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磨擦力的。但是,没有磨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不足,都不是理想的“冰面”,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应然与实然之间定有距离,这才是理想的本真。
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如何前行?一个教研员能做什么?怎样去做?
行动,从自己做起
2000年,我由教学一线到科室工作,任兼职教研员。
上任伊始,科室负责人交给我一项任务:作《中国教育报》的剪报。一学期我就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摞。后来,办公室有了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发现《中国教育报》有了自己的网站,使用剪刀的工作遂告结束。
渐渐地,自己订阅了《教师博览》《人民教育》《读写月报·新教育》等杂志,还广泛物色各类教育书籍。阅读这些教育报刊杂志、书籍成了我感兴趣的工作,我的随身提包随时装着几本杂志、书籍。我还在新教育实验主办的《教育在线论坛》长时间潜水学习。
每看一书,每阅一文,我都联想到自己的学校。
大量的阅读,使我对不少宏观、微观的教育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一些较深入的看法,我的电脑里有了大量的资料,我的头脑里有了很多观念、理念、策略、技巧,有了比以前更宽、更高、更广、更多的教育视角。偶有感触,也开始用笔记下零乱的思考,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
尤其是《教育在线论坛》深深影响了我,注册后时常发表愚见,在《李镇西之家》我有两个主题帖被评为精华帖,《一招,一言》被新教育实验研究院的朱寅年老师以专帖回复,干国祥老师对我的问题给予回答,李镇西、淀边渔者、新老人、迎春花开、李迪(初荷)、干国祥、魏智渊(铁皮鼓),等等,很多很多老师的热情、执着,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那是一段孤独与充实相伴、寂寞与成长相依的日子。
教育在线,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习惯了,一有困惑、迷惘,我就不由自主地去读书,去上网,象一条洄游的鳗鱼,在漫溯的水中不知疲倦。
对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我省察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真正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行动,就会有收获
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我似乎“醒”了,虽然眼睛还是惺忪着。我外表看起来还是老样子,人们不知道我的内心却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经意间的抬眼逡巡,我发现自己的周围,有些沉闷、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消极、滞后,连“校本教研”理念、“新课程改革”思想都极少接触。
我该做点什么?“我不能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
我能做什么?“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的。”
我从自己购买的书籍中遴选了一部分,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推荐,尽力鼓动其阅读,使之产生共鸣。
几年来,通过这位开明的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阅读推荐,我校先后向全校教师配发了《班主任兵法》(万玮)、《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学卷)(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学习、实践、反思概要》、《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等书籍。其中,有很多书籍是从《教育在线》上了解到的。
然后,这位校领导向全校教师做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新局面》和《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理念,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报告。
我在网络上下载了班华、魏书生、任小艾在《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化研讨会》上的讲座录像之后,也向领导推荐,经领导同意,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不少教师反馈说:这是几年来教师业务学习收获最大的一次。一时间,老师们热烈议论,周围的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
没有校园网,我就利用电脑里积累的资料,主动给教师们编印了《投石》《尺泽微澜》《春雷》《薄云疏雨》和《班主任专业化学习资料》之一、之二、之三。编印的这些资料里,有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专题等许多内容,有从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和书籍上精选的、有针对性的文章,也有教师们自己写的文章,等等。
……
慢慢地,学校沉寂的局面被打破。“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
由于工作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妻子颇有微词。我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来搪塞。
为促使老师们把配发的书籍、资料消化吸收,促进老师们反思和写作,适当的制度性的强迫是必要的,惰性的消除既要“激励、引领”,也要“鞭策、驱动”。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基础性、群众性的平台:校内教研论文评选。凡已发表或获奖了的论文不参与评选,每学期一次,每人至少一篇,列入教师的业务考核。经领导同意后立即实施。由于有了这个平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专业学会举办的论文比赛,我们随时能拿出高质量的文章,并多次获一等奖。重要的是很多老师的参评论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
一段时间后,多样的教研活动和较丰富的教研成果,促使我们单独出台了《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
锹举肩头,我必须择地而耕、择向而行。
经我提议,开展了两个学期的“读书活动”,或是领导繁忙,或是考虑到老师们的课业负担不轻,领导就再也闭口不提了。于是,我把“校内教研论文评选” “班主任工作案例评选” “读书心得体会评选”整合起来,统称“教研写作评选”。
这个学期,有老师提出要搞“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我又及时将其纳入“教研写作评选”;语文组的老师们受到激励,有了写“下水文”的积极性,开展了一次“文学笔会”活动,我也及时提示语文老师们要多写身边事、身边人。
看到教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学校领导的“胃口”吊起来了,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开始浓厚,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科研要上档次,要申报课题,要改变课题研究近乎空白的局面。
这,哪怕有急功近利之嫌,我倒是理解为顺理成章、拾级而上。我奇怪:自己怎么有了如此积极的心态?
