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我校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为校党委、行政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的重点工作。我校先后成立了“两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负责该课程建设的领导、规划、指导和协调,并由近几任校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我校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作为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建制。2008年9月,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年11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同时,我校的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也是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二、加强团队建设,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扎实的师资保证
我校通过积极引进、在职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以教学和学科团队建设为纽带,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项目研究、合作攻关等形式,以老带新,团结协作,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进教师整体素质上台阶。
我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队伍,使专职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人员、政工干部相互打通,即专职思政课教师到各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政工干部承担部分理论课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理论教育、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脱节的现象。
三、加强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成果支撑和学科平台保障
坚持把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成果支撑。我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推出了一大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探索和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坚持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推进学位点建设。我校拥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个硕士点,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德育研究基地。上述学科平台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我校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大的辐射和孵化功能,推动了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促进学校由比较单一的工科向多科性大学转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坚持以实施“项目”为抓手,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保障
1 探索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部署,我校早在2003年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思政课改革试点单位,将原来的八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这项改革与“05方案”的精神不谋而合,为后来实施新的教学方案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2 构建具有航空国防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块。我校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素质教育拓展课四大教学模块。“原理”“概论”“基础”“纲要”四门必修课侧重理论武装和品德教育,选修课和素质教育拓展课侧重素质教育和国民教育,实践课侧重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教育。
3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和发展,我校已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省级优质精品课程。
4 推出“人文素质教育教授、博士讲堂”。我校坚持推出了“人文素质教育教授、博士讲堂”,校党委书记亲自主抓并开设讲座,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联合实施。精心筹划安排讲座,直面学术前沿,贴近学生实际,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关注和参与。特别是每场讲座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直面对话和交流,教授、博士与大学生对话讨论,效果良好。
5 加强高校思政课网站建设。在网站硬件建设方面,我校设立了江西省高校思政课网站工作室。在网站软件建设方面,内容编排设计科学,设置了精品课程、教学案例、特色教育等一批优秀栏目。同时,我们团结凝聚了一批来自全省各高校的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掌握、整理、更新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动态、新信息,让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共享网站建设成果。
6 建立学生教官兼班级管理员制度。我校每年从二年级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教育后,确定为学生教官。学生教官既是新生入学时军训I的教官,又是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员。这一制度的建立,既为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又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身边的可敬可学的典型榜样,也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载体。
7 推进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我校对四门必修课程的考核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部分进行,各门课程两部分的比重根据课时分配情况各不相同,一般在7:3左右。设立学生品行档案。把学生参加实践课学习、参与社区服务、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表现等情况均纳入考评范围。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成绩考核,结合学生四年在校操行表现,在毕业前夕给予评定。
五、建立和健全制度,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例会制度,校“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开例会两次,由校党委书记亲自主持,对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表彰奖励、经费保障以及课程建设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模块各环节的教学协调、督导与指导,加强同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了督导评估制度。实行校“领导小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两级督导评估制,把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确定考评结果,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进修、访学、评优、评先的依据,作为各学院、各部门年度考核的依据。
建立了奖励激励制度。对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成绩,不仅在年度考核确定等次上体现出来,而且在年终业绩津贴和奖金分配上体现出来。凡获得省级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案、优秀经典案例、优秀课件、精彩一课、教学竞赛奖、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均给予奖励或配套奖励,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省级奖认可。
六、加强经费投入,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对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我校一直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我校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建立了拥有70台微机终端的网络阅览室,并配备了一大批电脑、复印机、打字机等科研和办公设备,为思政课网站配置了独立的服务器。每年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拨专款10万元,给学位点建设、网站建设、教改项目、实践课教学、素质拓展课等,均单列相应经费给予支持。
我校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为校党委、行政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的重点工作。我校先后成立了“两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负责该课程建设的领导、规划、指导和协调,并由近几任校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我校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作为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建制。2008年9月,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年11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同时,我校的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也是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二、加强团队建设,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扎实的师资保证
我校通过积极引进、在职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以教学和学科团队建设为纽带,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项目研究、合作攻关等形式,以老带新,团结协作,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进教师整体素质上台阶。
我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队伍,使专职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人员、政工干部相互打通,即专职思政课教师到各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政工干部承担部分理论课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理论教育、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脱节的现象。
三、加强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成果支撑和学科平台保障
坚持把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成果支撑。我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推出了一大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探索和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坚持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推进学位点建设。我校拥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个硕士点,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德育研究基地。上述学科平台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我校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大的辐射和孵化功能,推动了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促进学校由比较单一的工科向多科性大学转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坚持以实施“项目”为抓手,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保障
1 探索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部署,我校早在2003年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思政课改革试点单位,将原来的八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这项改革与“05方案”的精神不谋而合,为后来实施新的教学方案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2 构建具有航空国防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块。我校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素质教育拓展课四大教学模块。“原理”“概论”“基础”“纲要”四门必修课侧重理论武装和品德教育,选修课和素质教育拓展课侧重素质教育和国民教育,实践课侧重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教育。
3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和发展,我校已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省级优质精品课程。
4 推出“人文素质教育教授、博士讲堂”。我校坚持推出了“人文素质教育教授、博士讲堂”,校党委书记亲自主抓并开设讲座,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联合实施。精心筹划安排讲座,直面学术前沿,贴近学生实际,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关注和参与。特别是每场讲座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直面对话和交流,教授、博士与大学生对话讨论,效果良好。
5 加强高校思政课网站建设。在网站硬件建设方面,我校设立了江西省高校思政课网站工作室。在网站软件建设方面,内容编排设计科学,设置了精品课程、教学案例、特色教育等一批优秀栏目。同时,我们团结凝聚了一批来自全省各高校的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掌握、整理、更新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动态、新信息,让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共享网站建设成果。
6 建立学生教官兼班级管理员制度。我校每年从二年级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教育后,确定为学生教官。学生教官既是新生入学时军训I的教官,又是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员。这一制度的建立,既为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又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身边的可敬可学的典型榜样,也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载体。
7 推进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我校对四门必修课程的考核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部分进行,各门课程两部分的比重根据课时分配情况各不相同,一般在7:3左右。设立学生品行档案。把学生参加实践课学习、参与社区服务、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表现等情况均纳入考评范围。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成绩考核,结合学生四年在校操行表现,在毕业前夕给予评定。
五、建立和健全制度,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例会制度,校“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开例会两次,由校党委书记亲自主持,对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表彰奖励、经费保障以及课程建设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模块各环节的教学协调、督导与指导,加强同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了督导评估制度。实行校“领导小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两级督导评估制,把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确定考评结果,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进修、访学、评优、评先的依据,作为各学院、各部门年度考核的依据。
建立了奖励激励制度。对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成绩,不仅在年度考核确定等次上体现出来,而且在年终业绩津贴和奖金分配上体现出来。凡获得省级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案、优秀经典案例、优秀课件、精彩一课、教学竞赛奖、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均给予奖励或配套奖励,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省级奖认可。
六、加强经费投入,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对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我校一直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我校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建立了拥有70台微机终端的网络阅览室,并配备了一大批电脑、复印机、打字机等科研和办公设备,为思政课网站配置了独立的服务器。每年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拨专款10万元,给学位点建设、网站建设、教改项目、实践课教学、素质拓展课等,均单列相应经费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