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的视角,看亲子关系(上)谁来教我们如何与父母相处?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一女孩小Z的 来信


  小舒老师,我最近学习退步了。我妈知道后跟我说“你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吗?”我顶嘴,跟她说想上补习班学习,说我羡慕别的同学。我们就吵了起来,我妈像疯了一样打了我。然后没收了我的手机,不允许我与人聊天、交往,不允许我买衣服、出去玩。违背她的意思,她就会打骂我,还经常言语中伤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呢?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她好好生活在一起,我好想赶快长大然后搬出这个家,远离她。
  我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不管父母说什么,我都大声顶嘴,然后就会吵架,我没办法控制自己,觉得好烦。
  但是,我在学校却变得越来越沉闷了。同学说我脾气小了,不像以前那样咋咋唬唬了。我说话变得很小声,上课回答问题,摘了口罩老师还是听不清。换作以前,全班同学都能听见我的声音。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从信中看见孩子的需求


  从小z的诉说中,我看到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多不理解和不认同,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孤单、无助、心酸、委屈、愤怒、伤心,甚至绝望。而作为青少年的她,暂时还没有合适的办法让父母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同时,也无法坚定地确定自己与父母到底谁对谁错。
  现在,我们一起试着澄清小z内心的渴望—她的需求。
  渴望被父母包容、接纳、允许犯错和被支持。成绩退步、表现不佳,小z自己也很难过、焦虑,也希望自己可以进步。她希望父母能够接受和原谅自己暂时的不足,对于她的现状表现得更温和、更镇定;更希望父母可以给予她行动上的支持。
  渴望独立、被理解和尊重。小z进入了自我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开始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想做的事,她希望父母能够了解青少年的特点,理解并接纳她的种种表现,把她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偶尔允许她做自己想做的事。
  小z的所有渴望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正常需求—被看到、被接纳和被爱的需求。期待获得外界的肯定和爱,来发展自己内心的爱。所以,当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甚至开始无法接纳自己,无法爱自己。
  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3年来,在与青少年的日常接触和心理咨询中,我渐渐发现大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同学都正在经历着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并由此苦恼着,小z的大部分需求都是当代青少年的共性,他们非常希望有一节课或者一位师者、长辈可以教教他们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如何调解家庭矛盾、如何做到自我独立。
  那么,这篇文章将试着探讨和解答这些问题,
  希望给予青少年和青少年教育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上篇  从解读自我开始

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刚刚我试着去澄清了小z的需求,或许还有更多我没有看到的部分。但其实,在我看到它们之前,我更希望青少年们能够自己先看到—学会澄清自己的需求。可以尝试模仿我刚刚的句式—“我渴望被……因为……”。
  当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时,就可以尝试去向需求的指向者—父母或其他家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知道这很难,因为我们常常觉得父母根本不会听,即使听了也听不懂,懂了也不见得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其实表达需求有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被满足,如果抱着父母一定要满足我的心态去沟通,带给父母的也将是“指责”和“强迫”,这更让他们无法接受。



  也许,大多数孩子没有尝试过一种神奇的表达方式—“非暴力表达”,它或许可以让父母了解和理解你的需求,以此来缓和你们的关系。而且非暴力表达是有公式的,就像数学公式,可以直接把“数据”套用进去。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非暴力表达:
  我看到你……(客观描述父母的行为)
  我感到……(你的情绪)
  我觉得……(你对此事的看法)
  我希望……(清楚地说出你希望父母如何做)
  比如,小z成绩下滑,她自己很担忧,想上补习班,想得到父母的支持,而父母却打骂她。她可以这样表达:
  “妈妈,我看到你因为我成绩下滑而打骂我;
  我感到很委屈,很难过,还有些愤怒;
  我觉得我成绩下滑,可以上辅导班进步,而且我自己也很想变好;
  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和支持我,送我去上补习班,把学习补起来。”
  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先在朋友和同学之间练习,并从朋友的反馈中不断改进直到熟练。当你不需要对照公式、顺畅地表达时,就真正学会了“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长。