前述的一些工作,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窗、推开了一扇门,为催生教研课题打下了基础。2007年的一个学期,我们申报五个课题,一个获准省级立项,两个获准市级立项。我又忙着撰写一些报告。
为配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我在自己的办公室设立了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专柜”,除了自己学习,另有30余人次借阅。
经请示领导,还请来了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结识的网友、郑州科技工业学校的李迪老师来校讲学,针对我校实际,她的讲学内容有三:写作伴我成长;班级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我做“警察”来破案。
校园里曾有一阵哗然:某某网恋了。老师们真真假假的调侃中掺杂着各种情绪。
然而,在课题组策划开展的“班主任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中,班主任老师的心态、精神变好了。班主任工作案例呈现出班主任工作复杂、细腻的一面,字里行间渗透出班主任老师教育生涯中的欢笑与泪水,使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经过3届案例评选,课题组利用暑假,编撰出版了《今天,我们这样做班主任》一书,此书收录了我校39位班主任老师的案例文章,这对班主任老师是个很大的鼓励和促进。
校园网开通后,开设了“读书沙龙”和“教研探讨”栏目。作为这两个板块的版主,我不遗余力地工作,努力搭建桥梁。其一,在《教育在线论坛》适当的板块选发老师们的有关文章,也在校园网有选择地大量转载《教育在线论坛》上的文字,并将链接告诉老师们,让老师们通过关注自己的文章,通过阅读好的文字,了解《教育在线论坛》,愿意上网学习,如将本校老师的文章组合成主题帖《求真留痕——我校青年教师QQ空间中的、对教育的感悟》;其二,努力扩大校园网的影响,向一些知名网友介绍我们的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转发网友的主题帖和博文,为校园网引来“凤凰”。
……
当周围的人总是没有共鸣时,就对自己的所为产生怀疑——自己这是何苦?当与爱发牢骚的老师聊天,诱发了自己的激愤、消极等不良情绪时,偶尔,我会选择逃避,更多的是一头扎进《教育在线》。
当我的某些合理化建议、言论,经过一些老师的传播,又转回到自己耳中时,我知道,某种变化就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这就是一种效能感吧。
尽管效果还不太理想,我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播下的种子,总有那么几粒有开花的时候。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土地上有了些变化。”
以前,学校中人打牌风气之浓,从一篇青年老师QQ空间里的短文可见一斑:
小孩眼中的老师形象
4岁多的小男孩望着我说:“你是老师吗?”
我微笑着,反问:“你说呢?”
他转过头,问他正在打牌的妈妈:“妈妈,阿姨是老师?”
妈妈头也不回的回答:“当然啦!”
可小男孩仍旧疑惑地望着我,然后肯定地说:“你不是。”
我笑着问:“为什么说我不是呢?”
他马上回答:“你不会打牌。”
2岁多的侄女也应答到:“老师都会打牌!”
