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产物,在我国正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势头。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现有风险,构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云计算;风险;防范机制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金融通、在线支付以及信息中介等功能的新兴金融行业。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化、技术依赖、安全系统保障等特性,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该行业事件频发。因此,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将康有序的发展,对该行业风险的特殊性以及监管策略进行研究,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互联网金融风险概述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产物,全面结合了互联网和金融的各种特性。该行业不仅存在传统金融的活动信用、业务运营和资金流动性等风险,还要存在互联网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此外,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其还需面对法律风险[2]。
1.1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分为技术操作风险和用户操作风险。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高,一旦出现操作不当问题,极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病毒侵入系统,从而造成系统瘫痪,影响用户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及诱发风险的源头辨识不清,再加上其安全性意识不足,极可能使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1.2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分为技术选择风险、系统安全风险以及技术支持風险。
首先,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假如选择不当,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问题。其次,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因此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的安全对互联网金融能否有序进行起着重要作用[3]。最后,互联网金融业通常利用外部技术支持来解决内部技术问题,这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技术外包公司中止了服务,将导致企业无法开展业务。
1.3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分险分为违约风险、内部欺诈风险以及外部欺诈风险。
首先,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用户征信系统还不健全,且征信信息在行业内无法实现有效地共享,再加上征信系统和违约处罚机制的不健全,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违约风险。其次,内部诈骗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无视公司规章制度和我国法律法规,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等行为,一般分为欺骗用户对未经授权的项目投资或对自己手头交易不报告。最后,外部欺诈风险是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或平台以承诺高收益的方式骗取用户资金的行为,包括盗窃、抢劫、伪造和存在资金损失的盗窃信息。
1.4 业务运营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因此该行业还具有传统金融业所面临的市场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用户之间存在的双向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无法提供足额的资金来支持流动性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各个企业中,是在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与期限不能完全对接时所发生的损失。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无疑撕开了利率缺口。
1.5 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我国相关地法律法规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对其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相应的监管。再加上我国政府监管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用户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账户信息提供了便利。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建议
为了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构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来对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施有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措施。
2.1 构建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飞速发展,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认识模糊,使得他们欠缺投资风险意识,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并树立诚信交易的优良品质。
2.2 建立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系数很高,所以需要研发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互联网加密、密钥管理以及数字签名技术发展,以此来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提高网络安全,降低风险。此外,还需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管理,增强互联网防护能力,并完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套实用的信用服务体系。
2.3 创建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建设并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统一信用评价和管理机制,并引入企業信用评级机制。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
2.4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力以及对关联性企业或机构的跟踪管理。
2.5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
互联网金融业的紧要任务是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或完善互联网金融业的规章和国家标准,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和各交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4]。此外,监管互联网金融业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的特殊性,处理好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线上监管与线下监管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监管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11-22.
[2]李心怡,陈晓倩. 中国网络金融外部性分析[J]. 商业经济,2010,(01):111-113.
[3]张松,史经伟,雷鼎. 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 新金融,2013,(09): 33-36.
[4]赵刚. 我国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云计算;风险;防范机制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金融通、在线支付以及信息中介等功能的新兴金融行业。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化、技术依赖、安全系统保障等特性,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该行业事件频发。因此,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将康有序的发展,对该行业风险的特殊性以及监管策略进行研究,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互联网金融风险概述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产物,全面结合了互联网和金融的各种特性。该行业不仅存在传统金融的活动信用、业务运营和资金流动性等风险,还要存在互联网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此外,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其还需面对法律风险[2]。
1.1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分为技术操作风险和用户操作风险。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高,一旦出现操作不当问题,极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病毒侵入系统,从而造成系统瘫痪,影响用户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及诱发风险的源头辨识不清,再加上其安全性意识不足,极可能使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1.2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分为技术选择风险、系统安全风险以及技术支持風险。
首先,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假如选择不当,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问题。其次,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因此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的安全对互联网金融能否有序进行起着重要作用[3]。最后,互联网金融业通常利用外部技术支持来解决内部技术问题,这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技术外包公司中止了服务,将导致企业无法开展业务。
1.3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分险分为违约风险、内部欺诈风险以及外部欺诈风险。
首先,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用户征信系统还不健全,且征信信息在行业内无法实现有效地共享,再加上征信系统和违约处罚机制的不健全,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违约风险。其次,内部诈骗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无视公司规章制度和我国法律法规,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等行为,一般分为欺骗用户对未经授权的项目投资或对自己手头交易不报告。最后,外部欺诈风险是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或平台以承诺高收益的方式骗取用户资金的行为,包括盗窃、抢劫、伪造和存在资金损失的盗窃信息。
1.4 业务运营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因此该行业还具有传统金融业所面临的市场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用户之间存在的双向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无法提供足额的资金来支持流动性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各个企业中,是在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与期限不能完全对接时所发生的损失。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无疑撕开了利率缺口。
1.5 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我国相关地法律法规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对其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相应的监管。再加上我国政府监管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用户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账户信息提供了便利。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建议
为了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构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来对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施有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措施。
2.1 构建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飞速发展,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认识模糊,使得他们欠缺投资风险意识,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并树立诚信交易的优良品质。
2.2 建立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系数很高,所以需要研发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互联网加密、密钥管理以及数字签名技术发展,以此来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提高网络安全,降低风险。此外,还需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管理,增强互联网防护能力,并完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套实用的信用服务体系。
2.3 创建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建设并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统一信用评价和管理机制,并引入企業信用评级机制。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
2.4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力以及对关联性企业或机构的跟踪管理。
2.5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
互联网金融业的紧要任务是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或完善互联网金融业的规章和国家标准,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和各交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4]。此外,监管互联网金融业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的特殊性,处理好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线上监管与线下监管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监管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11-22.
[2]李心怡,陈晓倩. 中国网络金融外部性分析[J]. 商业经济,2010,(01):111-113.
[3]张松,史经伟,雷鼎. 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 新金融,2013,(09): 33-36.
[4]赵刚. 我国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