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的背后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为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我们感谢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能让孩子们居家的同时,不仅能上课还能随时接受老师的指导。然而,在此期间,很多家长通过心理热线电话反映:孩子在家沉迷网络,不上网课,不写作业。
  张易(化名),初一,父母离异,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疫情期间,在家整天上网玩游戏,只要妈妈一说让上网课,就和妈妈吵架。妈妈很无奈,很着急。
  李进(化名),高二,父母工作很忙,平时都是自己在家。整个疫情期间每天玩手机,从不上课。开学后,压力很大,知道自己在家没有学习,害怕自己跟不上,每天都很焦虑。
  当然,孩子沉迷网络并不是因为疫情,只是在疫情期间,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更加凸显。不少孩子因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乃至身心健康,让老师着急,家长痛心!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分析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可以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

网络并非“拦路虎”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沉迷网络,


  是因为他们的某些心理需求恰好可以通过网絡得到满足。

□ 网络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外面的事物充满好奇。而网络的便利和自由的特点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最好、最便捷的方式。网络上的信息量不仅庞大,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网络能让孩子

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有的孩子在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学习成绩又不理想,他们很少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在他们玩网络游戏时,相对而言较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游戏赢了,他们可以立刻得到奖励;游戏输了,游戏软件会提示:不要灰心,再来一次!而且还可以不断地重复并最终过关。对他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体验到的成就感却在网络中实现了,因此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 网络能满足

孩子人际交往的需求




  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朋友很少,但在网上却能交一大堆的朋友。原因就是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他们突破许多心理障碍,对陌生人可以畅所欲言,弥补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交友不畅,也达成了情绪宣泄及交流的目的。

□ 网络能让孩子

逃避不想面对的家庭环境


  网络是孩子暂时的心灵避难所,孩子沉迷网络的根源在于家庭功能的失调。研究发现,90%有网瘾状况的青少年都来自关系紧张的家庭:父母离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当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某些行为,或跟父母无法沟通,或无法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时,他们就会反抗。而当反抗失败,心中便积累了许多的负面情绪。这时网络自然就成为他们排解情绪最便捷的渠道。可以说,上网是一种逃避,是他们缓解焦虑情绪的一种手段,是他们对现实的无望及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反抗失败的一种补偿。

科学用网有妙招


  我们了解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就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科学地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工具,而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拦路虎”。

1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沉迷网络的真正原因


  孩子沉迷网络,父母都很着急,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应该静下心,耐心地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的根源。

2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我们经常看见有的年轻父母为了“省心”,就把手机丢给孩子。比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安静地吃饭,就拿看手机作为奖励,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不闹,看就看吧。结果就是孩子只要一吃饭就必须看手机,否则就不吃饭。殊不知,你此时的偷懒与放纵,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但是,为了避免孩子过于沉迷,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事先与孩子进行约法三章。比如规定孩子每天一定要在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够上网,而且每天上网的时间也要有限制,上网的内容也要把关。这样既不耽误学习,也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孩子处于小学阶段,父母要非常关注孩子上网究竟在做什么,及时引导孩子,以免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3设法提高孩子成绩,让孩子逐渐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是由于学习上遇到困难有挫折感。比如,有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升入重点中学之后,因为竞争激烈,成绩很可能下滑。如果父母这时没有及时地挺身而出,提供给孩子情绪上与学习上的辅导和协助,孩子的自信就会一落千丈,而遁入网络世界中,去寻找成就感。
  提高孩子成绩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

4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我们知道孩子的问题大都来自家庭。有个高中生曾跟我说,自己很少和爸爸妈妈交流,就吃饭的时候会聊几句,然后爸爸妈妈就各自玩手机,自己去写作业。要想让孩子不沉迷于网络,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主动脱离网络,同时在生活中与孩子多沟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孩子共同去参与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只要父母先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有足够的情绪支撑力,孩子自然不会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当孩子不需要到网络上去寻求庇护时,自然就会慢慢地回归真实生活。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在注重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同时,还要以身作责,尽早地引导孩子科学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把“宝剑”,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文献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
期刊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本期策划栏目中,让我们从3个不同的角度了解精神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疫斗爭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直面病毒,拯救患者于水火;疾控工作人员为阻断病毒传播,工作
期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给滞留在海外的国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海外的国人可能因长期不能归国产生焦虑情绪;对当地的疫情发展、社会局势产生悲观恐慌看法;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各国即复工复产,加重了个人对自身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担忧;感染或近距离接触感染者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海外國人亟需帮助  面对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分离和告别,其中最令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与挚爱之人天各一方的诀别。哀伤是人们失去亲人朋友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极度思念逝者、渴望再次见到他/她的想法挥之不去,同时伴随着抑郁、绝望等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都是典型的哀伤反应。哀伤反应的表现  哀伤的过程是复杂而独特的。它既包括情绪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行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反应。具体来说,在情感上,丧亲者可能会有抑郁、焦虑
期刊
初一女孩小Z的 来信  小舒老师,我最近学习退步了。我妈知道后跟我说“你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吗?”我顶嘴,跟她说想上补习班学习,说我羡慕别的同学。我们就吵了起来,我妈像疯了一样打了我。然后没收了我的手机,不允许我与人聊天、交往,不允许我买衣服、出去玩。违背她的意思,她就会打骂我,还经常言语中伤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呢?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她好好生活在一起,我好想赶快长大然后搬出这个家,远离
期刊
低头族,是一个“手机”和“冷落”组成的新型词,它指那些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或者是冷落周围一切的一群人或者一種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在大街上、地铁里、商场中、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低头看屏幕的低头族,他们不分年龄和性别,沉浸于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很少与身边的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  “低头族”这一人群或是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手机的便利性使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人们用手机购物、娱
期刊
许多人理解中的自恋型人格,是不需要被治疗的。因为他们看起来逻辑自洽,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如果自己不够优秀那是因为环境不好,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则是天赋异禀,所以无论怎样,似乎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办法,内心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度的烦恼和焦虑。  可这种理解,其实是有点简单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恋型人格,他们的内心更像是一部“冰与火之歌”的大剧,存在完全两个极端的区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跌落地狱,而中间并没
期刊
童年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孩子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要在课外班中度过。这些课外班中有些是孩子自主选择的兴趣班,但更多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报的补习班,还有一些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选择超过孩子现阶段理解能力的奥数班、英语班。孩子们虽有许多的不情愿,但大多都在坚持着。学校的作业,课外班的作业,加在一起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少了玩耍的时间,这令有些孩子感到了疲惫。  面对这个困局
期刊
曹洁芸简·育空间创始人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中德舞动心理师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对我们的爱从来都是沉默不语,但每次开口说的话却总让我们皱眉。我能充分感受到父亲给予我们的爱,但同时他说出的话语却又戳人心。我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也没有
期刊
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深入,心理健康课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许多心理教师反映,学生上完自己的心理课后,课程效果总达不到预期,也不知道如何改善。  心理课应该是什么样?我觉得,简单而言,是将心理课上出心理味。  心理味是什么味?有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理味至少应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五味。即通过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创设某种心理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