我无奈。 (高媛06年12月9日)
现在,我已感到,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意识有所加强,良好氛围在逐渐浓厚(如读书、写随笔等),职业倦怠在逐渐消弭。请再看:
某教学部教研组办公室箴言
我的宣言
我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是一名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我是别人的榜样,
我的举手投足都有一种风范,
我面对每一个家长和孩子,
都有真诚的微笑,
每一个微笑都是发自内心,
我热爱我的工作,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快乐面对一切,
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我的职业
人的一生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在职业中,职业是我一生最长的舞台,我一天工作数小时,职业是我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领域。
将我份内的工作做到最好,我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职业对一个人来说:
是自我肯定的重要舞台——在职业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是养家糊口的财务来源——工作是家庭的生活支柱;
是人格成长的催化剂——在校园、教室、学生中成长;
是人生态度的试金石——在成败两极间试验出迈向成功的坦途。
……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或许,我们正踏上学校文化重建或重塑阶段。
深刻的改变可能正是那些缓慢的改变。
行动,自己的体会
前行的路上,有石子咯痛脚的时候,有上下颠簸的时候,有需要“护手”的时候,有需要绕过坑坑洼洼的时候,也有一路平稳、风光无限的时候。
长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一直受到普通教师的诟病。然而,受新教育人——一群抱定“理想与现实并非不可连接”的理想主义者——的激励与感召,我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普通老师依然有空间,依然能有所作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一样可以精彩。
一路走来,我经受了磨砺,得到了锻炼。也许,我之所作所为,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桥,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道?
一灯荧然,当可照亮一隅;数烛齐明,自可明亮一方。
移录干国祥博客里的几句诗,以作自勉:
不,世界在你的努力下
已经在稍稍地改变
你瞧啊,有一棵草
已经吐绿
纵然当下的冬季来临
它仍会枯萎
但在此之后的夏季里
它会开出
这辈子不曾梦想过的花朵
不,世界在你的努力下
已经在稍稍地改善
听呐,多了一只鸟的啼鸣
看呐,多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闻呐,街道上——即使是街道上
你也应该闻到了桂花的芬芳
坚硬的体制,冰冷的现实,需要我们修正理想。
桥,是快乐便桥吗?道,是通衢大道吗?
任何学习、思考、体会,都必须回到“粗糙的地面上”。
我如是想。
(责任编辑:胡惠明)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不足,都不是理想的“冰面”,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应然与实然之间定有距离,这才是理想的本真。
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如何前行?一个教研员能做什么?怎样去做?
行动,从自己做起
2000年,我由教学一线到科室工作,任兼职教研员。
上任伊始,科室负责人交给我一项任务:作《中国教育报》的剪报。一学期我就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摞。后来,办公室有了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发现《中国教育报》有了自己的网站,使用剪刀的工作遂告结束。
渐渐地,自己订阅了《教师博览》《人民教育》《读写月报·新教育》等杂志,还广泛物色各类教育书籍。阅读这些教育报刊杂志、书籍成了我感兴趣的工作,我的随身提包随时装着几本杂志、书籍。我还在新教育实验主办的《教育在线论坛》长时间潜水学习。
每看一书,每阅一文,我都联想到自己的学校。
大量的阅读,使我对不少宏观、微观的教育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一些较深入的看法,我的电脑里有了大量的资料,我的头脑里有了很多观念、理念、策略、技巧,有了比以前更宽、更高、更广、更多的教育视角。偶有感触,也开始用笔记下零乱的思考,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
尤其是《教育在线论坛》深深影响了我,注册后时常发表愚见,在《李镇西之家》我有两个主题帖被评为精华帖,《一招,一言》被新教育实验研究院的朱寅年老师以专帖回复,干国祥老师对我的问题给予回答,李镇西、淀边渔者、新老人、迎春花开、李迪(初荷)、干国祥、魏智渊(铁皮鼓),等等,很多很多老师的热情、执着,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那是一段孤独与充实相伴、寂寞与成长相依的日子。
教育在线,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习惯了,一有困惑、迷惘,我就不由自主地去读书,去上网,象一条洄游的鳗鱼,在漫溯的水中不知疲倦。
