及”,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颈椎病变节段的不同,及其所表现出上肢症状的差异,将其分为阳明、少阳、太阳三型:①阳明型:可在前臂桡侧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出现麻木、疼痛等不适,即桡神经支配的肱三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区域;②少阳型:前臂外侧面中部区域及余下手指出现疼痛、麻木不适,即正中神经支配的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等区域。③太阳型:可在前臂尺侧、手背尺侧及小指、无名指等区域出现疼痛、麻木不适,即尺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掌短肌、第3、4指深屈肌、小指展屈肌等区域。通过选择不同的分型,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本案例中的患者为阳明型,故借助电针治疗,使左前臂的肱桡肌产生节律的跳动。
王艳锋教授常选择颈臂穴,是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颈臂穴作为经外奇穴之一,最早在《芒针疗法》中提出,创立本穴的原因与其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臂丛神经[7]在双上肢广泛分布,由颈5至胸1神经根组成,向下走形到前斜角肌汇合成臂丛神经上、中、下干,继续走形到锁骨中段的后侧时,臂丛神经干再次汇合成前后股,由于此处距离体表较近,且臂丛神经较为密集,故将此处在体表的投影选作颈臂穴的定位。由于腧穴的范围是立体的,而并非单纯的一个点,故而不同的医家有各自的见解,赵金生[8]检索文献资料后发现,颈臂穴的主流定位可归纳为以下三类:①锁骨中点上1~1.5寸;②锁骨内1/3与外2/3直上1寸;③胸锁乳突肌后缘,上2/3与下1/3处。王艳锋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在锁骨中点上1~1.5寸的基础上微调颈臂穴的定位,将其定位在锁骨中点直上1寸的位置。电针通过调节JAK/STAT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提高疼痛阈值、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达到镇痛的作用[9],而通过电针颈臂穴,可以改善上肢酸胀、疼痛、麻木甚至无力等症状。
王艳锋教授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先对其进行辨经分型,再通过调整颈臂穴的针刺方向,使相应证型所在的区域产生神经脉冲,促进神经水肿的修复、炎症因子的消散、疼痛阈值的提高,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J].安徽医学,2017,38(9):1087-1094.
[2]鐘鉴,张德洲,易雪冰,等.儿童颈椎病[J].华西医学,2008(2):249-250.
[3]孙德利,许理忠,倪承浩,等.电针颈夹脊穴结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1451-1454.
[4]魏大成,周贤刚.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9):807-809,813.
[5]FRANSON R C,SAAL J S,SAAL J A.Human Disc Phospholipase A2 is Inflammatory[J].Spine,1992, 17(Supplement):S129-S132.
[6]王葵光,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身免疫状态[J].中华骨科杂志,1994(5):258-267.
[7]莫凡,赵劲民,沙轲,等.成年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与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31):5072-5078.
[8]赵金生,袁安,董琦,等.颈臂穴定位标准化方案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05-507.
[9]陈霞,粟胜勇,黄云龙,等.基于JAK-STAT/SOCS信号通路交互作用探讨“调气”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3):733-736.
(收稿日期:2020-05-13 编辑:刘斌)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臂穴;电针;辨经分型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3-0078-02
Abstract: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 root type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clinic. It is often manifested as upper limb pain, acid swelling, numbness and even weaknes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pass and diseases reach”, Professor Wang Yanfeng divided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nto three types, and treated the disease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t neck and arm points, and achieved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of meridians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of neck and arm points has a high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ervical Arm Point;Electroacupuncture;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单侧或双侧神经根由于颈椎退变从而受到压迫或刺激,表现为上肢疼痛、酸胀、麻木甚至无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且发病人群不断低龄化,有报道发现在患有颈椎病的人群中,有部分患者的年龄甚至低于14岁[2]。王艳锋教授从事临床20余年,笔者通过跟师学习,总结王艳锋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案
刘某,男性,65岁,2019年8月8日初诊。左侧颈肩部疼痛3年,加重伴左上肢麻木10余天。于本院完善颈椎MRI提示:颈椎退变,C3/4、C4/5、C5/6、C6/7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平素贪凉嗜好打牌,近10余天因长时间打牌后颈肩部疼痛症状加重,伴有持续性左上肢麻木不适,以左前臂桡侧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为主。追问既往史无外伤史。体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肌较紧张,C3/4、C4/5、C5/6、C6/7棘突间隙及棘突两侧压痛,压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转颈试验(-),霍夫曼征(-),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辨经分型,中医诊断:项痹病-阳明型。取穴:颈臂穴(左),颈夹脊穴(C4/5、C5/6、C6/7 双侧)。毫针(规格:0.30 mm×50 mm,安迪牌无菌针灸针)、电针仪(型号:SDZ-II,华佗牌)。瞩患者右侧卧位,采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以得气为度,针刺颈臂穴,以左上肢触电感传导至拇、食指为佳;其中颈臂穴与颈夹脊穴(C5/6 左侧)一组接电针,颈夹脊穴(C4/5左侧)与颈夹脊穴(C6/7左侧)一组接电针,颈夹脊穴(C4/5 右侧)与颈夹脊穴(C6/7右侧)一组接电针,均使用低频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调整颈臂穴针刺方向,使产生神经脉冲,左前臂的肱桡肌产生节律的跳动。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d后,患者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左前臂及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仍有持续性麻木不适,但持续时间较前减少;1个疗程后,患者颈肩部无疼痛不适,左前臂麻木症状基本消失,但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仍有麻木不适,每日间断发作3h左右;2个疗程后,患者诉颈肩部无疼痛不适,左上肢麻木不适基本消失。2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
