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对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现状和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对策研究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1]。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文化边缘化严重,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影响面还较窄,深度较浅,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还不够深入人心,没有形成人人争当劳模和工匠的社会氛围,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还依然在路上。
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
劳模精神,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劳模精神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要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内在支撑[2]。
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视劳模、工匠精神对人心的牵引力。从调研情况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已成为各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依然面临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时间较短、效果不佳、社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集中报道与长效宣传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五月来、六月走”的现象。
(2)劳模、工匠待遇差距明显
城市内部的劳动模范从事各行各业,大到公司领军人物,小到基层服务人员。但存在待遇差距分明的问题,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尚未获得应有的尊重,其收入水平和待遇偏低。没有获得与其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技工上升通道不通畅。
(3)企业品牌建设薄弱,不利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
企业普遍缺乏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的信念,品牌兴企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没有深入企业员工内心,企业中涌现的劳模和大国工匠较少,企业品牌建设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4)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载体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力量不足
各地区劳模、工匠工作室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且分散,没有形成集群效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力量略有不足,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载体建设尚需进一步提高。
(5)高校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度不够
部分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相关教材和课程尚未走进课堂,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关教育活动较少。大部分高校没有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没有把评选工匠模范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没有形成工匠模范奖励机制,更没有计入学分成绩,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术的学习没有形成有机融合。
三、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1)加大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兴媒体,建立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专题网站,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行宣传。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企事业单位,宣传劳模、工匠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开展以劳模、工匠为主的演讲、晚会、座谈、交流活动,让优秀劳模、工匠零距离走进人们生活,来增强人们的报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注入动力源泉。根据地区特点围绕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开展技能竞赛,使更多人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带动越来越多的技术能手成为“大国工匠”。利用各类媒体,开展“状元杯技能大赛”“劳模、工匠报告会”、“聚劳模、工匠活动”、“大国工匠”、“金牌师徒”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高校可以通过隐性教育途径,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典型,邀请优秀劳模和工匠到学校做报告,通过图片展览、科技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增强广大在校学生争当劳模、工匠的热情。建立劳模、工匠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推送优秀劳模、工匠精神践行代表的相关报道,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精益求精、热爱创造的校园氛围。
(2)缩小劳模、工匠待遇差距
适当提高劳模、工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待遇,让辛勤付出工匠得到公平的待遇,缩小城市内待遇差距。把评选劳模和工匠、表彰劳模和工匠、学习劳模和工匠的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人们对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和精神的认识。根据工作实际、性质,把每年评选劳模和工匠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的职工身上。
(3)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应当坚守品质,树立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的信念,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保护和促进“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升“老字号”核心品牌价值,加大对新认定的“老字号”品牌的奖励力度,创立民族优秀品牌,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3]。通过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壮大劳模、工匠队伍,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4)建立劳模、工匠联盟,加大劳模、工匠创新团队建设力度
着重寻找、发现一批在改革发展实践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发挥主人翁精神,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实工匠品牌,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统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劳模、工匠工作室建设,按照行业相近、产业相关的原则,建立劳模、工匠联盟,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好各地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劳模、工匠交流平台建设,扩大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影响范围,提高工匠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注重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劳模、工匠创新团队建设。
(5)高校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帮助他们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实践活动中,把自己锤炼成为新时代的劳模传人和工匠传人。高校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无缝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教育、实训实习等环节,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认定,评选出优秀工匠模范,计入学分成绩。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实训实践平台开展劳模、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使得劳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术的学习有机融合。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联盟,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建立校校联盟,加强校地合作力度,形成专家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文明视界采编部.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落地生根[J].文明视界,2018.
[2]任宇.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经济视点,2016.
[3]张志元,周雪雪. 劳模文化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J].党政干部学刊,2017.
关键词: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对策研究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1]。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文化边缘化严重,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影响面还较窄,深度较浅,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还不够深入人心,没有形成人人争当劳模和工匠的社会氛围,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还依然在路上。
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
劳模精神,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劳模精神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要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内在支撑[2]。
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视劳模、工匠精神对人心的牵引力。从调研情况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已成为各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依然面临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时间较短、效果不佳、社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集中报道与长效宣传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五月来、六月走”的现象。
(2)劳模、工匠待遇差距明显
城市内部的劳动模范从事各行各业,大到公司领军人物,小到基层服务人员。但存在待遇差距分明的问题,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尚未获得应有的尊重,其收入水平和待遇偏低。没有获得与其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技工上升通道不通畅。
(3)企业品牌建设薄弱,不利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
企业普遍缺乏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的信念,品牌兴企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没有深入企业员工内心,企业中涌现的劳模和大国工匠较少,企业品牌建设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4)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载体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力量不足
各地区劳模、工匠工作室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且分散,没有形成集群效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力量略有不足,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载体建设尚需进一步提高。
(5)高校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度不够
部分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相关教材和课程尚未走进课堂,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关教育活动较少。大部分高校没有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没有把评选工匠模范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没有形成工匠模范奖励机制,更没有计入学分成绩,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术的学习没有形成有机融合。
三、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1)加大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兴媒体,建立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专题网站,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行宣传。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企事业单位,宣传劳模、工匠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开展以劳模、工匠为主的演讲、晚会、座谈、交流活动,让优秀劳模、工匠零距离走进人们生活,来增强人们的报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注入动力源泉。根据地区特点围绕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开展技能竞赛,使更多人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带动越来越多的技术能手成为“大国工匠”。利用各类媒体,开展“状元杯技能大赛”“劳模、工匠报告会”、“聚劳模、工匠活动”、“大国工匠”、“金牌师徒”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高校可以通过隐性教育途径,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典型,邀请优秀劳模和工匠到学校做报告,通过图片展览、科技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增强广大在校学生争当劳模、工匠的热情。建立劳模、工匠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推送优秀劳模、工匠精神践行代表的相关报道,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精益求精、热爱创造的校园氛围。
(2)缩小劳模、工匠待遇差距
适当提高劳模、工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待遇,让辛勤付出工匠得到公平的待遇,缩小城市内待遇差距。把评选劳模和工匠、表彰劳模和工匠、学习劳模和工匠的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人们对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和精神的认识。根据工作实际、性质,把每年评选劳模和工匠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的职工身上。
(3)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应当坚守品质,树立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的信念,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保护和促进“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升“老字号”核心品牌价值,加大对新认定的“老字号”品牌的奖励力度,创立民族优秀品牌,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3]。通过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壮大劳模、工匠队伍,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4)建立劳模、工匠联盟,加大劳模、工匠创新团队建设力度
着重寻找、发现一批在改革发展实践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发挥主人翁精神,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实工匠品牌,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统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劳模、工匠工作室建设,按照行业相近、产业相关的原则,建立劳模、工匠联盟,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好各地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劳模、工匠交流平台建设,扩大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影响范围,提高工匠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注重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劳模、工匠创新团队建设。
(5)高校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帮助他们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实践活动中,把自己锤炼成为新时代的劳模传人和工匠传人。高校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无缝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教育、实训实习等环节,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认定,评选出优秀工匠模范,计入学分成绩。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实训实践平台开展劳模、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使得劳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术的学习有机融合。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联盟,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建立校校联盟,加强校地合作力度,形成专家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文明视界采编部.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落地生根[J].文明视界,2018.
[2]任宇.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经济视点,2016.
[3]张志元,周雪雪. 劳模文化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J].党政干部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