对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我省察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真正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行动,就会有收获
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我似乎“醒”了,虽然眼睛还是惺忪着。我外表看起来还是老样子,人们不知道我的内心却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经意间的抬眼逡巡,我发现自己的周围,有些沉闷、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消极、滞后,连“校本教研”理念、“新课程改革”思想都极少接触。
我该做点什么?“我不能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
我能做什么?“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的。”
我从自己购买的书籍中遴选了一部分,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推荐,尽力鼓动其阅读,使之产生共鸣。
几年来,通过这位开明的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阅读推荐,我校先后向全校教师配发了《班主任兵法》(万玮)、《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学卷)(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学习、实践、反思概要》、《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等书籍。其中,有很多书籍是从《教育在线》上了解到的。
然后,这位校领导向全校教师做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新局面》和《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理念,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报告。
我在网络上下载了班华、魏书生、任小艾在《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化研讨会》上的讲座录像之后,也向领导推荐,经领导同意,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不少教师反馈说:这是几年来教师业务学习收获最大的一次。一时间,老师们热烈议论,周围的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
没有校园网,我就利用电脑里积累的资料,主动给教师们编印了《投石》《尺泽微澜》《春雷》《薄云疏雨》和《班主任专业化学习资料》之一、之二、之三。编印的这些资料里,有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专题等许多内容,有从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和书籍上精选的、有针对性的文章,也有教师们自己写的文章,等等。
……
慢慢地,学校沉寂的局面被打破。“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
由于工作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妻子颇有微词。我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来搪塞。
为促使老师们把配发的书籍、资料消化吸收,促进老师们反思和写作,适当的制度性的强迫是必要的,惰性的消除既要“激励、引领”,也要“鞭策、驱动”。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基础性、群众性的平台:校内教研论文评选。凡已发表或获奖了的论文不参与评选,每学期一次,每人至少一篇,列入教师的业务考核。经领导同意后立即实施。由于有了这个平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专业学会举办的论文比赛,我们随时能拿出高质量的文章,并多次获一等奖。重要的是很多老师的参评论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
一段时间后,多样的教研活动和较丰富的教研成果,促使我们单独出台了《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
锹举肩头,我必须择地而耕、择向而行。
经我提议,开展了两个学期的“读书活动”,或是领导繁忙,或是考虑到老师们的课业负担不轻,领导就再也闭口不提了。于是,我把“校内教研论文评选” “班主任工作案例评选” “读书心得体会评选”整合起来,统称“教研写作评选”。
这个学期,有老师提出要搞“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我又及时将其纳入“教研写作评选”;语文组的老师们受到激励,有了写“下水文”的积极性,开展了一次“文学笔会”活动,我也及时提示语文老师们要多写身边事、身边人。
看到教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学校领导的“胃口”吊起来了,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开始浓厚,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科研要上档次,要申报课题,要改变课题研究近乎空白的局面。
这,哪怕有急功近利之嫌,我倒是理解为顺理成章、拾级而上。我奇怪:自己怎么有了如此积极的心态?