2 按语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长期打牌,颈椎处于低头姿势,加之患者年老体弱,机体功能下降,平素贪凉,易受寒邪侵袭,无力抵抗邪气,导致气血失和,运行受阻,致使局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出现,乃本虚标实之象。故应治以疏经通络,行气化瘀,散寒祛风。再结合患者左上肢麻木以左前臂桡侧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为主,将之诊断为阳明型。通过局部取穴选择颈夹脊穴以及颈臂穴,两者皆可归属于经外奇穴。其中頸夹脊穴与督脉在颈部的循行路线相邻近,能溢蓄调节督脉之气血;而从解剖层面来看,夹脊穴位于脊神经根出口处,能影响神经末梢的信号传导,对促进受损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3]。而颈臂穴则能有效疏通经络、散寒祛风;且本穴与臂丛神经联系密切,故通过针刺本穴,并微调针刺方向,使左前臂的肱桡肌产生节律的跳动,促进相应部位神经功能的修复。通过电针以上穴位,能有效加强诸穴的疏通经络、散寒祛湿、行气化瘀之功。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近代医家提出的病名,其表现出的一系列上肢疼痛、酸胀、麻木、无力等神经根受压症状,与中医古籍中所描述的“痹症”相似,《灵枢·经脉》中提及“肩似拔,臑似折,颈、肩、肘、外后廉痛”,故将其归属于“项痹病”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是引发项痹病的主要外因,内因多由于气血失和、肝肾亏损等因素。 西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主要以颈椎退变压迫神经根[4]、神经根无菌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三类为主,由于椎管内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致使神经血供受到阻碍,而神经根受到压迫,会进一步促进各种疼痛介质的释放[5],致使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产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产生麻木、疼痛等不适,上述状态若长期无法得到改善,甚至可出现上肢肌力减退的现象。有医家认为该病的产生与其特有的免疫机制相关,考虑到髓核处于封闭的解剖结构,尚未与外界免疫系统发生接触,而当其封闭结构受到破坏后,髓核内的物质进入人体,被识别为抗原,自身免疫系统立即作出细胞免疫反应[6],从而产生一系列疼痛、酸胀、麻木不适。
目前临床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较为多见,其辨证分型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为主。王艳锋教授按照“经脉所过,病之所及”,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颈椎病变节段的不同,及其所表现出上肢症状的差异,将其分为阳明、少阳、太阳三型:①阳明型:可在前臂桡侧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出现麻木、疼痛等不适,即桡神经支配的肱三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区域;②少阳型:前臂外侧面中部区域及余下手指出现疼痛、麻木不适,即正中神经支配的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等区域。③太阳型:可在前臂尺侧、手背尺侧及小指、无名指等区域出现疼痛、麻木不适,即尺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掌短肌、第3、4指深屈肌、小指展屈肌等区域。通过选择不同的分型,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本案例中的患者为阳明型,故借助电针治疗,使左前臂的肱桡肌产生节律的跳动。
王艳锋教授常选择颈臂穴,是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颈臂穴作为经外奇穴之一,最早在《芒针疗法》中提出,创立本穴的原因与其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臂丛神经[7]在双上肢广泛分布,由颈5至胸1神经根组成,向下走形到前斜角肌汇合成臂丛神经上、中、下干,继续走形到锁骨中段的后侧时,臂丛神经干再次汇合成前后股,由于此处距离体表较近,且臂丛神经较为密集,故将此处在体表的投影选作颈臂穴的定位。由于腧穴的范围是立体的,而并非单纯的一个点,故而不同的医家有各自的见解,赵金生[8]检索文献资料后发现,颈臂穴的主流定位可归纳为以下三类:①锁骨中点上1~1.5寸;②锁骨内1/3与外2/3直上1寸;③胸锁乳突肌后缘,上2/3与下1/3处。王艳锋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在锁骨中点上1~1.5寸的基础上微调颈臂穴的定位,将其定位在锁骨中点直上1寸的位置。电针通过调节JAK/STAT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提高疼痛阈值、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达到镇痛的作用[9],而通过电针颈臂穴,可以改善上肢酸胀、疼痛、麻木甚至无力等症状。
王艳锋教授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先对其进行辨经分型,再通过调整颈臂穴的针刺方向,使相应证型所在的区域产生神经脉冲,促进神经水肿的修复、炎症因子的消散、疼痛阈值的提高,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J].安徽医学,2017,38(9):1087-1094.
[2]鐘鉴,张德洲,易雪冰,等.儿童颈椎病[J].华西医学,2008(2):249-250.
[3]孙德利,许理忠,倪承浩,等.电针颈夹脊穴结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1451-1454.
[4]魏大成,周贤刚.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9):807-809,813.
[5]FRANSON R C,SAAL J S,SAAL J A.Human Disc Phospholipase A2 is Inflammatory[J].Spine,1992, 17(Supplement):S129-S132.
[6]王葵光,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身免疫状态[J].中华骨科杂志,1994(5):258-267.
[7]莫凡,赵劲民,沙轲,等.成年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与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31):5072-5078.
[8]赵金生,袁安,董琦,等.颈臂穴定位标准化方案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05-507.
[9]陈霞,粟胜勇,黄云龙,等.基于JAK-STAT/SOCS信号通路交互作用探讨“调气”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3):733-736.
(收稿日期:2020-05-13 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