青少年还在学会独立的路上


  青春期是尋求自我独立意识非常强烈的人生阶段。刚刚进入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还没习惯,自己有越来越多的想法和父母不一致,有越来越多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更强烈地禁止,看起来自己和父母越来越对立。不断尝试获得独立的同时,懊恼现在的自己还无法脱离家庭,无法做到物质上的独立。所以,我想来谈谈在青春期,可以做到怎样的独立。
  青春期的独立,有些特别,它并非是脱离家庭、独自生活,而是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坚定。

自我控制


  能够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轻易地受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当青少年不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就很容易被父母的言行影响,淹没在自己负面的情绪中,被动地发展出很多防御行为,形成与父母敌对的状态。

自我坚定


  建立起自我的价值和评价标准,并勇于表达与他人不一样的、有冲突的价值观点。当青少年做不到自我坚定,就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父母的价值观,然后去修正自己,以符合父母的价值标准,以免遭到反对和惩罚。比如小z说,原本大大咧咧性格开朗的她,变得越来越安静了,说话都不敢大声了,性格也更闷了,但她却不想这样。也许是父母认为大声说话很不好,甚至因此曾经打骂过小z,让小z陷入了自我矛盾和冲突,在坚定自我和满足父母之间挣扎。
  这两种能力,我相信,包括小z在内的青春期的孩子们都在努力地尝试和摸索中。获得独立的过程一定是不容易的,一定会遇到和父母的冲突,但是,独立≠决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这样的阶段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和明晰自己的价值标准,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向他人勇敢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下篇“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请见下期)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过去一年所有的欢乐、难忘、遗憾、伤痛将随着时间一点点淡去,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你有什么愿景吗?  众多《心理与健康》杂志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与邮件互动方式给我们留言,以下是从众多留言里选中的新年心愿。  @喵喵:2021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考取心理治疗师中级的目标,不断助人且自助,逐漸摸索出适合自己走的路。不求迷雾完全散去,只盼看得见远方的灯塔。然后,脚踏实地,满载着希望与
期刊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
期刊
小周是个20岁的大三女生,近一个月饭量明显增加,虽然每顿吃的是以前的一倍,可还是感觉饿得心慌、手抖、出汗、乏力。经常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小周猜想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造成的,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近一周开始出现失眠,容易紧张,经常感到心慌、心悸,坐立不安;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经常跟同学、舍友发生摩擦;话多,声音大,活动多,经常半夜起床看书或者
期刊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期刊
在大自然中体验“心流”  夏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青砖路面,长出片片碧绿的青苔。一只金黄色透明的蝉壳,安安静静伏在青苔上,旁边灰色的西瓜虫围着蝉壳晃动着细细的小脚想爬上去。妙趣横生,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仔细观察蝉壳和西瓜虫。  灰色的西瓜虫听到脚步声,迅速团成一个小球躲避危险。但是不一会儿,小家伙又仰天舞动着小脚,开始肆意地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转眼又翻过身,围着蝉壳转悠起来
期刊
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人好客,每逢佳节、喜事总会约三五好友相会聚餐,把酒言欢。近日朋友庆生,在酒桌上遇到这样一个人:喜欢自报酒量,但报出来的量总会超过其真实喝掉的量。若被人提出质疑,则言词凿凿地说别人喝少报多,而不说自己谎报“酒”情。争论到酣处,还找了些佐证,再三地强调自己比别人喝得多。  你也谎报过酒量吗?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是否在你身上发生过呢?  考试得了高分,是自己努力;考砸了,是因为题型
期刊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
期刊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本期策划栏目中,让我们从3个不同的角度了解精神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疫斗爭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直面病毒,拯救患者于水火;疾控工作人员为阻断病毒传播,工作
期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给滞留在海外的国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海外的国人可能因长期不能归国产生焦虑情绪;对当地的疫情发展、社会局势产生悲观恐慌看法;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各国即复工复产,加重了个人对自身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担忧;感染或近距离接触感染者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海外國人亟需帮助  面对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分离和告别,其中最令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与挚爱之人天各一方的诀别。哀伤是人们失去亲人朋友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极度思念逝者、渴望再次见到他/她的想法挥之不去,同时伴随着抑郁、绝望等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都是典型的哀伤反应。哀伤反应的表现  哀伤的过程是复杂而独特的。它既包括情绪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行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反应。具体来说,在情感上,丧亲者可能会有抑郁、焦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