前述的一些工作,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窗、推开了一扇门,为催生教研课题打下了基础。2007年的一个学期,我们申报五个课题,一个获准省级立项,两个获准市级立项。我又忙着撰写一些报告。
为配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我在自己的办公室设立了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专柜”,除了自己学习,另有30余人次借阅。
经请示领导,还请来了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结识的网友、郑州科技工业学校的李迪老师来校讲学,针对我校实际,她的讲学内容有三:写作伴我成长;班级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我做“警察”来破案。
校园里曾有一阵哗然:某某网恋了。老师们真真假假的调侃中掺杂着各种情绪。
然而,在课题组策划开展的“班主任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中,班主任老师的心态、精神变好了。班主任工作案例呈现出班主任工作复杂、细腻的一面,字里行间渗透出班主任老师教育生涯中的欢笑与泪水,使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经过3届案例评选,课题组利用暑假,编撰出版了《今天,我们这样做班主任》一书,此书收录了我校39位班主任老师的案例文章,这对班主任老师是个很大的鼓励和促进。
校园网开通后,开设了“读书沙龙”和“教研探讨”栏目。作为这两个板块的版主,我不遗余力地工作,努力搭建桥梁。其一,在《教育在线论坛》适当的板块选发老师们的有关文章,也在校园网有选择地大量转载《教育在线论坛》上的文字,并将链接告诉老师们,让老师们通过关注自己的文章,通过阅读好的文字,了解《教育在线论坛》,愿意上网学习,如将本校老师的文章组合成主题帖《求真留痕——我校青年教师QQ空间中的、对教育的感悟》;其二,努力扩大校园网的影响,向一些知名网友介绍我们的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转发网友的主题帖和博文,为校园网引来“凤凰”。
……
当周围的人总是没有共鸣时,就对自己的所为产生怀疑——自己这是何苦?当与爱发牢骚的老师聊天,诱发了自己的激愤、消极等不良情绪时,偶尔,我会选择逃避,更多的是一头扎进《教育在线》。
当我的某些合理化建议、言论,经过一些老师的传播,又转回到自己耳中时,我知道,某种变化就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这就是一种效能感吧。
尽管效果还不太理想,我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播下的种子,总有那么几粒有开花的时候。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土地上有了些变化。”
以前,学校中人打牌风气之浓,从一篇青年老师QQ空间里的短文可见一斑:
小孩眼中的老师形象
4岁多的小男孩望着我说:“你是老师吗?”
我微笑着,反问:“你说呢?”
他转过头,问他正在打牌的妈妈:“妈妈,阿姨是老师?”
妈妈头也不回的回答:“当然啦!”
可小男孩仍旧疑惑地望着我,然后肯定地说:“你不是。”
我笑着问:“为什么说我不是呢?”
他马上回答:“你不会打牌。”
2岁多的侄女也应答到:“老师都会打牌!”
我无奈。 (高媛06年12月9日)
现在,我已感到,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意识有所加强,良好氛围在逐渐浓厚(如读书、写随笔等),职业倦怠在逐渐消弭。请再看:
某教学部教研组办公室箴言
我的宣言
我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是一名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我是别人的榜样,
我的举手投足都有一种风范,
我面对每一个家长和孩子,
都有真诚的微笑,
每一个微笑都是发自内心,
我热爱我的工作,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快乐面对一切,
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我的职业
人的一生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在职业中,职业是我一生最长的舞台,我一天工作数小时,职业是我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领域。
将我份内的工作做到最好,我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职业对一个人来说:
是自我肯定的重要舞台——在职业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是养家糊口的财务来源——工作是家庭的生活支柱;
是人格成长的催化剂——在校园、教室、学生中成长;
是人生态度的试金石——在成败两极间试验出迈向成功的坦途。
……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或许,我们正踏上学校文化重建或重塑阶段。
深刻的改变可能正是那些缓慢的改变。
行动,自己的体会
前行的路上,有石子咯痛脚的时候,有上下颠簸的时候,有需要“护手”的时候,有需要绕过坑坑洼洼的时候,也有一路平稳、风光无限的时候。
长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一直受到普通教师的诟病。然而,受新教育人——一群抱定“理想与现实并非不可连接”的理想主义者——的激励与感召,我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普通老师依然有空间,依然能有所作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一样可以精彩。
一路走来,我经受了磨砺,得到了锻炼。也许,我之所作所为,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桥,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道?
一灯荧然,当可照亮一隅;数烛齐明,自可明亮一方。
移录干国祥博客里的几句诗,以作自勉:
不,世界在你的努力下
已经在稍稍地改变
你瞧啊,有一棵草
已经吐绿
纵然当下的冬季来临
它仍会枯萎
但在此之后的夏季里
它会开出
这辈子不曾梦想过的花朵
不,世界在你的努力下
已经在稍稍地改善
听呐,多了一只鸟的啼鸣
看呐,多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闻呐,街道上——即使是街道上
你也应该闻到了桂花的芬芳
坚硬的体制,冰冷的现实,需要我们修正理想。
桥,是快乐便桥吗?道,是通衢大道吗?
任何学习、思考、体会,都必须回到“粗糙的地面上”。
我如是想。
(责任编辑: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